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今年夏天走向就业市场,加上往年未能成功就业的求职者,今年的就业形势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根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
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早在2009年,民进吉林省委会就把目光锁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形成建议案《关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报送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供决策参考。在吉林省政协十届七次常委会议上,民进吉林省委会以《关于推动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为题作了专题发言。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民主党派应有的贡献。
民进吉林省委会成立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专题调研组,由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吉林省委会主委薛康担任调研组组长。并在民进会员中挑选了参政议政能力强、熟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8位专家学者担任调研组成员。
2009年4月23日,民进吉林省委会召开听证会,标志着民进吉林省委会“促进大学生就业”调研课题正式启动。在听证会上,调研组全体成员听取了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的汇报和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吉林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的汇报,了解了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工作和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听证会召开后,“促进大学生就业”专题调研组赶赴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地多个市县区(街道)和省直系统,深入学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研。
每到一地,调研组都认真听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关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情况介绍,并同当地政府及教育、人事、劳动、财政、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了解目前当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情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开展情况。
调研组先后深入到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化工学院等院校,听取了各院校促进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了解了各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和创业问题的认识。调研组在各级各类高校召开多场座谈会,同高校领导、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座谈,听取学校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情况介绍,面对面的了解了各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和创业问题的认识、需求和渴望,掌握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了解大学生希望得到的就业、创业帮助。
调研组前往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了解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在辽源大学生创业园区——东北袜业园区了解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在东北袜业园区召开了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座谈会。调研组深入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碳素厂等企业,就企业用人与需求方面问题进行了调研,了解各级各类企业吸纳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调研组还深入到长春市朝阳区重庆街道办事处、吉林市丰满区旺起镇召开了“三支一扶”座谈会。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组向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高校毕业生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8份;发放企业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83份。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调研组基本上了解了在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吉林省各地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了《关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培养一名大学生,国家得花多少钱,对于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来说,那又是多大的负担,而学成之后找不到工作,对学生而言当然是无法维系正常的生活,对国家而言就是人才和经济上的双重浪费……怎么才能铺平大学毕业生就业之路呢?
民进吉林省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吉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加上历年累积下来没有就业及在省外就读回省未就业的本省籍高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可观,但整体用人单位的数量却在减少。与此同时,往年已在沿海或南方就业的吉林籍的高校毕业生纷纷回到吉林就业“猫冬”。这些人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在吉林省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很容易、很快找到工作岗位,因而挤占了本应属于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目,虽然对于培养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材,改善城乡基层干部队伍人才结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些项目缺少相互衔接、协调、配套和可持续性的措施规定,缺少岗位对接的具体措施与办法。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市),财政收入相对薄弱,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服务期间所需的相关资金落实起来也相对困难。而相关文件中规定的仅仅是指导性的政策,使有的县(市)至今还不清楚怎样进行资金配套、如何列支,影响了各基层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此外,企业没有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动力与积极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中,工商、税务、银行等方面的相关措施缺位……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民进吉林省委会建议,应整合各相关部门职能,设立政府直接领导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领导与服务机构。在已经建立的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的实施细则,明确政策落实和相关配套措施实施的标准、操作步骤与工作程序。当前应着手建立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对现有的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比较完善、统一、权威的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就业政策与信息的发布、宣传、求职招聘、就业指导、就业登记、就业手续办理和就业数据统计等功能,确保拓宽就业信息发布的范围和信息的真实度。
民进吉林省委会认为,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的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子女上学等方面配套的政策,应逐一落实到实处,做到政策有规定,资金有出处,措施要到位,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继续做好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目实施中,应不断地研究制定上述各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的配套政策和各类项目之间统筹衔接、协调的政策规定。特别要规定今后基层自然减员的空岗,应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聘,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和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就业。
应把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政府对中小企业、困难企业扶持和企业评优考核的基本条件,合格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待遇或资金上的补贴。应进一步完善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就业后的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工龄接续、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园区和创业实训基地。应进一步加强对吉林省各地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统筹领导,成立创业指导机构,建立创业风险基金,落实创业小额贷款,在政府扶持下,发挥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实现在吉林省每个地区建立一处大学生创业园区。应在吉林省内遴选教学科研产业条件好,有一定基础的高校作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培育孵化基地,吉林省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
民进吉林省委会还提出,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国家和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监督学校及时合理的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快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践,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不断扩大“订单式”学生的培养范围和规模,逐步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实用人才。
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早在2009年,民进吉林省委会就把目光锁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形成建议案《关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报送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供决策参考。在吉林省政协十届七次常委会议上,民进吉林省委会以《关于推动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为题作了专题发言。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民主党派应有的贡献。
民进吉林省委会成立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专题调研组,由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吉林省委会主委薛康担任调研组组长。并在民进会员中挑选了参政议政能力强、熟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8位专家学者担任调研组成员。
2009年4月23日,民进吉林省委会召开听证会,标志着民进吉林省委会“促进大学生就业”调研课题正式启动。在听证会上,调研组全体成员听取了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的汇报和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吉林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的汇报,了解了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工作和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听证会召开后,“促进大学生就业”专题调研组赶赴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地多个市县区(街道)和省直系统,深入学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研。
每到一地,调研组都认真听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关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情况介绍,并同当地政府及教育、人事、劳动、财政、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了解目前当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情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开展情况。
调研组先后深入到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化工学院等院校,听取了各院校促进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了解了各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和创业问题的认识。调研组在各级各类高校召开多场座谈会,同高校领导、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座谈,听取学校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情况介绍,面对面的了解了各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和创业问题的认识、需求和渴望,掌握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了解大学生希望得到的就业、创业帮助。
调研组前往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了解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在辽源大学生创业园区——东北袜业园区了解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在东北袜业园区召开了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座谈会。调研组深入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碳素厂等企业,就企业用人与需求方面问题进行了调研,了解各级各类企业吸纳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调研组还深入到长春市朝阳区重庆街道办事处、吉林市丰满区旺起镇召开了“三支一扶”座谈会。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组向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高校毕业生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8份;发放企业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83份。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调研组基本上了解了在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吉林省各地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了《关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培养一名大学生,国家得花多少钱,对于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来说,那又是多大的负担,而学成之后找不到工作,对学生而言当然是无法维系正常的生活,对国家而言就是人才和经济上的双重浪费……怎么才能铺平大学毕业生就业之路呢?
民进吉林省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吉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加上历年累积下来没有就业及在省外就读回省未就业的本省籍高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可观,但整体用人单位的数量却在减少。与此同时,往年已在沿海或南方就业的吉林籍的高校毕业生纷纷回到吉林就业“猫冬”。这些人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在吉林省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很容易、很快找到工作岗位,因而挤占了本应属于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目,虽然对于培养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材,改善城乡基层干部队伍人才结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些项目缺少相互衔接、协调、配套和可持续性的措施规定,缺少岗位对接的具体措施与办法。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市),财政收入相对薄弱,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服务期间所需的相关资金落实起来也相对困难。而相关文件中规定的仅仅是指导性的政策,使有的县(市)至今还不清楚怎样进行资金配套、如何列支,影响了各基层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此外,企业没有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动力与积极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中,工商、税务、银行等方面的相关措施缺位……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民进吉林省委会建议,应整合各相关部门职能,设立政府直接领导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领导与服务机构。在已经建立的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的实施细则,明确政策落实和相关配套措施实施的标准、操作步骤与工作程序。当前应着手建立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对现有的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比较完善、统一、权威的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就业政策与信息的发布、宣传、求职招聘、就业指导、就业登记、就业手续办理和就业数据统计等功能,确保拓宽就业信息发布的范围和信息的真实度。
民进吉林省委会认为,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的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子女上学等方面配套的政策,应逐一落实到实处,做到政策有规定,资金有出处,措施要到位,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继续做好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目实施中,应不断地研究制定上述各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的配套政策和各类项目之间统筹衔接、协调的政策规定。特别要规定今后基层自然减员的空岗,应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聘,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和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就业。
应把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政府对中小企业、困难企业扶持和企业评优考核的基本条件,合格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待遇或资金上的补贴。应进一步完善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就业后的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工龄接续、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园区和创业实训基地。应进一步加强对吉林省各地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统筹领导,成立创业指导机构,建立创业风险基金,落实创业小额贷款,在政府扶持下,发挥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实现在吉林省每个地区建立一处大学生创业园区。应在吉林省内遴选教学科研产业条件好,有一定基础的高校作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培育孵化基地,吉林省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
民进吉林省委会还提出,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国家和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监督学校及时合理的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快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践,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不断扩大“订单式”学生的培养范围和规模,逐步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