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出佳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9020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写作目标是这样规定的:“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泛泛的,甚至是无病呻吟,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如何让学生敞开心灵,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还作文教学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走进生活,觅真情之源
  感悟生活是抒写真情的不竭源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世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领略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抒写真情,首先就要最大限度地去捕捉外界信息、感悟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什么感人的可写的材料。其实生活从来就不缺少感人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罢了。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写作素材,比如:同学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幸福、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甚至是一次小小的争吵、一个会心的眼神、一抹灿烂的微笑、一句暖人的话语……只要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并用心记录下这一切,写入日记中,时间久了,日记本就会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库,同时也能够养成表达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
  另外,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在通常情况下,花和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物,但在国破家亡,满腹愁绪的杜甫眼中却成了让人“溅泪”、“惊心”之物;独占秋色的枫叶,在驾车游玩的杜牧眼中是美于二月的红花,但在送别张生的崔莺莺眼中,却像离人带血的眼泪一样。并不是事物本身变异了,而是不同的人的情感的差异性。事物表现出来的正是作者主观情感渗透其中的意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感悟生活的能力,要让他们会不失时机的捕捉自己的特殊感受,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生活,抒写真情。
  二.聚焦真情,大胆写我心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题为《妈妈回来了》的作文,在海内外5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小作者是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具體体现在“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是人类共鸣的情感。小作者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读来让人有种想流泪的感觉。
  现在我们都有感觉,小学生作文倒比中学生作文更富有真情实感,似乎年级越高,文章越苍白,越不“诚实”,不是“江郎情尽”,而是普遍存在着害羞畏惧心理。中学生自己写的作文,一般不愿给同学看,更不愿意给父母看,即便交到教师手中,也是极不情愿,诚惶诚恐,究其原因是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他们的“隐私”,这么大的人了,暴露自己某一方面的真实感受,有点难为情,于是真实感受,真情实感,只对少数知心朋友表达,只在日记里写,但在作文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另外,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强调写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会运用语言,写出的句子合乎语法,没有语病,然后要求丰富生动。第二步告诉学生会按文章的体式安排篇章段落,即合文体,会结构,这就如学木匠做出部件而后能组装成家具,所以我们就用教木工的方法来教作文,要求学生学会写作技能、技巧,而忽视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所以很多同学都是“为文造情”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空洞无力。
  其实,只有在作文中大胆来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这样的作文才算是有感情的好文章。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如一考生用质朴的文笔写自己的家庭变故所产生的软弱:自卑、孤寂、辛酸……由于直抒胸臆,叙述时于平淡、宁静中包含丰富的情感内涵而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震撼力,文章最后写道:“我克制不住哭了,木讷的父亲,他不知不觉中苍老了,而我们终究要分离了。我的天空,没有别人的绚丽多姿,却因为有了父亲,让我自由而责无旁贷地翱翔。因为有了他,给了我足以支撑我一辈子飞翔的动力,那就是让他过上幸福的日子,不断追逐我的梦想。”
  大爱无声,这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不仅宝贵,而且深刻,作文的题材无分新旧广狭,只要能打动人类最基本最重要最珍贵的情感,那就是真正的好文章。
  三.细节描写,增添感动力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可以使作文更具真情实感,增添作文的感动力。因此,我们常说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果作文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而且读来味同嚼蜡。所以在写记叙文时,要精心选择细节,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表现人物的性格,显示人物的思想,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给儿子买桔子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读来感人至深!
  四.环境描写,烘托心中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描写不仅能含蓄地表达感情,还能创造意境和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和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很好满足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写作中,我们应该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心思索,有意识地创设与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吻合的特定景物和环境。不一定是洋洋洒洒的大段描绘,只要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精当地服务文章中心,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也是成功的。高兴时,我们就描写明朗欢快的景物;伤心时,我们就描写阴沉暗淡的环境,这么做,可以巧妙地运用景物和环境渲染烘托,表达真实情感。
  例如:一篇优秀习作开头是这样写的:“天阴沉沉的,凛冽的西北风夹杂着冰凉的雨点,像无数的钢针劈头盖脸地朝我身上扎来……”作为文章的开头,小作者没有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对周围其他景物的凝练描画渲染,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了他当时心情的糟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文章文气十足,魅力十足。如果去掉这几句话,文章的韵味和感染力必将大大削减。
  五.宣泄真情,打动读者心
  在叙事之后自然的情感升华,往往应使用议论、抒情来渲泄这种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感人的效果。“感人”是指感情的抒发浓烈而又富有感染力,能有效地激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营造一个动人的艺术境界。要获得感人的效果,须采用有效的抒情手段。
  抒情既可直接抒情,也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抒情,由于感情浓郁、强烈,直抒衷肠,感染力很强。间接抒情,就是结合叙述、描写或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增强抒情的效果。
  总之,融入生活是作文真情实感的源头,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真情实感的核心,而运用一些技巧是作文具有感染力的必由之路,正所谓“真情出至文”。我们应丰富学生的情感,充实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用笔、用心、用真情描绘我们这个社会,抒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彰显那些美好的,针砭那些丑恶的,真正回归写作的本来意义。
  冯丹丹,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其他文献
有活力,才有魅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活”,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设计情境,体悟语言之美,想象之妙,思辨之趣  设计情境是一种加诸学习者感性材料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它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再现型,二是再造型。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
“举一反三”出于《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韩军先生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的数量在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  自韩军一声棒喝之后,“举三”说得到大多数语文教育者的首肯,意见颇有一边倒的倾向。笔者看了相关文章,觉得当代
如果将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分为酷烈与柔美两大系列的话,《皂之白》无疑应当归为柔美一系。单纯而不单调的线索,细微却不琐碎的笔致,醒目而不呆滞的色彩,层层勾画出一个黑白交织、由黑入白、大黑大白的煤炭工人肖像,既延续了他一贯关注底层、体恤矿工的叙事伦理,也流露出作者在后工业社会里对和谐自然的乡土社会及由之衍生出的纯正人格操守的怀想与眷恋。作者凭借其深厚的生活积累,犹如描绘一幅工笔画,层层敷色渲染,细致入微地
多年来,高考作文都倡导“文体自选”。面对不同出题类型的作文,广大学生可以在写作要求里看到“自选文体”,从而自由地选用文体,这完全挣脱了以前写作中对文体的写作限制,学生体现出个性化文体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各显神通,论坛、寓言、文言文、报告等文体也陆续登场!这本是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几年,高考作文“文体自选”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一.作文文体不分的现状与语体教学的欠缺  很多学生误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北京八十中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再一次叹服于宁老师精到而朴素的课堂设计。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接起来把全文朗读一遍;第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个……的皇帝?”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再有选择性地读,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整堂课在反复的朗读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益学生时曾引用过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的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认为学语文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诗意生活的需要。  语文老师叫文人,以“书”为生命,以“文”为符号,屹立三尺讲台,耸立做人的骨气和文人的精神;为人师表,一生平凡,诚然卑微如蚁也要美如神,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土地上。“一指粉笔任平生,两袖清风照古今”,在古朴厚重的先秦文字里,在美丽典雅的汉赋
讨论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是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  讨论课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而当前语文讨论课的现状是许多教师爱用但不善于用,讨论设计粗糙,效果不
一个是高等学府的精英知识分子,一个是流落菜场卖豆腐的底层妇女,在当今这个不言阶级但事实上各阶层地位已经固化的社会里,他们由陌路相遇相识并衍生出故事的概率并不太大,因为二者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明显的分野。晓苏在《卖豆腐的女人》这篇小说中却偏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学教授郑之受到欲望的牵引,将菜场一个卖豆腐的女人作为欲望的对象并试图与之发生进一步的关系,于是有了小说中郑之和卖豆腐的女人之间的五次交往。乍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开拓型人才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那么,中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从情感上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舍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效必是甚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