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学生必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本文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指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文章具体从四个方面出发进行论述,分别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措施
一、 引言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根据学科特色、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来制定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以保证有效性与科学性。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通过循序渐进的四种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探究,以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 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有动手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从而使学生有“欲望”去动手操作,以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完《长方体》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了解,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关于“长方体的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以及“组合图形的体积”等的知识,并且进行推理分析,探究“容积”这一概念等,使学生不断的进步。如果只是应用最为简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小木棒等让学生自己拼出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明确“体积”的概念,在学生明确了“体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用纸板来自己构造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让学生向其所制作的物体中放入各种东西,从而使学生明白“容积”这一概念。在课下,教师还可以布置其他相关的动手类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动手的兴趣提升。
三、 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学会动手操作的方法
小学生尚处于“直观感受”向“思维分析”转变的时期,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依靠教材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还需要善于将生活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在学习了《圆周长》这一章节之后,遇到以下习题:
1. 基础题:求d=10厘米的圆的周长,r=1分米的圆的周长;
2. 选做题:用20分米的铁丝是否能够给半径为4分米的半圆形物体围一圈;
3. 综合题:一个直径为10厘米和边长为5厘米的等边三角形拼在一起,其周长为多少。
对于第一道基础题,一般学生可以套用公式直接得出答案;第二题的难度有所提升,学生如果想象力不够,可以直接进行动手操作,找一个20分米的铁丝或者是20分米的布条等进行动手操作,来得到正确的答案;第三题的难度又有进一步的提升,对于这种题目,学生可以用小木棒、量角器等进行测量,或者是用积木来摆放等,从而得出答案。这样将教材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动手操作的方法,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打下基础。
四、 应用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动手操作技巧
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意识之后,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动手技巧,这样方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合理地进行操作与创作,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活动事半功倍。当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技巧,方式比较多,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一种较佳的方式,该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充分交流,在交流中使学生获得其他人操作的技巧以及操作的思路,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
抽象思维品格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品格之一。利用抽象思维,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时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不过在对学生该种品格进行培养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而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也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图形的变换》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简单的图形进行旋转与平移,让学生想象自己平移后的图形以及与平移过程共同构成的图形,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在想象力提升的情况下,则可以动手操作,将自己所想象的图形做出来,从而提升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图形的平移,设计充满想象力的图案,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动手能力。
六、 结语
本文是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文章通过递进式的形式指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四种措施,以期为相关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探究,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构建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桂兴.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知音励志,2016(14):51.
[2]蔡学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136.
作者簡介:刘建明,广东省珠海市,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六中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措施
一、 引言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根据学科特色、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来制定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以保证有效性与科学性。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通过循序渐进的四种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探究,以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 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有动手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从而使学生有“欲望”去动手操作,以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完《长方体》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了解,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关于“长方体的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以及“组合图形的体积”等的知识,并且进行推理分析,探究“容积”这一概念等,使学生不断的进步。如果只是应用最为简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小木棒等让学生自己拼出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明确“体积”的概念,在学生明确了“体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用纸板来自己构造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让学生向其所制作的物体中放入各种东西,从而使学生明白“容积”这一概念。在课下,教师还可以布置其他相关的动手类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动手的兴趣提升。
三、 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学会动手操作的方法
小学生尚处于“直观感受”向“思维分析”转变的时期,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依靠教材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还需要善于将生活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在学习了《圆周长》这一章节之后,遇到以下习题:
1. 基础题:求d=10厘米的圆的周长,r=1分米的圆的周长;
2. 选做题:用20分米的铁丝是否能够给半径为4分米的半圆形物体围一圈;
3. 综合题:一个直径为10厘米和边长为5厘米的等边三角形拼在一起,其周长为多少。
对于第一道基础题,一般学生可以套用公式直接得出答案;第二题的难度有所提升,学生如果想象力不够,可以直接进行动手操作,找一个20分米的铁丝或者是20分米的布条等进行动手操作,来得到正确的答案;第三题的难度又有进一步的提升,对于这种题目,学生可以用小木棒、量角器等进行测量,或者是用积木来摆放等,从而得出答案。这样将教材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动手操作的方法,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打下基础。
四、 应用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动手操作技巧
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意识之后,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动手技巧,这样方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合理地进行操作与创作,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活动事半功倍。当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技巧,方式比较多,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一种较佳的方式,该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充分交流,在交流中使学生获得其他人操作的技巧以及操作的思路,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
抽象思维品格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品格之一。利用抽象思维,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时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不过在对学生该种品格进行培养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而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也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图形的变换》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简单的图形进行旋转与平移,让学生想象自己平移后的图形以及与平移过程共同构成的图形,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在想象力提升的情况下,则可以动手操作,将自己所想象的图形做出来,从而提升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图形的平移,设计充满想象力的图案,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动手能力。
六、 结语
本文是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文章通过递进式的形式指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四种措施,以期为相关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探究,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构建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桂兴.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知音励志,2016(14):51.
[2]蔡学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136.
作者簡介:刘建明,广东省珠海市,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