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管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guo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藏,那一首首饱蘸着智慧和情感的诗句,那闪烁着璀璨光泽和人文气息的文化瑰宝,无不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灵,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启迪着他们的智慧。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多向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无效为有效,化腐朽为神奇。在教授古典诗歌的时候,特别是新的诗词时,需要从多种角度导入,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名人背后的故事、掌故、趣闻轶事来唤起学生们阅读的欲望。
  在介绍李清照的诗词的时候,我们往往先介绍词人背后的一些故事,以此激发学生了解李清照,走近李清照,甚至走进李清照的愿望。《醉花阴》这首词写得极为精妙。为了使学生了解李清照其人其文,我给大家讲了李清照夫妇的轶事。当年,作者写了这首词,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也是一个写词高手,他当然知道李清照的这首词写得很绝妙。但仍然觉得可以和她比试比试。于是赵明诚苦心孤诣好几个昼夜,终于写成了十几首诗词,然后他将《醉花阴》中三句话穿插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交给朋友品评。朋友认真阅读,仔细评析,最后还是认定“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写得最漂亮。学生在听完这段掌故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一节课效果特别好。
  二.营造意境,多元审美
  古人写词作赋很注意意境的营造。意境的有无和优劣往往是权衡诗歌意韵和思想内涵的一把标尺。何为意境呢?它是创造者把自己的思想和周围景物融为一体所形成的独特的氛围和境界。在讲授的过程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到好处的引领学生顺着诗歌的意境,感知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的内涵,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审美的意识,就能很好的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重新创造,这样,能够很快的提高其审美趣味、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集中体现了意境美。这首元曲总共二十八字,十一个意象。实际上,这首诗就是这十一个意象连缀而成,但是,却是有机的整体,巧妙地揭示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写文章很注意过渡和连贯,这首曲写的几个意象没有过渡,它是靠什么联在一起的呢?学生仔细分析后说,这首词通篇以羁旅愁情为主线勾联在一起,这就相当于散文的“神”,虽然材料很散,但主线只有一个。接着,我让学生闭着眼睛很好的构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学生沉浸在再创造的兴奋之中,并及时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有的学生写得很是诗情画意。她是这样再现意境的:黄昏时分,暮霭中,纠结着枯藤的百年古树笔直兀立,叶子全部落尽了,根根枝条伸向苍穹,一只乌鸦直立枝头,仿佛雕塑一般一动不动……在苍茫的古道上,形容憔悴的游子骑行在一匹瘦马上,迎着夕阳,走成了一个点……多么富于想象的再创造啊,多美的氛围啊。学生怎么能不深受感染,受到极大的艺术陶冶呢?比起枯燥的翻译,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每一首古典诗,它总不是单独存现的,诗和诗之间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在讲授某首诗歌的时候,不能总是孤立这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寻找比较异同。
  同一题材、同一样式的作品通过比较,学生往往能够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有助于他的学习。《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都是毛主席的作品,在教授第一首词的时候,我拿来第二首同一词牌,同一作者的作品,让学生分析异同,大家得出,这两首词上片以写景为主,下片以抒情和议论为主,而且,两首词中都有一些领起词,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都写出了伟人博大的情怀和胸襟,豪放不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明白和总结出了一些诗词的格式和写法上的特点。对于认识诗词,认识古典文学大有裨益。
  我们说,风格相似的作品可以放在一起学习,而风格迥异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放在一起学习比照呢?回答是肯定的。譬如学习李清照的诗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学习苏轼的作品,一个是婉约派的代表,一个是豪放派的代表,然而,他们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色彩斑斓的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奇珍异品。
  因此,我们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上要很好地学习传统的教授方法,同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借鉴过来,不但让学生每一首诗歌的学习有一种全新感觉,而且使学生真正喜欢古典诗词。因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也是教师最重要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职责。
  
  许爱红,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其他文献
一个是高等学府的精英知识分子,一个是流落菜场卖豆腐的底层妇女,在当今这个不言阶级但事实上各阶层地位已经固化的社会里,他们由陌路相遇相识并衍生出故事的概率并不太大,因为二者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明显的分野。晓苏在《卖豆腐的女人》这篇小说中却偏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学教授郑之受到欲望的牵引,将菜场一个卖豆腐的女人作为欲望的对象并试图与之发生进一步的关系,于是有了小说中郑之和卖豆腐的女人之间的五次交往。乍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开拓型人才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那么,中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从情感上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舍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效必是甚微的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写作目标是这样规定的:“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泛泛的,甚至是无病呻吟,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
“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并非单纯的理性知识的堆积”,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因此,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更应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捕捉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引导学生大胆怀疑,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张扬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古语道出了对事物要掌握一个合理的度。我们应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反思求变,从而追求最佳的德育效果。  要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制度和教师的努力,家长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反思教育行为  现在的学校教育不同于以前的学校教育,即使孩子再不听话、品行再差,也是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只能是苦口婆
传统的教育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的关系。然而新课改赋予了师生关系新的内涵,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和谐平等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那么在新课改下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又怎样建立这种关系呢?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和宽容学生。自尊心是青
读徐则臣的小说,有两个突出感觉,一是流动感,二是直刺生活本质。流动使他的小说贴近生活,具有生活的原汁;直刺生活本质是他的小说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流动好读,本质凝重,二者结合得很紧密。流动是一股生活之泉,本质是推动泉流的动力,割裂了就没有徐则臣。  徐则臣评吴玄的小说,称吴的小说“语言考究、优雅,不乏欢快的幽默,他说的事都不大,是从心里流出来,率性而轻灵”(《一只古典猫的现代玩法——吴玄小说集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个逻辑,它冲破了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与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紧密联系。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所谓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
随着我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必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当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语文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应将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提到审美的高度上来。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的渗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渗透。    一 以身垂范。培养美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