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策略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化。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解决一系列教学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我有以下体会。
一、“吃”透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就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实现高效的。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新课时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则在一旁做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一气呵成。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是最有效的。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环。
二、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1.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即使同一体裁,如以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避免“花架子”,千万不要因为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2.了解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再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3.权衡自身特点,确定教学方法。
应用教学方法时,教师还要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自身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朗读功底好的教师,课堂可多用朗读法;善绘画的教师,课堂可适当运用绘画直观法。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最为重要。
三、课堂教学要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
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地为实现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关键。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经验。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同时使学生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加工,取得新的思维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高效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质疑。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一、“吃”透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就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实现高效的。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新课时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则在一旁做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一气呵成。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是最有效的。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环。
二、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1.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即使同一体裁,如以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避免“花架子”,千万不要因为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2.了解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再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3.权衡自身特点,确定教学方法。
应用教学方法时,教师还要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自身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朗读功底好的教师,课堂可多用朗读法;善绘画的教师,课堂可适当运用绘画直观法。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最为重要。
三、课堂教学要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
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地为实现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关键。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经验。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同时使学生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加工,取得新的思维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高效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质疑。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语文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