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启蒙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旨要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本文对大班科学《水的渗透》这一活动进行解剖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指导策略。
【关键词】生活 指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77-02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科学教育应与幼儿生活更加贴近,应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试从大班幼儿玩“水”系列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案例——《水的渗透》来分析探讨教师在生活体验性科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一、活动结构展示
本次教学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每一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全过程为32分钟。具体活动过程为:
第一个环节:了解水的渗透现象。老师先示范海绵吸水的过程,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渗透”。然后进行生活经验小结:平时你还看见过哪些“渗透”现象?最后进行操作区分:渗透与不可渗透的材料。第二个环节:比较不同材料的渗透性。先设疑:水会自己向上爬吗?让幼儿观察比较:请你将木头、布、纸夹在比较架上,同时浸在有色水里,观察水渗透的速度,并按自己的方式记录。第三个环节:知识的迁移。
二、点评与分析
本活动从选材、目标制定、材料准备到过程的设计实施,充分体现了生活化、体验性教学的特点。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宽松愉悦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体验科学精神,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一次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在实施生活体验性科学活动中采用了以下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策略:
(一)营造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让每个孩子享有成功的体验。
在本次科学活动《水的渗透》中,教师一直营造着一种尊重、支持、鼓励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着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不同材料水的渗透速度不同时,教师耐心听取孩子们的实验结果,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和解释。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当幼儿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很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而不是把自己的预想结果强加于孩子。当孩子发现新的兴趣点时,教师也是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探索,而不是批评或制止孩子。教师始终给幼儿以积极性的评价,真诚地接纳和引导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轮流表达看法,让每个幼儿在此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使用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的指导策略,实现幼儿认识的主动构建。
1.活动过程的体验性、开放性、互动性、递进性。
从一开始让幼儿了解水的渗透现象——操作比较不同材料的渗透性——知识的迁移,延伸到生活中的运用、制作渗透图案等,充分体现了此次活动是一个开放自主的、让幼儿充分体验的、师幼互动、层层递进的过程。幼儿能够运用感官并亲自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疑问和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试了之后再来小结,而不是在幼儿还没有经历足够的探究,获得足够的经验之前就急于替孩子概括和总结。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行探究活动,构建实践经验。
2.活动评价的激励性、有效性、全面性、差异性、发展性。
评价伴随着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以幼儿学习记录观察、操作结果为例,教师支持、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激励性评价,记录也有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评。教师一直在引导和帮助幼儿根据事实得出结论,并与事先的猜想相比较,形成解释,为幼儿创设不断运用新经验的条件。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强化和调整自己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扩展自己已获得的经验。教师还十分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三、建议与思考
(1)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可将本次活动设计成组织幼儿到嬉水池中玩水,引导幼儿舀干水池中的水,发现水能渗入水池边的泥土中,继续启发幼儿用抹布等来吸干水池中剩余的水,这样就让科学活动和生活走得更近了。
(2)注重生活体验性科学活动真正向生活延伸,把科学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随时支持个别幼儿或小组发起探究活动。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社会及家长资源,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关键词】生活 指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77-02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科学教育应与幼儿生活更加贴近,应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试从大班幼儿玩“水”系列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案例——《水的渗透》来分析探讨教师在生活体验性科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一、活动结构展示
本次教学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每一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全过程为32分钟。具体活动过程为:
第一个环节:了解水的渗透现象。老师先示范海绵吸水的过程,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渗透”。然后进行生活经验小结:平时你还看见过哪些“渗透”现象?最后进行操作区分:渗透与不可渗透的材料。第二个环节:比较不同材料的渗透性。先设疑:水会自己向上爬吗?让幼儿观察比较:请你将木头、布、纸夹在比较架上,同时浸在有色水里,观察水渗透的速度,并按自己的方式记录。第三个环节:知识的迁移。
二、点评与分析
本活动从选材、目标制定、材料准备到过程的设计实施,充分体现了生活化、体验性教学的特点。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宽松愉悦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体验科学精神,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一次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在实施生活体验性科学活动中采用了以下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策略:
(一)营造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让每个孩子享有成功的体验。
在本次科学活动《水的渗透》中,教师一直营造着一种尊重、支持、鼓励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着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不同材料水的渗透速度不同时,教师耐心听取孩子们的实验结果,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和解释。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当幼儿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很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而不是把自己的预想结果强加于孩子。当孩子发现新的兴趣点时,教师也是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探索,而不是批评或制止孩子。教师始终给幼儿以积极性的评价,真诚地接纳和引导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轮流表达看法,让每个幼儿在此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使用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的指导策略,实现幼儿认识的主动构建。
1.活动过程的体验性、开放性、互动性、递进性。
从一开始让幼儿了解水的渗透现象——操作比较不同材料的渗透性——知识的迁移,延伸到生活中的运用、制作渗透图案等,充分体现了此次活动是一个开放自主的、让幼儿充分体验的、师幼互动、层层递进的过程。幼儿能够运用感官并亲自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疑问和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试了之后再来小结,而不是在幼儿还没有经历足够的探究,获得足够的经验之前就急于替孩子概括和总结。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行探究活动,构建实践经验。
2.活动评价的激励性、有效性、全面性、差异性、发展性。
评价伴随着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以幼儿学习记录观察、操作结果为例,教师支持、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激励性评价,记录也有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评。教师一直在引导和帮助幼儿根据事实得出结论,并与事先的猜想相比较,形成解释,为幼儿创设不断运用新经验的条件。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强化和调整自己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扩展自己已获得的经验。教师还十分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三、建议与思考
(1)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可将本次活动设计成组织幼儿到嬉水池中玩水,引导幼儿舀干水池中的水,发现水能渗入水池边的泥土中,继续启发幼儿用抹布等来吸干水池中剩余的水,这样就让科学活动和生活走得更近了。
(2)注重生活体验性科学活动真正向生活延伸,把科学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随时支持个别幼儿或小组发起探究活动。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社会及家长资源,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