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及规模态势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近年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数多、规模小、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这些都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在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充分培育起来,中部地区该专业的总体规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过东部地区。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些高校近年来在“升格”及专业结构调整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专业布局;专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G80一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10—03
笔者查阅检索了大量的文献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以及规模作做研究。本研究拟从分析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现有规模入手,试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高校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及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国高校106个社会体育专业点(本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向教育部相关部门索取有关全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些数据;查阅近5年来国内体育类及教育类期刊以及有关体育、高等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
1.2.2 问卷调查法 向全国社会体育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开设该专业的体育院系领导就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向专家学者发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问卷有效率88.9%;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系领导或教师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问卷有效率86.8%,这些院校地域分布广,院校类型多,可以反映出全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现状。
1.2.3 数理统计法 调查结果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制图。
1.3.4 逻辑分析法 对资料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2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与规模态势
2.1 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态势 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自1994年专业创建以来,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专业点已经发展到目前的106个。纵观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创建时期(1993—1998年),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开设社会体育系,于1993年试办社会体育专业(专科),于1994年转为本科。步其后尘,广州体育学院于1998年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此外还有一些高校论证、筹备开设该专业。平稳发展期(1998—2001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后,社会体育专业点平稳增加,由1998年到2个增加到2001年的31个,平均每年增加9.6个专业点。在这个时期,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是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快速发展期(2002年至今),社会体育专业布点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由2001年的31个,增加到2004年的106个,在3年内专业点分别增加了17个、20个、38个,平均每年增加25个。此期,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主体表现出多样性特征,除了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外,一些理工类、财经类、医学类、农业类院校也开设了该专业。我国历年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点数的变化情况见图l,全国3l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增长速度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在地区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后,从2003年起,发展速度已经放缓。2003年-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只增加了6个专业点,东部12省(市)该专业点平均增长速度为0.5个/年,低于同期全国各省(区、市)平均数1.2个/年;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从2002年起呈快速增长趋势,2年内增加了28个专业点,近两年中部9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增加速度是1.5个/年,已经超过了同期全国各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增长速度O.93个/年;在西部地区,从2003年开始,该专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年内增加了16个专业点,10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数平均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全国各省(市区)的平均值1.2个/年。
2.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布局态势 专业布局的合理性是影响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性因素。专业布局包括地区结构分布和科类结构分布。地区结构分布是指专业点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我国的地域划分,是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并结合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地区结构分布见图3。其中,东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数为3.7个;中部地区9省、自治区社会体育平均数为4.4个;西部地区lO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为2.2个。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点数差异不大,分别为44个、40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
科类结构分布,是指某专业点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布的比例。我国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下几类:独立设置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理工院校、财经院校、医学院校、农业院校、民族学院。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科类结构分布见图4。
2.3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规模态势 专业的规模,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宏观一般是指某专业的总体容量,即一国或一个地区某专业的总体容量,其代表指标是该专业在校生总数。微观是指某专业的办学规模,即高等院校某专业学生的培养容量。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型专业,不少院校招生未满4届,所以研究该专业的规模时应该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点数、在校生规模、年招生规模。
我国高校的106个社会体育专业点中,其中有31个专业点招生已满4届。在被调查的33所院校中,有15个专业点招生满4年,这些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为271人。在校生总数≤200人的有5所,占到33.3%;201~300人的有4所,占到26.7%;301~400人的有4所,占到26.7%;≥401的有2所,占到13.3%。
被调查院校,近一两年的平均招生规模为55人,其中≤40人的,有12所,占到36.4%;41~60人的有13所,占40.0%;61~80人的有4所,占12.1%;≥81人的有4所,占12.1%。东部13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年平均招生规模为54人;中部13所院校该专业的平均招生规模为59人;西部7所 院校的该专业年平均招生规模为51人;独立体育院校该专业的年招生规模为63人。
目前,东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总体规模要大于中部地区。但据调查,中部、西部地区还有多所高校正在酝酿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笔者预测,在未来的2~3年内,中部、西部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还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总规模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超过东部地区。
3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规模存在问题的分析
3.1 发展速度过快,超过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也就是说,群众性健身活动领域中并没有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还是在体育产业部门。而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足以吸收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此外,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地区间有很大差距,特别在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据笔者近期调查,山西省2003、2004届127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只有20人从事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工作。据郭亦农的调查,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只有53.5%。在院系领导及教师调查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对“目前制约贵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顺位选择,72.7%的被调查者选择“就业市场没有充分培育起来”是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首位因素。
教育发展的外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教育都要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教育要超前发展,但是这种超前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所允许下的适度超前。专业的扩张,要考虑适当的度,要与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已经放缓,说明东部省市的办学主体和高校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潜在危机。而在中西部地区一些省市,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现有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如江西省2003年人均GDP位于第23位,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小,但是在2003—2004年内社会体育专业点增加了4个;陕西、四川高等教育规模中等,人均GDP分别位于第29位、第26位,但是这些省该专业点在2003—2004年内分别增加了3个、4个,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以及所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3.2 社会体育专业点多,办学规模小,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北京大学闵维方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内部系和专业的扩大,有助于带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平均招生规模都较小,难以形成上述规模效应。在调查还中发现,有一些院校的体育系只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而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又新购置了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3.3 专业地区结构布局不合理 调查结果还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布点数比较接近,分别为44个、40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4.4个)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3.7个)。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GDP占全国的57%;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7%,CDP占全国的29%,东部和中部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总数、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毕业生就业环境差距都较大,这样的专业布局,显然不合理。此外,一些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并没有体育的母学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3.4 社会体育专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的原因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何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笔者对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9.7%的被调查院校选择“高校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向多学科、综合型大学发展”;42.4%的被调查院校选择“在体育专业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只有30.3%的被调查院校选择“近年来国内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33.3%的被调查院校选择“近年来本省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多数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是学校的“升格”需求。是专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只有少部分院校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在专家问卷中,也有相似的结论得出。此外,还有30.3%的专家认为“一些高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发展容易‘上马’专业”。从这些答案中,笔者找到了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无序发展的真正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数多,办学规模小,专业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在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中部地区的总体规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过东部地区。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些高校近年来在“升格”及专业结构调整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所致。
4.2 建议 1)教育部相关部门对新办专业要加强宏观调控,公布近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降低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增长速度。2)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专业审批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现有专业布点及人才供需状况,严格执行审批程序。3)准备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要从社会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出发,从长计议,不为部门利益所动。
投稿日期:2004-14-06
作者简介:王树宏(1972-),女,山西兴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专业布局;专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G80一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10—03
笔者查阅检索了大量的文献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以及规模作做研究。本研究拟从分析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现有规模入手,试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高校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及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国高校106个社会体育专业点(本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向教育部相关部门索取有关全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些数据;查阅近5年来国内体育类及教育类期刊以及有关体育、高等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
1.2.2 问卷调查法 向全国社会体育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开设该专业的体育院系领导就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向专家学者发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问卷有效率88.9%;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系领导或教师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问卷有效率86.8%,这些院校地域分布广,院校类型多,可以反映出全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现状。
1.2.3 数理统计法 调查结果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制图。
1.3.4 逻辑分析法 对资料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2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与规模态势
2.1 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态势 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自1994年专业创建以来,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专业点已经发展到目前的106个。纵观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创建时期(1993—1998年),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开设社会体育系,于1993年试办社会体育专业(专科),于1994年转为本科。步其后尘,广州体育学院于1998年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此外还有一些高校论证、筹备开设该专业。平稳发展期(1998—2001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后,社会体育专业点平稳增加,由1998年到2个增加到2001年的31个,平均每年增加9.6个专业点。在这个时期,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是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快速发展期(2002年至今),社会体育专业布点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由2001年的31个,增加到2004年的106个,在3年内专业点分别增加了17个、20个、38个,平均每年增加25个。此期,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主体表现出多样性特征,除了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外,一些理工类、财经类、医学类、农业类院校也开设了该专业。我国历年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点数的变化情况见图l,全国3l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增长速度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在地区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后,从2003年起,发展速度已经放缓。2003年-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只增加了6个专业点,东部12省(市)该专业点平均增长速度为0.5个/年,低于同期全国各省(区、市)平均数1.2个/年;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从2002年起呈快速增长趋势,2年内增加了28个专业点,近两年中部9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增加速度是1.5个/年,已经超过了同期全国各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增长速度O.93个/年;在西部地区,从2003年开始,该专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年内增加了16个专业点,10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数平均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全国各省(市区)的平均值1.2个/年。
2.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布局态势 专业布局的合理性是影响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性因素。专业布局包括地区结构分布和科类结构分布。地区结构分布是指专业点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我国的地域划分,是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并结合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地区结构分布见图3。其中,东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数为3.7个;中部地区9省、自治区社会体育平均数为4.4个;西部地区lO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为2.2个。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点数差异不大,分别为44个、40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
科类结构分布,是指某专业点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布的比例。我国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下几类:独立设置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理工院校、财经院校、医学院校、农业院校、民族学院。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科类结构分布见图4。
2.3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规模态势 专业的规模,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宏观一般是指某专业的总体容量,即一国或一个地区某专业的总体容量,其代表指标是该专业在校生总数。微观是指某专业的办学规模,即高等院校某专业学生的培养容量。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型专业,不少院校招生未满4届,所以研究该专业的规模时应该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点数、在校生规模、年招生规模。
我国高校的106个社会体育专业点中,其中有31个专业点招生已满4届。在被调查的33所院校中,有15个专业点招生满4年,这些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为271人。在校生总数≤200人的有5所,占到33.3%;201~300人的有4所,占到26.7%;301~400人的有4所,占到26.7%;≥401的有2所,占到13.3%。
被调查院校,近一两年的平均招生规模为55人,其中≤40人的,有12所,占到36.4%;41~60人的有13所,占40.0%;61~80人的有4所,占12.1%;≥81人的有4所,占12.1%。东部13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年平均招生规模为54人;中部13所院校该专业的平均招生规模为59人;西部7所 院校的该专业年平均招生规模为51人;独立体育院校该专业的年招生规模为63人。
目前,东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总体规模要大于中部地区。但据调查,中部、西部地区还有多所高校正在酝酿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笔者预测,在未来的2~3年内,中部、西部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还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总规模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超过东部地区。
3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规模存在问题的分析
3.1 发展速度过快,超过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也就是说,群众性健身活动领域中并没有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还是在体育产业部门。而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足以吸收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此外,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地区间有很大差距,特别在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据笔者近期调查,山西省2003、2004届127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只有20人从事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工作。据郭亦农的调查,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只有53.5%。在院系领导及教师调查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对“目前制约贵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顺位选择,72.7%的被调查者选择“就业市场没有充分培育起来”是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首位因素。
教育发展的外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教育都要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教育要超前发展,但是这种超前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所允许下的适度超前。专业的扩张,要考虑适当的度,要与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已经放缓,说明东部省市的办学主体和高校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潜在危机。而在中西部地区一些省市,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现有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如江西省2003年人均GDP位于第23位,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小,但是在2003—2004年内社会体育专业点增加了4个;陕西、四川高等教育规模中等,人均GDP分别位于第29位、第26位,但是这些省该专业点在2003—2004年内分别增加了3个、4个,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以及所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3.2 社会体育专业点多,办学规模小,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北京大学闵维方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内部系和专业的扩大,有助于带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平均招生规模都较小,难以形成上述规模效应。在调查还中发现,有一些院校的体育系只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而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又新购置了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3.3 专业地区结构布局不合理 调查结果还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布点数比较接近,分别为44个、40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4.4个)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3.7个)。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GDP占全国的57%;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7%,CDP占全国的29%,东部和中部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总数、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毕业生就业环境差距都较大,这样的专业布局,显然不合理。此外,一些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并没有体育的母学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3.4 社会体育专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的原因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何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笔者对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9.7%的被调查院校选择“高校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向多学科、综合型大学发展”;42.4%的被调查院校选择“在体育专业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只有30.3%的被调查院校选择“近年来国内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33.3%的被调查院校选择“近年来本省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多数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是学校的“升格”需求。是专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只有少部分院校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在专家问卷中,也有相似的结论得出。此外,还有30.3%的专家认为“一些高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发展容易‘上马’专业”。从这些答案中,笔者找到了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无序发展的真正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数多,办学规模小,专业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在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中部地区的总体规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过东部地区。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些高校近年来在“升格”及专业结构调整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所致。
4.2 建议 1)教育部相关部门对新办专业要加强宏观调控,公布近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降低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增长速度。2)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专业审批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现有专业布点及人才供需状况,严格执行审批程序。3)准备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要从社会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出发,从长计议,不为部门利益所动。
投稿日期:2004-14-06
作者简介:王树宏(1972-),女,山西兴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