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元化”的。思维活跃,观念新颖,能力出众,有创新意识和潜力,是当今社会上所需人才的标准。学校应向社会输送这样的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优化课堂,使课堂活跃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培养、意识交流的摇篮,让学生在自主、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发展。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仅仅把学生当作是抽象意义上的客体,教育教学的目标千篇一律,教育教学的过程也高度程式化。掌握知识的量与质成了评价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个性、人格的发展都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只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失败和高度的受挫感,而不是积极、愉悦、兴奋和在求知过程中发现新知的巨大成就感。结果学生所感受到的只是沉重的学业负担,对学习越来越淡漠。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尊重生命个体,也就是说把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个体并加以肯定。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深化与扩展,而且要深入到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成分。教学过程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教师两种生命体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教师更多关注的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总之,教师应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自己正确定位,让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的摇篮。
二、确立创新意识,让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怎么教,把重点放在教“懂”和教“会”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了“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全新的、自主的、创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快快乐乐地学习。为了真正使课堂“活”起来,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的心理环境。
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是体育课。为什么?因为体育课活泼,无过重负担,形式多样,学生能亲身体验成功和失败,学生自发的情感贯穿着整个课堂。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有这些特点,那学生也会喜欢数学这门学科,也会喜欢学习数学。所以,我认为,情感是师生之间的纽带,是意识交流的核心,是迸发创新智慧的交织点。教师对情感的把握,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把微笑带给学生,把鼓励送给学生,尊重、宽容、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出差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对其中的合理成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热情的表扬。
2.教师设身处地地问,学生自由自在地答。
许多教师提了问题后总是想着让学生一语中的,把答案一下说到自己的心坎上。学生如能做到,教师心花怒放、点头称赞;如不能做到,教师就挖苦讽刺。这哪是在教学生,分明是在寻觅“知音”啊。这种提问忽略了学生体验的过程,把学生推进思维的绝境,使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在教学中设法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我的理念。我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创设了一个一个的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思考想象,或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换位思考,或大胆假设,让学生在否定中得到肯定。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比例问题时这样设计问题:一上课,我就端了两杯冒热气的牛奶,分给学生喝。我问:“什么味道?”学生说:“一杯牛奶太浓了,一杯牛奶太淡了。”“是哪里出了问题?”我问。学生说:“一杯牛奶放得多,水放得少;另一杯牛奶放得少,水放得多。”“怎样放得正好?”学生说:“按比例放。”我接着问:“应按怎样的比例配制呢?如果是1∶2,或者1∶10,会配制成什么口味的牛奶?”这时,我又拿出一桶奶粉晃了晃,有学生马上喊:“看说明书。”上面是按1∶8配制。很多学生都想来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我抓住这一契机,马上就问:“一杯200克的开水,应加多少奶粉合适?”学生有的已报出答案,有的同桌讨论,有的独立思考,整个班级都沉浸在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中。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数学。
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求。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终于解决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就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他们能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继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这种需求就会得到加强。因此,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哪怕是获得一点点微小的成功,老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用语言、微笑、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让学生尽情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他们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寻求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思考,学生想出了十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无论是哪种算法,我都给予肯定(当然,也指出了最优的方法),用各种形式表示对学生的赞赏——以该生的姓名为此种算法命名为“某氏算法”,或是让“小老师”、“小小发明家”将自己的算法介绍给大家,等等,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呈现愉悦和谐的合作气氛,学生各抒已见,兴致勃勃,积极发言。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其乐融融。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乐学”的乐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了挖掘,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潜能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教学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发展学生的潜能,精心设计好课堂练习。
由此可见,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创新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把教材转化为活泼的师生互动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好玩的事情,数学自然会得到他们的喜欢。
一、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仅仅把学生当作是抽象意义上的客体,教育教学的目标千篇一律,教育教学的过程也高度程式化。掌握知识的量与质成了评价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个性、人格的发展都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只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失败和高度的受挫感,而不是积极、愉悦、兴奋和在求知过程中发现新知的巨大成就感。结果学生所感受到的只是沉重的学业负担,对学习越来越淡漠。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尊重生命个体,也就是说把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个体并加以肯定。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深化与扩展,而且要深入到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成分。教学过程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教师两种生命体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教师更多关注的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总之,教师应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自己正确定位,让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的摇篮。
二、确立创新意识,让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怎么教,把重点放在教“懂”和教“会”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了“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全新的、自主的、创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快快乐乐地学习。为了真正使课堂“活”起来,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的心理环境。
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是体育课。为什么?因为体育课活泼,无过重负担,形式多样,学生能亲身体验成功和失败,学生自发的情感贯穿着整个课堂。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有这些特点,那学生也会喜欢数学这门学科,也会喜欢学习数学。所以,我认为,情感是师生之间的纽带,是意识交流的核心,是迸发创新智慧的交织点。教师对情感的把握,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把微笑带给学生,把鼓励送给学生,尊重、宽容、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出差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对其中的合理成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热情的表扬。
2.教师设身处地地问,学生自由自在地答。
许多教师提了问题后总是想着让学生一语中的,把答案一下说到自己的心坎上。学生如能做到,教师心花怒放、点头称赞;如不能做到,教师就挖苦讽刺。这哪是在教学生,分明是在寻觅“知音”啊。这种提问忽略了学生体验的过程,把学生推进思维的绝境,使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在教学中设法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我的理念。我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创设了一个一个的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思考想象,或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换位思考,或大胆假设,让学生在否定中得到肯定。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比例问题时这样设计问题:一上课,我就端了两杯冒热气的牛奶,分给学生喝。我问:“什么味道?”学生说:“一杯牛奶太浓了,一杯牛奶太淡了。”“是哪里出了问题?”我问。学生说:“一杯牛奶放得多,水放得少;另一杯牛奶放得少,水放得多。”“怎样放得正好?”学生说:“按比例放。”我接着问:“应按怎样的比例配制呢?如果是1∶2,或者1∶10,会配制成什么口味的牛奶?”这时,我又拿出一桶奶粉晃了晃,有学生马上喊:“看说明书。”上面是按1∶8配制。很多学生都想来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我抓住这一契机,马上就问:“一杯200克的开水,应加多少奶粉合适?”学生有的已报出答案,有的同桌讨论,有的独立思考,整个班级都沉浸在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中。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数学。
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求。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终于解决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就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他们能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继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这种需求就会得到加强。因此,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哪怕是获得一点点微小的成功,老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用语言、微笑、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让学生尽情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他们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寻求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思考,学生想出了十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无论是哪种算法,我都给予肯定(当然,也指出了最优的方法),用各种形式表示对学生的赞赏——以该生的姓名为此种算法命名为“某氏算法”,或是让“小老师”、“小小发明家”将自己的算法介绍给大家,等等,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呈现愉悦和谐的合作气氛,学生各抒已见,兴致勃勃,积极发言。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其乐融融。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乐学”的乐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了挖掘,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潜能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教学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发展学生的潜能,精心设计好课堂练习。
由此可见,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创新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把教材转化为活泼的师生互动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好玩的事情,数学自然会得到他们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