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是师生教与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助手”。但长期以来,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评价内容片面;评价过程简单;评价手段单一;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注重定量评价;评价往往“以知识为本”,重心是评价数学教师“教”的设计、过程和效果,而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以下是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程对不少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枯燥的、乏味的,有的甚至对数学充满了恐惧感。那么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呢?除了改变繁、难、偏、旧的数学学习内容,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等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而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价值的行为进行“鼓励”“表扬”“奖励”等,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课中,在练习环节我让学生分小组整理一组统一的调查数据并画出条形图,完成后由各小组把各自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我指导学生评价各组的作品。前两组都获得了“智慧星”,第三组的统计图与其他组的不一样,显然是出现了统计错误,我就没有给“智慧星”。这时,这组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没有统计错,是不是他们错了?”我先是一愣,仔细看了看,心里有底了,微笑着对小男孩说:“是你们组统计错了。”“不会吧!”小男孩还是带着怀疑的语气说。我还是微笑着说:“不信,你们重新统计一遍好吗?”然后接着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当评价到第七组的作品时,小男孩站起来带着不好意思的口吻说:“老师,是我们算错了。”我马上将一颗“智慧星”贴在第三组的作品上,说:“因为某某同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知错就改,所以奖给第三组一颗智慧星。”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的行为有价值体现在:作为一个人特别是搞研究的人必须具有这样的一种品质,即不惟上、不惟权威;教师的行为有价值体现在:保护了、爱护了、尊重了学生的这种宝贵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二、坚持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评价中,我们只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假设的形成等这些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却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这不仅有可能养成学生在探究知识中浅尝辄止、似是而非的习惯,而且抑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注意评价内容的科学性,既要评“双基”要求,又要评情感目标。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除了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这些属于“双基”内容外,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如:平移、剪拼、割补等方法以及转化的思想,对学生来说是他们以后研究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这些过程性目标也应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知识的建构要比评价由此产生的结果更为重要。
三、坚持差异性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让学生计算10道题,学生做对9道就得90分;在期末测试中凡80分以上的就为优秀,以下的就为不优秀。要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评价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作为教师是否应该考虑学生通过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呢?是否更应该关注伴随这些进步所产生的成功体验,而不是冷冰冰的考试成绩呢?其实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各个学生无论知识、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达到优秀;有些学生“天分”较差,虽十分努力,成绩依然达不到优秀。如果只注重定量评价,就严重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评语的形式进行定性评价,在评语中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力,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程对不少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枯燥的、乏味的,有的甚至对数学充满了恐惧感。那么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呢?除了改变繁、难、偏、旧的数学学习内容,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等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而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价值的行为进行“鼓励”“表扬”“奖励”等,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课中,在练习环节我让学生分小组整理一组统一的调查数据并画出条形图,完成后由各小组把各自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我指导学生评价各组的作品。前两组都获得了“智慧星”,第三组的统计图与其他组的不一样,显然是出现了统计错误,我就没有给“智慧星”。这时,这组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没有统计错,是不是他们错了?”我先是一愣,仔细看了看,心里有底了,微笑着对小男孩说:“是你们组统计错了。”“不会吧!”小男孩还是带着怀疑的语气说。我还是微笑着说:“不信,你们重新统计一遍好吗?”然后接着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当评价到第七组的作品时,小男孩站起来带着不好意思的口吻说:“老师,是我们算错了。”我马上将一颗“智慧星”贴在第三组的作品上,说:“因为某某同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知错就改,所以奖给第三组一颗智慧星。”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的行为有价值体现在:作为一个人特别是搞研究的人必须具有这样的一种品质,即不惟上、不惟权威;教师的行为有价值体现在:保护了、爱护了、尊重了学生的这种宝贵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二、坚持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评价中,我们只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假设的形成等这些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却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这不仅有可能养成学生在探究知识中浅尝辄止、似是而非的习惯,而且抑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注意评价内容的科学性,既要评“双基”要求,又要评情感目标。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除了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这些属于“双基”内容外,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如:平移、剪拼、割补等方法以及转化的思想,对学生来说是他们以后研究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这些过程性目标也应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知识的建构要比评价由此产生的结果更为重要。
三、坚持差异性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让学生计算10道题,学生做对9道就得90分;在期末测试中凡80分以上的就为优秀,以下的就为不优秀。要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评价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作为教师是否应该考虑学生通过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呢?是否更应该关注伴随这些进步所产生的成功体验,而不是冷冰冰的考试成绩呢?其实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各个学生无论知识、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达到优秀;有些学生“天分”较差,虽十分努力,成绩依然达不到优秀。如果只注重定量评价,就严重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评语的形式进行定性评价,在评语中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力,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