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德育:沈局长,您好。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界的共识。在您看来,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多年来践行的自主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
沈坚:叶澜教授说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人的成长最根本的动因在于自我教育——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强。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自主德育要义就是德育工作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立场”,是我们引领整个园区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德育工作的核心。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是这样的:生活能自我管理、行为能自我约束、学习能自我激励、活动能自我组织、责任能自我担当、人格能自我完善、成长能自我做主。
学生是自己的主人,作为教育者,要在德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成为活动的主体。
中国德育:在引导学校开展自主德育的过程中,教育局扮演了什么角色,是怎么进行顶层设计的?
沈坚:我们没有简单地把自己看作是管理者,或者说是施令者,更多的是参与者、是一线活动者。我们主要以课题为依托,从课题研究定位、课题研究方向和课题研究组织架构三方面进行设计。
课题研究定位上,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改变学生因“被德育”而造成的德育低效现象;有助于为德育工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广阔视角,丰富和发展德育科学理论;有助于自主德育体验者产生一定的生活德育感受,使原本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赋予饱满的、真实的生活内容。
课题研究方向上,强调道德教育突出主体性,在生活世界中深度领悟成长实践的关系,开启道德智慧,澄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自主生活体验教育活动中,体验者将经历感情触动—眼界打开—心灵洞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青少年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在课题研究组织架构上,通过成立课题研究中心组,指导各学校以本课题为龙头课题设立学校子课题,组织内容相近的子课题组建研究共同体,开展一线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发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德育负责人的引领作用,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中国德育:教育局在整个自主德育课题的推进中进行了宏观规划,那么作为实践者,园区各学校是怎样将其落地的呢?
沈坚:我们的自主德育课题重在对网络环境下、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下、不同社会生活背景下,园区中小学生的自主发展、自我教育进行基础研究、实践研究和案例研究。园区各学校在自主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区中小学自主德育主题活动方案设计研究;二是园区中小学自主德育系列班会课设计研究;三是园区自主德育国旗下讲话研究;四是园区自主德育晨会课讲话研究;五是园区自主德育个性化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六是《园区教育》“德育方略”栏目自主德育论文汇编;七是园区百个心理小故事读本汇编。
这些基本囊括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经过五年的努力,涌现出如跨塘实验小学《吴文化一百课》、星海实验中学“追寻红色足迹,情系大别山区”为主题的安徽金寨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一批优秀自主德育课程。
中国德育: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以上林林总总的做法想必离不开教师这一灵魂角色。以往我们的教育都是教师主导课堂,自主德育的提出与践行,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某些教育理念。请问,园区在这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沈坚:我们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改革,改变教师的一些固有教育理念,为学生的自主成长一路开绿灯。
从德育考核导向上,我们认为,调动学校积极性、激发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学生自主成长最有力、最可靠的保证,区域层面不宜管得过宽、管得过细、管得过死。我们倡导每个学校在管理中要确立“制度第一”的思想观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我们制定了园区学校德育发展性评估和德育校长述职考评制度;推出了园区德育学科带头人、省市区级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推出了班主任共同体、班主任示范岗实施办法。
从德育工作理念上,树立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立场出发的理念,改变学生“被德育”的不良现象,完成德育工作在转型中的创新发展。我们提出区域德育三个方面的转型:向素质教育转型,培养具有传统美德、国际眼光的现代公民;向学校文化建设转型,不断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扩大外延;向有根有魂的德育转型,在创新中提高德育的实效。
中国德育:孩子的教育的确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学校的引导,但德育是一项繁杂而浩大的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人就能独当一面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熏陶。在合力育人这方面,园区有哪些好的做法?
沈坚:我们首先注重家长资源的开发。我在做校长的时候,经常会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也许有成功的教师,也许有失败的教师,但是一定有成功的家长。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怎样说都不为过。我们开办了网上家长学校,组织了由心理教育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和优秀德育工作者组成的“林老师团队”,定期开展广场型咨询和社区家庭教育讲座,一天24小时开通教育援助热线。
我们还注重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园区各校都非常重视办好自己的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班主任老师学会网上聊天,做到网上网下“两栖”全能。我们更注重整合多方资源,园区各中小学利用、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德育资源开放和德育课程建设。
中国德育:以上您谈到的这些,是合力育人的大方向,看得出做了很多实质性的事情,那么是否可以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沈坚:在家庭教育方面,园区各学校通过全面培训学生父母、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等活动,传播家教新理念、提升家教新水平,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新城花园小学由爸爸的教育影响入手,着力打造父教品牌,尝试引导父亲回归家庭教育,先后开办“爸爸群”“爸爸课堂”“爸爸书房”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网络德育建设方面,新城花园小学同样走在前列,他们开发学生个人网页,集数字故事、成长档案、数字化学习于一网。其实孩子们的变化是很快的,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个人网页让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他们的所做所想。 跨塘实验小学在“吴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中,非常注重多方资源的整合,非常成功地探索了综合开发和优化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新模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营造吴文化教育氛围;二是借力高校和研究专家,开发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与苏州职业大学和吴文化研究所联合,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吴文化一百课》5册,已由古吴轩出版社于去年出版发行;三是整合吴文化的学科教学资源,进行国家和地方课程再开发;四是发掘特色兴趣活动资源,组建学生社团。
中国德育:园区的自主德育,有课题引领、有教师引导、有合力育人,系统又全面。那么对于具有杠杆作用和积极导向的评价方式,不知道您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沈坚:我们的评价从比较早的时候就开始改革了,那时候是激励型评价,老师的评语不再是干巴巴的好或者不好,更多的是一种描述、一种激励。后来逐渐发展产生了多种形式的评价,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结合成长档案,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从2015年起,我们推进实施“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五星评价”,评价分为学校发展指数、学生成长指数、教师人才指数、内部满意度、外部满意度等五个方面。其中学生成长指数又分为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方面,这些指数能够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中国德育:据了解,“德育导师制”是园区在自主德育践行中的创新点之一,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经验。
沈坚:“导师制”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柔性培养机制,是导师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心理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导师的“导”是指思想上的引导、学业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施导,导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领航者和促进者。
落实“导师制”的关键在导师,提高导师素质的责任在学校。在德育导师的推进工作中,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中先走一步,引领苏州市德育导师工作的推进;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力推“党员导师制”,综合导师实际工作情况、受导学生及其家长的评价、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予以考核;工业技术学校实行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制;星海实验中学导师工作注重台账建设,为学生记录点滴成长;星港学校导师制的建设,提出了“2344”的工作思路。
我们还注重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组建朋辈心理导师队伍,是星湾学校的创新实践。具体做法是甄选部分优秀的初中生,组成朋辈辅导小组,经过专业教师的培训,让合格者帮助同班同学或小学生解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扰。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入学的时候,会由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参观校园,了解学校文化。这种朋辈教育的方式真正做到了“人人都是德育者”,让每个人都去做导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自主德育的途径。
中国德育:与您的交谈,让我想起了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教育即自我教育”理念。请您就园区的自主德育践行情况,谈谈您对这句话的理解。
沈坚:自主德育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自我内化、自主探索、自主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理念。我们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只有通过自主德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自主德育遵循“教学做合一”的规律,考虑学生的道德需求、道德情感、道德体验,以践行促养成、以体验促内化,由他律到自律、由客体到主体,激励主体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的层次,最终达到道德自觉和慎独的最高境界。
我们园区的教育,将继续坚持德育为先、学生为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更加注重把握规律、增强实效;更加注重拓展途径、综合育人;更加注重素养提升、内涵深化;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百花齐放。继续为培养身心和谐的园区人、品性美丽的中国人、才华卓越的世界人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何 蕊
沈坚:叶澜教授说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人的成长最根本的动因在于自我教育——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强。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自主德育要义就是德育工作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立场”,是我们引领整个园区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德育工作的核心。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是这样的:生活能自我管理、行为能自我约束、学习能自我激励、活动能自我组织、责任能自我担当、人格能自我完善、成长能自我做主。
学生是自己的主人,作为教育者,要在德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成为活动的主体。
中国德育:在引导学校开展自主德育的过程中,教育局扮演了什么角色,是怎么进行顶层设计的?
沈坚:我们没有简单地把自己看作是管理者,或者说是施令者,更多的是参与者、是一线活动者。我们主要以课题为依托,从课题研究定位、课题研究方向和课题研究组织架构三方面进行设计。
课题研究定位上,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改变学生因“被德育”而造成的德育低效现象;有助于为德育工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广阔视角,丰富和发展德育科学理论;有助于自主德育体验者产生一定的生活德育感受,使原本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赋予饱满的、真实的生活内容。
课题研究方向上,强调道德教育突出主体性,在生活世界中深度领悟成长实践的关系,开启道德智慧,澄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自主生活体验教育活动中,体验者将经历感情触动—眼界打开—心灵洞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青少年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在课题研究组织架构上,通过成立课题研究中心组,指导各学校以本课题为龙头课题设立学校子课题,组织内容相近的子课题组建研究共同体,开展一线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发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德育负责人的引领作用,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中国德育:教育局在整个自主德育课题的推进中进行了宏观规划,那么作为实践者,园区各学校是怎样将其落地的呢?
沈坚:我们的自主德育课题重在对网络环境下、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下、不同社会生活背景下,园区中小学生的自主发展、自我教育进行基础研究、实践研究和案例研究。园区各学校在自主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区中小学自主德育主题活动方案设计研究;二是园区中小学自主德育系列班会课设计研究;三是园区自主德育国旗下讲话研究;四是园区自主德育晨会课讲话研究;五是园区自主德育个性化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六是《园区教育》“德育方略”栏目自主德育论文汇编;七是园区百个心理小故事读本汇编。
这些基本囊括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经过五年的努力,涌现出如跨塘实验小学《吴文化一百课》、星海实验中学“追寻红色足迹,情系大别山区”为主题的安徽金寨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一批优秀自主德育课程。
中国德育: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以上林林总总的做法想必离不开教师这一灵魂角色。以往我们的教育都是教师主导课堂,自主德育的提出与践行,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某些教育理念。请问,园区在这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沈坚:我们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改革,改变教师的一些固有教育理念,为学生的自主成长一路开绿灯。
从德育考核导向上,我们认为,调动学校积极性、激发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学生自主成长最有力、最可靠的保证,区域层面不宜管得过宽、管得过细、管得过死。我们倡导每个学校在管理中要确立“制度第一”的思想观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我们制定了园区学校德育发展性评估和德育校长述职考评制度;推出了园区德育学科带头人、省市区级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推出了班主任共同体、班主任示范岗实施办法。
从德育工作理念上,树立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立场出发的理念,改变学生“被德育”的不良现象,完成德育工作在转型中的创新发展。我们提出区域德育三个方面的转型:向素质教育转型,培养具有传统美德、国际眼光的现代公民;向学校文化建设转型,不断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扩大外延;向有根有魂的德育转型,在创新中提高德育的实效。
中国德育:孩子的教育的确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学校的引导,但德育是一项繁杂而浩大的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人就能独当一面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熏陶。在合力育人这方面,园区有哪些好的做法?
沈坚:我们首先注重家长资源的开发。我在做校长的时候,经常会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也许有成功的教师,也许有失败的教师,但是一定有成功的家长。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怎样说都不为过。我们开办了网上家长学校,组织了由心理教育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和优秀德育工作者组成的“林老师团队”,定期开展广场型咨询和社区家庭教育讲座,一天24小时开通教育援助热线。
我们还注重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园区各校都非常重视办好自己的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班主任老师学会网上聊天,做到网上网下“两栖”全能。我们更注重整合多方资源,园区各中小学利用、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德育资源开放和德育课程建设。
中国德育:以上您谈到的这些,是合力育人的大方向,看得出做了很多实质性的事情,那么是否可以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沈坚:在家庭教育方面,园区各学校通过全面培训学生父母、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等活动,传播家教新理念、提升家教新水平,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新城花园小学由爸爸的教育影响入手,着力打造父教品牌,尝试引导父亲回归家庭教育,先后开办“爸爸群”“爸爸课堂”“爸爸书房”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网络德育建设方面,新城花园小学同样走在前列,他们开发学生个人网页,集数字故事、成长档案、数字化学习于一网。其实孩子们的变化是很快的,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个人网页让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他们的所做所想。 跨塘实验小学在“吴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中,非常注重多方资源的整合,非常成功地探索了综合开发和优化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新模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营造吴文化教育氛围;二是借力高校和研究专家,开发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与苏州职业大学和吴文化研究所联合,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吴文化一百课》5册,已由古吴轩出版社于去年出版发行;三是整合吴文化的学科教学资源,进行国家和地方课程再开发;四是发掘特色兴趣活动资源,组建学生社团。
中国德育:园区的自主德育,有课题引领、有教师引导、有合力育人,系统又全面。那么对于具有杠杆作用和积极导向的评价方式,不知道您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沈坚:我们的评价从比较早的时候就开始改革了,那时候是激励型评价,老师的评语不再是干巴巴的好或者不好,更多的是一种描述、一种激励。后来逐渐发展产生了多种形式的评价,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结合成长档案,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从2015年起,我们推进实施“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五星评价”,评价分为学校发展指数、学生成长指数、教师人才指数、内部满意度、外部满意度等五个方面。其中学生成长指数又分为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方面,这些指数能够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中国德育:据了解,“德育导师制”是园区在自主德育践行中的创新点之一,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经验。
沈坚:“导师制”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柔性培养机制,是导师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心理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导师的“导”是指思想上的引导、学业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施导,导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领航者和促进者。
落实“导师制”的关键在导师,提高导师素质的责任在学校。在德育导师的推进工作中,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中先走一步,引领苏州市德育导师工作的推进;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力推“党员导师制”,综合导师实际工作情况、受导学生及其家长的评价、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予以考核;工业技术学校实行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制;星海实验中学导师工作注重台账建设,为学生记录点滴成长;星港学校导师制的建设,提出了“2344”的工作思路。
我们还注重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组建朋辈心理导师队伍,是星湾学校的创新实践。具体做法是甄选部分优秀的初中生,组成朋辈辅导小组,经过专业教师的培训,让合格者帮助同班同学或小学生解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扰。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入学的时候,会由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参观校园,了解学校文化。这种朋辈教育的方式真正做到了“人人都是德育者”,让每个人都去做导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自主德育的途径。
中国德育:与您的交谈,让我想起了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教育即自我教育”理念。请您就园区的自主德育践行情况,谈谈您对这句话的理解。
沈坚:自主德育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自我内化、自主探索、自主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理念。我们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只有通过自主德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自主德育遵循“教学做合一”的规律,考虑学生的道德需求、道德情感、道德体验,以践行促养成、以体验促内化,由他律到自律、由客体到主体,激励主体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的层次,最终达到道德自觉和慎独的最高境界。
我们园区的教育,将继续坚持德育为先、学生为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更加注重把握规律、增强实效;更加注重拓展途径、综合育人;更加注重素养提升、内涵深化;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百花齐放。继续为培养身心和谐的园区人、品性美丽的中国人、才华卓越的世界人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