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问卷调查法,对滨州学院校园体育文化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学院学生体育观念总体明确,但仍然停留在表层上;学生选择体育锻炼以大众化的球类项目为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运动习惯;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滞后,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学校体育组织系统建设;加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建设;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体育教学;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学校应有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发展现状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一、滨州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学校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淡薄。学校只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因而存在着学校体育的资金投人和体育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
(二)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不足。体育设施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客观物质保障。我院学生对学校体育场馆、体育设施普遍认为较差和一般。学校的经济基础制约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
(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无地方特色。目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各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是一味地照搬其它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内容。
(四)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单一,无法体现个性。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而具有强烈的个性。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一)体育课。体育课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外体育活动。校园进行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通过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手段,借助标语、图片、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媒体,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文化宣传和渗透,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逐渐培养体育参与意识,最终促进“享受体育”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四)加强校园体育社团建设,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学生社团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还能带动一批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
(五)完善学校体育竞赛制度,使学校体育竞赛传统化、制度化。学校完备的体育竞赛制度,对维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积极作用。结合各类体育竞赛前、中、后期的特点,加大对体育与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在校内掀起一股了解体育、关注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潮,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竞赛效益的最大化[1]。
(六)加大投资力度,完备体育教学设施。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有计划地逐步配齐、完善教学设施,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加大投资力度,改变活动设备,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
(七)倡导自我健康投资,形成积极的闲暇体育消费观。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体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体育消费也日益进入到人们的日常消费。我们应倡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健康投资”,建立积极的闲暇体育消费观,改变把体育看成是一种职业的体育竞技的陈旧观念[2]。
三、结论
(一)体育观念理解不深。在校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总体是正确的,但仍然停留在表层上,对体育观念的深层次内涵理解不深。
(二)体育设施不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基本上以球类为主的一些传统项目,女生偏爱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小球类项目,但我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恰恰不能满足这些项目的开展。近几年来,滨州学院的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进,但相对学院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规模增大,体育设施仍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滨州学院只有少部分大学生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观看体育节目,经常阅读体育报刊,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锻炼习惯。
(四)体育文化宣传方式单一。滨州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弱,宣传内容、宣传效果都不尽人意,与学生希望获得的体育知识有较大差异。
四、建议
(一)加强学校体育组织系统建设。学校要有主管学校体育的副校长,学校领导要为开展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和提供经费。要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二)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随着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校园面积增大,学校应积极配备不同教学内容所必须的场地和器材,尽可能满足学生所需,夯实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学院广播站、院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学校应有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均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严赛君.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0(2):36-37.
[2] 涂娅菲,潘卫红.校园体育文化刍议[J].湖北体育科技.2005(4):540-541.
[3]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4] 王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高教研究.2006(3):103-104.
[5] 张红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对策探究[J].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9):117-119.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发展现状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一、滨州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学校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淡薄。学校只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因而存在着学校体育的资金投人和体育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
(二)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不足。体育设施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客观物质保障。我院学生对学校体育场馆、体育设施普遍认为较差和一般。学校的经济基础制约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
(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无地方特色。目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各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是一味地照搬其它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内容。
(四)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单一,无法体现个性。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而具有强烈的个性。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一)体育课。体育课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外体育活动。校园进行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通过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手段,借助标语、图片、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媒体,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文化宣传和渗透,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逐渐培养体育参与意识,最终促进“享受体育”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四)加强校园体育社团建设,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学生社团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还能带动一批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
(五)完善学校体育竞赛制度,使学校体育竞赛传统化、制度化。学校完备的体育竞赛制度,对维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积极作用。结合各类体育竞赛前、中、后期的特点,加大对体育与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在校内掀起一股了解体育、关注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潮,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竞赛效益的最大化[1]。
(六)加大投资力度,完备体育教学设施。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有计划地逐步配齐、完善教学设施,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加大投资力度,改变活动设备,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
(七)倡导自我健康投资,形成积极的闲暇体育消费观。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体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体育消费也日益进入到人们的日常消费。我们应倡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健康投资”,建立积极的闲暇体育消费观,改变把体育看成是一种职业的体育竞技的陈旧观念[2]。
三、结论
(一)体育观念理解不深。在校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总体是正确的,但仍然停留在表层上,对体育观念的深层次内涵理解不深。
(二)体育设施不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基本上以球类为主的一些传统项目,女生偏爱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小球类项目,但我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恰恰不能满足这些项目的开展。近几年来,滨州学院的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进,但相对学院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规模增大,体育设施仍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滨州学院只有少部分大学生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观看体育节目,经常阅读体育报刊,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锻炼习惯。
(四)体育文化宣传方式单一。滨州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弱,宣传内容、宣传效果都不尽人意,与学生希望获得的体育知识有较大差异。
四、建议
(一)加强学校体育组织系统建设。学校要有主管学校体育的副校长,学校领导要为开展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和提供经费。要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二)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随着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校园面积增大,学校应积极配备不同教学内容所必须的场地和器材,尽可能满足学生所需,夯实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学院广播站、院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学校应有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均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严赛君.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0(2):36-37.
[2] 涂娅菲,潘卫红.校园体育文化刍议[J].湖北体育科技.2005(4):540-541.
[3]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4] 王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高教研究.2006(3):103-104.
[5] 张红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对策探究[J].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9):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