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讲话,让人们对步步维艰的高考改革充满了憧憬與希望。然而,这一理想的目标如何达成,显然是更关键的问题。
人才是多元的,选拔方式也应多样化。古代科举考试就有文举和武举之分,如今的研究生招录也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之别,相比之下,高考制度却一直用同一把“尺子”衡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它难以全面反映出广大考生的兴趣和特长,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学术、技能两类高考,实际上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延伸。
不过,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设想固然很好,但对于一名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来说,恐怕还不能清晰找准职业定位,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尤其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一些考生和家长对从事技能型工作有天然的抵触情绪,第一意愿往往还是希望进入本科院校就读,考不上本科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高职。因此,分类高考之后,很可能呈现出“学术型高考火爆、技术型高考遇冷”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防止两极分化现象,就需要在政策设计上周密考量,充分完善。值得一提的是,在现行高职和普通高考分开招录的试点省份,大都规定“参加高职招考、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和录取”。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先行招考,看似政策扶持,其实不但没有抢得先机,反而被进一步削弱了生源。许多成绩中下等的考生抱着冲一冲的想法,干脆放弃高职考试,以保留参加普通高考的资格。如此“背水一战”,一旦成绩达不到本科线,也没有选择高职的“退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单独招考的报名考生本来就少,又无法承接普通高考分流下来的生源,可谓雪上加霜。
因此,分类高考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条鸿沟,而应成为有立交桥连接的“双通道”,让考生可以多个角度评判、了解自己的能力素质,多一条继续深造的向上通道。不妨允许考生分别参加两类高考,结合考试成绩和自己平时的学习兴趣、职业愿望,选择学术研究型高校或技术技能型高校。
人才是多元的,选拔方式也应多样化。古代科举考试就有文举和武举之分,如今的研究生招录也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之别,相比之下,高考制度却一直用同一把“尺子”衡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它难以全面反映出广大考生的兴趣和特长,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学术、技能两类高考,实际上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延伸。
不过,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设想固然很好,但对于一名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来说,恐怕还不能清晰找准职业定位,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尤其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一些考生和家长对从事技能型工作有天然的抵触情绪,第一意愿往往还是希望进入本科院校就读,考不上本科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高职。因此,分类高考之后,很可能呈现出“学术型高考火爆、技术型高考遇冷”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防止两极分化现象,就需要在政策设计上周密考量,充分完善。值得一提的是,在现行高职和普通高考分开招录的试点省份,大都规定“参加高职招考、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和录取”。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先行招考,看似政策扶持,其实不但没有抢得先机,反而被进一步削弱了生源。许多成绩中下等的考生抱着冲一冲的想法,干脆放弃高职考试,以保留参加普通高考的资格。如此“背水一战”,一旦成绩达不到本科线,也没有选择高职的“退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单独招考的报名考生本来就少,又无法承接普通高考分流下来的生源,可谓雪上加霜。
因此,分类高考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条鸿沟,而应成为有立交桥连接的“双通道”,让考生可以多个角度评判、了解自己的能力素质,多一条继续深造的向上通道。不妨允许考生分别参加两类高考,结合考试成绩和自己平时的学习兴趣、职业愿望,选择学术研究型高校或技术技能型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