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犯罪的本质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关于犯罪本质的学说中法益侵害说占据着主要地位,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为了能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对诸多犯罪现象予以解释的学说,故而尝试着用比较的方法从中看到一些新的启示,这里所要讨论的刑事犯罪主要是以民事不法作为参照。在各种当前主流学说中择取优者而并加以改造而获得一个较为完备的学说。
  关键词 犯罪的本质 社会相当性理论 比较视野
  作者简介:王思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律硕士专业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012-02
  一、关于刑事犯罪与民事不法分界的困惑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部门法的讨论都只是限于其内部。当然,这种以其专门理论解决专门问题是由其专业性造成的,但这也经常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局面,使得理论研究限于封闭而造成的困顿,由此跨学科跨体系的比较研究就为此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单一学科的研究由于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丰富了起来。同样,我们这里在研究刑法的犯罪本质问题上,也可尝试着通过其他部门法的比较视野重新予以观照,以期获得更为有意义的新的不同啟示。而本文就采取以民法为参照来重新尝试对刑法犯罪的分析。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现代法治体系下,刑法与民法早已随着公法与私法的分化而相分离。但我们也知道,在古代时期世界各地的法的制定都经历了一段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阶段。“古代社会的刑法不是犯罪法而是不法行为法,或是用英国的术语,就是侵权行为法”。这时损害所造成的只被认定为个人的损失而不是具有集体属性的国家或社会的损失,而这时国家的官吏也只居中作为一个私人仲裁者的角色,这里的犯罪尚还属于侵权行为的一种,只不过算是比较严重的一种而已。刑法概念真正开始明确起来是在国家或社会团体自身收到了损害尤其是当它感到某种直接且严重作用于私人利益的侵权行为破坏了社会团体共同生活秩序,此时“国家就不再是以超然的姿态游离于损害之外,摒弃了仲裁者的身份,直接成为当事人一方主动干预纠纷”。换句话来说,同样是侵犯个人,如果只是轻微伤害则属于民事侵权,但若果是严重的伤害到了人身以致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威胁的时候,就属于刑事犯罪。
  从上一段民刑分体的发展简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普遍看法是以行为所侵害的是个人还是共同体作为民事不法与刑事犯罪分界的一个起点。可这是否就是真的刑法区别于民法的本质所在吗?
  二、关于犯罪本质各主要学说的介绍和评价
  (一)法益侵害说
  法益侵害说最初是德国学者比恩鲍姆于十九世纪初提出的,该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将犯罪的本质定义为是对国家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了侵害或危险。此后经过黑格尔等人的发展,最终确立了其在刑法学界的核心地位。
  法益侵害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根据法益价值与其法益侵害程度对不法行为进行定量分析,进而界定刑事犯罪和民事不法。这也就是目前法益侵害说之所以在德国刑法学界占据主要地位的最主要原因。但我们却也发现“法益”这个词定义地有些过于模糊,因为无论是在民事不法还是在刑事犯罪中,都能发现有法益受到侵害。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侵权行为虽然侵犯了民法上的法益,但却没有侵犯到刑法上的法益。虽然,有人用“严重”来做一区分,认为民事不法侵犯到的只是轻微的法益,而当法益受到严重侵害时就成为了刑事犯罪。可是我们同样也能发现即使加上“严重”二字,也还是不足以区分,例如民事违约同样也可以给合同一方造成巨大损失,但为何没有被刑法加以制裁?况且,法益概念的模糊性也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一种利益,有的则将其将其解释为一种状态,还有的学者则解释为价值。还有,虽然是相同的犯罪,但在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认定,如重婚罪在我国就是一种刑事犯罪,但在阿拉伯世界男人拥有数个妻子却是被法律所允许的。在此笔者认为,这不能不与一国的政策、文化、宗教、国民的日常生活观念有一定的关联,并非只是由法益本身来决定。
  (二)规范违反说
  规范违反说主要是将犯罪的本质定义为对规范的违反,即违反规范所禁止的行为以及不履行规范所规定的义务。小野清一郎认为,行为之所以具有违法性,是违反了国家所确定的法律秩序以及这种法秩序所代表的法律精神,其实质则是违反了国家制定刑法的目的。但这种违法性不能被简单地描述为行为与法律规范的相悖,更不能单纯的说成是对社会具有危害性。
  基于定量分析的道德指责的标准,以此为基础的刑事法律不仅有助于社会正义感的形成而且还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但我们同时也能发现,并非所有违反规范的行为都是犯罪。如果说“并非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都是犯罪”是法益侵害说的致命弱点,那么“并非所有违反规范的行为都是犯罪”也同样是规范违反说的软肋。此外,规范违反说有关伦常道德的部分过于抽象以致刑法的处罚标准不明确,有违背罪刑法定之嫌。虽然刑事规范侧重的是行为无价值,而民事规范侧重的是结果无价值,但民事规范也并非就是伦理道德视而不见,例如民法中基本原则中就有公序良俗原则,以规制民事法律关系中不符合日常行为道德观念的行为。故而,规范违反说在此意义上也很难将刑事犯罪与民事不法区分开来。
  (三)社会危害性理论
  社会危害性说认为犯罪的本质就是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社会危害性理论直接移植于前苏联,不仅是我国的刑法中的传统理论,也是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刑法学的基础范畴。由于社会危害性理论与“阶级性”“政治性”有着过多的牵连,一直都饱受各种批判,但也有其积极地意义,即它把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相互中和,这样也就继承了这两者的优点,就是说社会危害性理论不仅可以对于犯罪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还结合了一些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此同时,以上两种学说所具有的典型缺点也被社会危害性理论完整地继承了下来。根据社会危害性理论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并非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被认定为犯罪,因为除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规范中所禁止的行为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   (四)社会相当性理论
  社会相当性理论实际上是法益侵害说和社会危害说的一种折衷说,该学说主要认为凡是符合历史所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的行为就是合法的。该理论认为,“法律并不禁止所有的法益侵害,而只是禁止超出一定程度的侵害”。而所谓的社会相当性,“是指为营造有序的社会生活的活力发挥技能,在必要或不得已的程度下而将特法益侵害的行为不视为不法行为,也就是说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生活秩序范围内所容许的行为”。
  由于社会相当性理论在进行“相当性”的判断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被侵害法益的性质以及侵害程度,故而社会相当性理论也同样可以对不法性进行质与量的分析。社会相当性理论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分开,因为“相当性”的判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实际上,社会相当性理论是综合了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既是考虑了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所以说它也算是一种“折中说”。但关于“相当性”的判断上没有过于具体的标准,过于抽象不易把握。
  (五)可罚的违法性行为
  所谓可罚的违法性犯罪行为,是指值得作为犯罪加以科处刑罚程度的违法性,或是指行为的违法性需要以刑罚这样的强力对策,并且具有与其相适应的质与量。该理论认为某种行为即使具备了刑法所规定的构成要件,但如果不具备违法的可罚性也不应成立犯罪。
  在关于刑事犯罪与民事不法的界定问题来看,可罚的违法性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及行为具有值得惩罚程度的违法性。但可罚的违法性理论却有着过多的缺点为人诟病。比如可罚的违法性理论有使立法论与解释论混同之嫌。再如,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破坏了法秩序的统一性,并且也混淆了违法性的有无与强弱。
  (六)小结
  由上可见,无论是法益侵害说、规范违反说、社会相当性理论、社会危害性理论,还是可罚的违法性理论,在刑法犯罪的本质与民事不法的比较上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优缺点。然而就學说的合理性、全面性、概念的科学性以及刑法的解释上来看,社会相当性理论在各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社会相当性理论本身也有着一定的缺陷,如判断“相当性”的抽象性。如不加以改造,就很难成为刑法犯罪本质,并且也很难区别于民事不法。所以有必要在此加以改造并赋予其新的内容。
  三、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内涵
  介于上述认识,我们把“社会相当性理论”改造为“严重违反社会相当性”,即只有当行为超出这个社会共同体的相当性时才构成违法;只有严重的超出社会共同体的相当性时才能认定为犯罪。
  (一)“相当性”概念
  1.社会相当性以价值判断为必要。这一点在前文也有提到,这也正是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优势所在,即它把违法判断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是对具体事实的判断,第二是对相当性的判断,即价值判断。我们在对于社会相当性的判断时要坚持以下两点:第一,必须以行为当时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因为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如果以过去的价值观念来判断现实行为的社会相当性,就难免不够客观,有溯及既往的嫌疑;第二,必须以行为当时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为基础,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只有反映大多数人民的意志,法律才具有正当性。在此,社会相当性的判断也是与民主观念的发展而相密切联系的。
  2.社会相当性也蕴含着一定程度的法益侵害。故而,法益危害说所具备的一些优点在这里也是能得以体现的。可什么是法益?我国台湾学者陈志龙认为,界定法益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法益概念必须与国家保护法及国家意志予以分开,要纯粹以刑法的观点来界定。(2)法益概念必须与“人类”概念有所关联。(3)法益概念不必和文化权益有关,因为文化是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如果将文化作为法益的实质则会导致法益概念的含混性。
  3.社会相当性具有一定的伦理性。由于社会相当性是根据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因而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判断不能不受特定社会集团的传统道德、理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又由于社会相当性是社会主流道德对行为的一种法律上的评价,因此社会相当性理论的问题不可避免的涉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二)严重违反社会相当性的内涵
  严重违法社会相当性主要是指行为违反社会共同体存续的秩序,即违反了社会相当性,且这种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共同体的安宁,从而达到了值得科处刑罚的质与量的违法性。所谓“量”,是指行为在构成违法的基础上,其程度上达到了一般人在认知上的“严重”,即被侵害的法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或是侵害行为超出了社会容忍度;所谓“质”,是指行为在“量”上虽未达到“严重”的程度,但其违法的行为样态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危险,且这种危险从一般人的判断是会危害到社会共同体的存续。在此,我们便能较为有效地界定刑事犯罪与民事不法的主要区别,即它们虽然都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对法益的侵害,但在违法性的质与量上都存着差异。比如一般的民法上侵权行为在量上是要低于刑法上的故意伤害罪,而违约行为虽也有可能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但依据社会相当性来判断可知其在质上是低于刑事财产犯罪。
  由此,我们便可据此判定一个行为究竟是否符合犯罪,只要是严重得违反社会相当性时,超出了当时社会共同体所共有的容忍度,且也严重的侵害到了法益,即构成犯罪。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不动产执行异议诉讼中,严格坚持物权登记主义,按照过户登记作为所有权转移标准,有时对善意购买人有失公平。应当实质审查购买人是否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三个构成要件,若符合,则应当停止执行,以保护交易安全。  关键词 不动产 执行异议(之诉) 有权占有  作者简介:王建群,瑞安市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6.1 文献
摘 要 专利侵权的认定,必须以该项申请的技术方案获得专利行政管理部门授权为前提条件。在申请日之前,由于可以将其界定为商业秘密,可以通过商业秘密侵权来保护专利申请人。但如果该项技术方案未获得专利授权,第三人从公开的文献中获得并实施了该技术方案且获利,给申请人造成损失,应适用不当得利规则来解决相应的纠纷。在立法层面来讲,也应将专利不当得利请求权进行要件化,增强可操作性,将其确认为专利法中的一项规制原则
摘要近年来,知识产权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从花都区检察院办案情况分析,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要特点有假冒注册商标案多、侵权领域较广、犯罪组织严密、犯罪手段隐蔽、打击难度大、创意产业易被侵权等特点,究其原因,应当从加大办案力度、加强市场监管、提升维权意识、加强法制宣传等方面构建保护知识产权长效机制。  关键词知识产权犯罪特点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张运伟,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3.4文
摘 要 新刑诉法对简易程序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适用范围更明确、更广泛,被告人享有刑事审判程序选择权,公诉人应当出庭支持公诉。上述修改内容,在提高执法办案效率、质量、保证司法公正等方面对公诉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石狮市院积极探索专人专办、集中出庭、简化庭审流程、事前预测和事后评查等应对措施,变挑战为机遇,使执法办案效率、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关键词 简易程序 程序选择权 专人专办 集中出庭  作
摘 要 托克维尔在美国考察发现,宗教在美国远比在西欧繁荣,并认识到宗教与民主社会并非是相互对立的。于是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托克维尔透漏出了一些宗教在西欧与美国地位不同的原因。本文将从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的契合度、政教分离作用和神职人员作用这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 宗教 西欧 美国 托克维尔  作者简介:张容川,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
摘 要 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在美国、日本等国宪法和刑法中早有明确的规定,但我国宪法、刑法却并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定,国内对其定義、适用主体、适用范围等内涵都缺乏比较一致的认识。本文试通过美国、日本等国关于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规定的描述,以期对办理交通肇事案件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刑法 禁止 重复评价 原则  作者简介:郭昌明,章贡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研究方向:刑事实务。  中图分类号:D924文
摘 要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人社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3000万的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将得到更完善的维护,但相关规定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从我国劳务派遣的新规定入手,逐步分析“三性”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劳务派遣单位准入门槛”问题、“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与“执法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劳务派遣制度能够维护三方利益,在我国能有更
摘 要 行人过马路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事物,而是在生活中常见的事项,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原因,也有着一定的现实土壤,但不管怎样,这一问题是困扰我国交通的一大难题,它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交通的顺畅,同时使得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一威胁,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管理,其中交通执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 行人过马路 交通 执法  基金项目:本文为东南大学省
摘 要 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全国兄弟省市对新疆的对口支援,对于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进疆务工,而突破了传统的全日制用工模式的非全日制用工,适应了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需要,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加强对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权利保护与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调动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劳动关系朝着规范有序
摘要: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的法治变革和法制建设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律保障,《环境保护法》是与构架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相关的法律,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法》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把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贯穿到《环境保护法》之中,完善《环境保护法》。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社会;法治;环境保护法  作者简介:魏新婷,安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