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带刺的玫瑰盛开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出版的刊物不少,真是百花争艳。但是,独独没有杂文的专门刊物,缺了这枝带刺的玫瑰花,未免美中不足。
  杂文,常言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也是文艺品种。那么,就从文艺刊物来看看吧:除了《××文艺》之类的刊物以外,按文学体裁来分,有《诗刊》,有《剧本》,有《散文》,有《小说月报》等等,就是没有《杂文》。杂文本来曾被鲁迅先生认为“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而现在竟不象其他的文学品种各有自己的园地,顶多也不过有个“玫瑰园”的栏目,所以,尽管眼前繁花似锦,仍然不能令人完全满足,这也不能为怪。
  也许有人说,这杂文的专门刊物恐怕不容易办得好,首先是这刊物不会象小说、剧本之类畅销。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他的杂文,如果阅世不深的人,就不一定容易看得懂。可以类推,有不少青年人爱看小说、剧本,而不爱看杂文,也就在意料之中。但是,杂文以其短短的篇幅说透一个道理的特点,和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问题的长处,在目前大家工作都很忙,埋怨长文章写得多的情况下,还是会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何况杂文也正如鲁迅先生所曾说的,“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所以,杂文的刊物完全有可能编得丰富多彩,令人爱读,拥有较广泛的读者。
  也许又有人会担心稿源问题:即使编一本薄薄的杂志也该要多少篇短短的杂文呀!其实,现实生活促使人们不仅喜欢读杂文,而且也喜欢试写杂文。有感不发或不敢发,已经不是现时代年轻人的特征。虽然嫩芽未免幼稚,但这只是需要个培植过程而已。况且有些知名作家,很久以来不大写杂文,现在也都写出很可观的杂文了。象《鬣狗的风格》、《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五不怕”小议》等等作品的出现,就足以说明。在我们的生活里,杂文的题材本来就相当丰富,现在“四害”的流毒尚未彻底肃清,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尚须继续纠正,新长征道上还须为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呐喊助威,这一切都大有文章可作。只要有杂文这么块园地,必定有肯流汗水的人。再不然,象三十年代的《太白》办不成,就在报纸上搞个八十年代的《自由谈》,也是聊胜于无,必定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热忱支持。
  一篇杂文的战斗性和生命力,主要在于它能切中时弊,能回答现实生活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要办好一个杂文刊物,当然更要注意干预生活,接触现实问题。这样,也许有人担心,谁有勇气来编辑这样一个刊物呢?人们可能仍旧记得,五十年代中有一家报纸曾经有过《辣椒》副刊,偏重于刊登杂文,但是没有多久,一场政治风暴起来,而且过了头,不只是编者和一些作者倒了霉,甚至这《辣椒》刊名是谁起的,也追究了好一阵子。至于十年浩劫期间,过去的杂文作者的遭遇不必提了,“三家村”这个栏目的几位作者的命运,留给人的印象就难以磨洗。现在“余毒”未尽,“余悸”未消,出来编辑这样的刊物,担心要冒些风险,这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不过,在我们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象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那种“志士仁人”,应该说不会只是少数的。
  说到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应该补充几句。杂文的犀利可以用匕首和投枪来比喻,而真正尖刻得象匕首和投枪的东西,现在似乎只宜于对付敌人。现在我们还是多用适度的讽刺和不至于无聊的幽默来谈说人民之间的问题吧。再便是如上面所已经提到的,还应该为新长征道上涌现的新人新事大唱赞美诗。用杂文来唱赞美诗似乎有点不伦不类,其实不然,五十年代间出现的一篇《“三户”颂》不是至今还有人赞赏么?所以,写杂文和编杂文刊物,要紧的还是看站在什么立场上,抱着什么样的态度。这本来是老生常谈,但又不能不谈。
  办杂文这么个刊物,应该说是件小事,但是能否办得成,还跟我们思想解放得怎样,我们社会的民主风气怎样,知识分子的“余悸”消失得怎样,大有关系。办不成,我们不妨深思一下,究竟是物质条件不具备,还是其他什么缘故;办得成,而且许多干部也都乐意看,我们就应该庆幸。这庆幸,不只是意味着杂文这种“花边文学”真的在文学界得到相应的一席地位,还意味着我们渴望的团结一致、生动活泼的局面庶几形成。文艺本来曾被认为是反映什么什么的晴雨表,其中杂文的灵敏度又应该算是最高,因而把办成杂文刊物说成是意味着一种新的局面的庶几形成,也不能算是过份夸张。
  办个杂文刊物吧!在这百花竞妍的春天里,也让带刺的玫瑰盛开——我这样盼望着。
其他文献
继聂华苓的《台湾轶事》之后,李黎的短篇小说集《西江月》又将由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二个海外作家的个人专集。  每次读到李黎的作品,都感到它们有一股特殊的吸引力。这次重读,这种感觉更加加强了。这股吸引力,主要来自作品中所洋溢的生命力,一种从腐朽的躯体上不可遏制地生长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如果用绘画来比喻,我觉得李黎的作品有如一片繁密的森林,在郁郁苍苍的老树丛里,一簇一簇地散布着葱葱茏茏的嫩
期刊
杜甫在秦州时,写了不少遣兴诗,在其中一首诗里,他谈了对人才问题的看法:“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古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陇坻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杜甫认为自古以来贤俊不得骋其才智是因为没有知音——“未遇”的缘故。他用陇坻松作比,以嵇康、孔明为例来说明他的看法。杜甫这个例子举得很有代表性,因为从表面上看,嵇康和孔明一个是崇尚庄老、放浪形骸的文人,一个是
期刊
《裴多菲评传》代序    每当讲起匈牙利的伟大民族诗人裴多菲,我们就会联想到鲁迅,因为他是我国最早介绍裴多菲的人,同时也是最早翻译裴多菲诗歌作品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向来原是很爱PetfiSándor(裴多菲·山陀尔)的人和诗的。”  远在一九○七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写了《摩罗诗力说》的重要文学论文,发表在《河南》杂志上。就在论述了拜仑、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奇等“摩罗”诗人之后
期刊
中国思想发展史(何北武等,34万,青年)  四书集注简论(邱汉生,10万,社会科学)  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三联书店编,40万,三联)  简明逻辑学(徐元英、崔清田编著,10万,河北人民)  美学论集(李泽厚,40万,上海文艺)  西方美学史论丛(汝信、夏森,20万,上海人民)  青年修养十二讲(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11万,青年)  向昨天告别(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8万,青年
期刊
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了纪念“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光辉业绩,纪念鲁迅先生和瞿秋白同志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战斗功绩,重印出版了瞿秋白同志编录并序的《鲁迅杂感选集》。这本书的装帧、版式完全照一九三三年七月上海青光书局的初版本式样,为二十五开毛边本。许多老同志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能重睹这本仍然保持着三十年代风貌的“杂感选集”,不仅感慨系之,而且觉得弥
期刊
近年来在科学著作中开始越来越经常地使用“系统”、“系统性”、“系统观点”等概念,这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如此,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如此。苏联B.Ⅱ.库兹明的《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王炳文等译,三联版,定价0.59元)是一个尝试,来阐明马克思所发现的“系统性”,以及他所运用的、作为社会生活特殊规律性的“系统性原则”。  作者认为,系统概念是马克思方法论和唯物主义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所有重
期刊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指出,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那些稚气十足的言论中,往往掩藏着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天才预测。这些预测同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中要害的批判一样,都是启发、教育无产阶级的宝贵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写过许多文章阐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大同世界的思想闪光,但讲得较多较突出的是诸如消灭私有制、铲除城乡对立、克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解放妇女、消亡国家等等设想。而象选拔、监督、更换公职人
期刊
刘心武的《如意》可以说又是闯“禁区”的,所以我也用“人性”这个一向被认为“烫手”的字眼儿作题目,来谈论他的这篇新作。我之敢讲“人性的优美”,而不冠上“革命的”等字样于前,是因为这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分析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时,对其女主人公玛丽花所作的肯定:“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她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不曾害过任何人,她总
期刊
随着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在西方流传,从七十年代开始,英国一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再度掀起了研究和评介苏联文学的热潮,很多出版社也竞先出版有关的图书。现将英国一九七三——一九七六年间出版的部分图书择要简介如下:  从这几年出版的图书来看,英国文学界似乎偏重于研究和评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和所谓苏联地下文学。论述十九世纪前俄国文学的著作有两种。一本是约翰·菲尼尔和安东尼·斯托克斯合著的《早期俄国文学》(J
期刊
每当美国友人们迷惑不解地向我问及“四人帮”如何能够达到飞扬跋扈的地步时,我总有一个标准的回答:“想想美国在五十年代的麦卡锡(Joseph McCarthy)时期!”他们听了,就恍然大悟。正象中国文化界人士不能忘记在“四人帮”手中所受的迫害一样,美国学术界文艺界今日谈起麦卡锡对创作艺术及言论自由所留下的影响时,还是表示感叹与愤恨。“四人帮”是极左派(实为反革命派),麦卡锡是极右派,不过他们所用的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