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这为教师们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契机,也提供了舞台。思想政治教师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根据课标要求,立足教学实际,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6602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这为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进一步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契机,搭建了舞台。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需要。
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符合新课程改革“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的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丰富、拓展课程资源,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课标要求,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课标要求,更是思想政治作为德育课的功能体现。
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继承、发展、创新中华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与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无论教育、历史、哲学、道德,还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内容极其丰富,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可供开发的宝贵资源。无论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还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都应该开发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
1.开发文学艺术资源。诗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学生的喜爱,许多诗词包含作者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体悟,如宋诗“以议论为诗”,以理入诗。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富含哲理的诗词,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例如,讲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时,我们可引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乡音无改”。在讲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也可引用该诗,人从少小变成了鬓毛衰白的老人(绝对运动),然而乡愁仍在(相对静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培养能力。再如,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的“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些诗词都富于哲理性,颇受学生的青睐,在教学时因材利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激情,又能增加教学厚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濃厚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许多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牵牛要牵牛鼻子”等,语言简练,哲理性强,学生喜闻乐见。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合理开发,恰当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这种影响,不仅是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如何做人、怎样处事的人生智慧,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艺术课上学生学习、积累了许多音乐、美术知识,鉴赏了许多音乐、美术作品。如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但又保留了民族地域特色的乐舞;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程式化和虚拟性的中国戏曲;“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既继承又发展,各具特色的书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诗书画印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等等。无论是在文化生活中,还是在生活与哲学中,这些都是很有开发与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耗时少、效果好,还能使各门课程形成教育合力,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开发传统哲学思想资源。传统哲学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易经》中对立面引起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及“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五行说,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唯心主义思想及“良知”“良能”的先验论,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论思想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何晏、王弼的“有生于无,‘无’为本”,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无物、无事”等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朱熹的“理在气先”“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指形而上之道,“气”指形而下之器)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制名以指实”的认识论思想,王充的“精神依寄形体”的无神论思想,范缜的“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刘禹锡关于“数”(指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与“势”(指事物发展的趋势)的辩证思想,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等,都是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开发与利用的优质资源。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的教学中,大力开发和利用传统哲学思想资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将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3.开发民间风俗习惯资源。这方面资源包括众多的传统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包含于生产、生活中的传统民俗及饮食、服饰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及“家族伦理”观念的古代建筑,外来宗教特别是佛教对中华文化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等等。这些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将其作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挖掘其中切合教学实际的思想精神、文化内涵、哲学道理,运用于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6602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这为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进一步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契机,搭建了舞台。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需要。
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符合新课程改革“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的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丰富、拓展课程资源,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课标要求,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课标要求,更是思想政治作为德育课的功能体现。
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继承、发展、创新中华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与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无论教育、历史、哲学、道德,还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内容极其丰富,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可供开发的宝贵资源。无论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还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都应该开发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
1.开发文学艺术资源。诗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学生的喜爱,许多诗词包含作者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体悟,如宋诗“以议论为诗”,以理入诗。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富含哲理的诗词,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例如,讲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时,我们可引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乡音无改”。在讲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也可引用该诗,人从少小变成了鬓毛衰白的老人(绝对运动),然而乡愁仍在(相对静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培养能力。再如,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的“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些诗词都富于哲理性,颇受学生的青睐,在教学时因材利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激情,又能增加教学厚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濃厚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许多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牵牛要牵牛鼻子”等,语言简练,哲理性强,学生喜闻乐见。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合理开发,恰当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这种影响,不仅是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如何做人、怎样处事的人生智慧,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艺术课上学生学习、积累了许多音乐、美术知识,鉴赏了许多音乐、美术作品。如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但又保留了民族地域特色的乐舞;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程式化和虚拟性的中国戏曲;“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既继承又发展,各具特色的书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诗书画印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等等。无论是在文化生活中,还是在生活与哲学中,这些都是很有开发与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耗时少、效果好,还能使各门课程形成教育合力,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开发传统哲学思想资源。传统哲学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易经》中对立面引起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及“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五行说,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唯心主义思想及“良知”“良能”的先验论,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论思想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何晏、王弼的“有生于无,‘无’为本”,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无物、无事”等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朱熹的“理在气先”“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指形而上之道,“气”指形而下之器)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制名以指实”的认识论思想,王充的“精神依寄形体”的无神论思想,范缜的“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刘禹锡关于“数”(指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与“势”(指事物发展的趋势)的辩证思想,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等,都是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开发与利用的优质资源。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的教学中,大力开发和利用传统哲学思想资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将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3.开发民间风俗习惯资源。这方面资源包括众多的传统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包含于生产、生活中的传统民俗及饮食、服饰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及“家族伦理”观念的古代建筑,外来宗教特别是佛教对中华文化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等等。这些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将其作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挖掘其中切合教学实际的思想精神、文化内涵、哲学道理,运用于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