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刺槐原产美国东部的阿柏拉契亚山脉和奥萨克山脉一带,欧洲、非洲、日本均有栽培。1601年由法国宫廷园艺师鲁宾引种到法国宫廷庭院种植。1877~1878年,中国驻日本副使张鲁生先生将刺槐种子带回南京种植,取名“明石屋树”,当时只作庭院观赏,很少有人知晓。1897年,德国入侵山东半岛以后,从德国引种刺槐并在胶济铁路两侧大量种植。因刺槐这一物种来自国外,故常被人们称为“洋槐”或“德国槐”。刺槐于民国时期作为行道树开始在北京种植,1949年建国后,刺槐被迅速推广开来。
[关键词]刺槐;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197-01
1 刺槐的特性
刺槐系属落叶阔叶乔木,树高最高可达30m,最大胸径达110cm。树皮深纵裂至浅裂,灰褐色至黑褐色。小枝光滑,无顶芽,具柄下芽。小叶7~25枚,长1.5~5.5cm,窄椭圆形或卵形,质地薄,两面平滑无毛,对生或近对生,全缘,有小托叶。在总叶柄基部常有2个大小、软硬不等的托叶刺。蝶形花,腋生总状花序长10~20cm,花冠白色,有清香气,花序轴细而下垂,雄蕊10枚。荚果扁平、带状长椭圆形,长4~10cm,沿腹缝线有窄翅。种子扁肾形,褐绿色、紫褐色至近黑色,常带较淡色的斑纹。4~6月开花,7~9月荚果成熟。刺槐系喜光树种,不耐蔽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不很耐寒冷。原产地为湿润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000~1500mm,7月份平均气温20.0~26.5℃,1月份平均气温1.7~7.2℃,全年无霜期140~220d。在我国年平均气温8~14℃、年降雨量500~900mm的地区,生长良好,干形通直;在年平均气温5~7℃、年降雨量400~500mm的地区,幼龄刺槐及1~3a生枝条常遭受冻害,树干分叉早而弯曲;在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雨量低于400mm的地方,地上部分年年因冻害致死,翌春再重新萌发新枝,多呈灌木状态。
刺槐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在沙土、壤土、粘土、风化石砾土甚至页岩矿渣堆上生长,最喜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粉砂土、砂壤土和壤土。对土壤酸碱度也不很敏感,无论在中性土、酸性土抑或含盐量在0.3%以下的盐碱土上皆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当底质过于坚硬粘重、排水通气不良时,生长受限。刺槐在土壤水分充足时生长快,干形直。但它并不耐水湿,当土壤积水或水分过多时,常发生烂根和紫纹羽病,重者招致整株死亡。刺槐还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石质山地,其抗旱性超过臭椿,在沙荒地区胜过白杨。但在久旱不雨的严重干旱季节,往往会出现枯梢甚至大量死亡现象。刺槐怕风,栽植在风口处时生长缓慢,干形弯曲,易发生风折、风倒、倾斜或偏冠。
2 刺槐的栽培技术
2.1 造林地选择
刺槐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在多种立地条件下都能够生长。但要营造速生丰产林,达到年平均材积生长量9~15m3/hm2的指标,就必须严格选择造林地。根据试验和生产实践,应选择有水浇条件的壤质间层细砂河漫滩地,阶地或在40~80cm以下质地为砂壤至壤土的山坡下部和山沟两侧排水良好、不积水地方造林。
2.2 密度控制
造林密度系指初植密度。刺槐顶芽萌发力弱,往往由第2或第3个侧芽萌发出旺枝,代替顶梢,因此造林密度过小常出现枝杈多,干形不通直圆满。初植密度适当加大,能促进树高生长,提早郁闭,培养优良干形。营造速生丰产林,一般造林密度2220株/hm2(株行距1.5m×3m)。
2.3 造林技术
2.3.1 细微整地
最好于造林前一个季节整地,或再提前一些。全面整地特别适用于采伐迹地和地形不平、杂草丛生的造林地。整平地面后,全面深耕25cm以上,再进行带状或穴状整地。在坡地造林,带状整地一般带宽1~1.2m,深0.6~0.8m。在山地造林,穴状整地长宽各为1.0m,深0.8m;山坡下部和山沟两侧的整地应采用水平阶整地。水平阶的阶面宽0.8~1.0m,整地深0.8m。整地时,表土和生土或沙要分开,造林前表土先回填“穴”或“带”,种植后,再将生土或沙放在表层。
2.3.2 栽植技术
刺槐春、秋季造林皆可。带干栽植可在芽苞刚裂开露绿时。栽植深度比苗木原根颈高2~5cm,栽植过深,会降低成活率。放苗入栽植穴,根系要舒展,栽后踩实并立即浇水。当远距离运苗或考虑到生产计划安排,也可在秋季落叶后至土壤上冻期间截干造林。留干高度1~3cm,埋土高出根颈2~3cm。如遇干旱或土壤水分较少,在栽培后立即灌水。
2.4 幼林抚育
2.4.1 浇水
刺槐对水分很敏感,适时浇水极为重要,一般每年浇水2~3次,雨季前1~2次,越冬前1次。
2.4.2 间作
林中间作农作物是以耕代抚的重要措施。一般间作低矮的豆类、花生、地瓜、棉花、瓜类等均能收到好的效果。但间作时要防止破坏刺槐根系生长。
2.4.3 整形修剪
主要是去掉竞争枝,对各类枝条进行适当修剪处理,控制侧枝粗度在着生主干的1/3以下,保留适宜的树冠长度,达到树冠内保持顶端生长优势,主侧分明,侧枝分布均匀,强弱均衡,通风透光,以维持林木的旺盛生长。修枝时间一般在生长季节进行。
2.5 施肥及地力维护
刺槐是固N力强的豆科树种,刺槐叶子含N比杨树、泡桐叶子含量高1~3倍,含P量高2~3倍;叶、根中的Cu、Zn、Fe、Mn、B均高于其它树种,尤其是MO的含量比杨、柳、泡桐、松、柏等高出5~10倍,可见MO对根瘤发育和树体速生的特定的意义。具体施肥技术与维持刺槐林地力的措施如下:
2.5.1 施P肥是刺槐速生的关键措施
每公顷施P2O5肥料量150kg。P素能促进内生菌根的生理活性,增加对N、P、Zn、Cu、MO的吸收,试验证明:施P肥4mg/100g,菌根侵染率为35%;施P肥2mg/100g,菌根侵染率为30%;不施P肥,菌根侵染率仅为13%。
2.5.2 喷施稀土肥
镧(La)系,钪(Sc)系、钇(Y)系等稀土元素均能促进光合作用加速光合产物的积累。如5月下旬、6月中旬喷施0.02%的La和MO螯合剂(即螯合稀土)刺槐叶绿素可增加11%,CK为3mg/g,喷施稀土为3.35mg/g,高生长增16%~22%,地径增长28%,并使根瘤激活。
2.5.3 喷施硼(B)肥、锌(Zn)肥
由于刺槐花耗B较多,种子又需要大量B、Zn元素,如欲增加产种和产蜜收益,就需于秋季(9月中)或花前半月喷施0.05%~0.1%B、Zn混合液或B溶液。这样可促进采蜜、生长、收种。
2.5.4 施基肥
结合整地施用基肥非常重要。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37500~75000kg、化肥400kg。追肥从造林当年即可进行,一般在6~7月份施2次,每株每次追尿素、P肥各0.05kg。第2~4年,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中下旬、7月下旬每株施尿素、P各0.2kg,第5年以后视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情况继续进行追肥。
2.5.5 保留枯枝落叶
刺槐殘落物对林地培肥和维护地力具有重要意义。刺槐残落物的营养元素吸收量、占树体各器官年吸收量的15%~20%。
3 结论
目前,在城市绿化中,刺槐是最佳选择。但是,刺槐具有一定的特征特性,栽培人员应有效把握栽培技术,以更好种植刺槐树种,推动城市绿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厚凡霞,王芳玲.紫叶小蘖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5-16.
[2] 王国利.刺槐的特性、栽培技术及作用[J].绿色科技,2010(4):80-82.
[关键词]刺槐;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197-01
1 刺槐的特性
刺槐系属落叶阔叶乔木,树高最高可达30m,最大胸径达110cm。树皮深纵裂至浅裂,灰褐色至黑褐色。小枝光滑,无顶芽,具柄下芽。小叶7~25枚,长1.5~5.5cm,窄椭圆形或卵形,质地薄,两面平滑无毛,对生或近对生,全缘,有小托叶。在总叶柄基部常有2个大小、软硬不等的托叶刺。蝶形花,腋生总状花序长10~20cm,花冠白色,有清香气,花序轴细而下垂,雄蕊10枚。荚果扁平、带状长椭圆形,长4~10cm,沿腹缝线有窄翅。种子扁肾形,褐绿色、紫褐色至近黑色,常带较淡色的斑纹。4~6月开花,7~9月荚果成熟。刺槐系喜光树种,不耐蔽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不很耐寒冷。原产地为湿润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000~1500mm,7月份平均气温20.0~26.5℃,1月份平均气温1.7~7.2℃,全年无霜期140~220d。在我国年平均气温8~14℃、年降雨量500~900mm的地区,生长良好,干形通直;在年平均气温5~7℃、年降雨量400~500mm的地区,幼龄刺槐及1~3a生枝条常遭受冻害,树干分叉早而弯曲;在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雨量低于400mm的地方,地上部分年年因冻害致死,翌春再重新萌发新枝,多呈灌木状态。
刺槐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在沙土、壤土、粘土、风化石砾土甚至页岩矿渣堆上生长,最喜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粉砂土、砂壤土和壤土。对土壤酸碱度也不很敏感,无论在中性土、酸性土抑或含盐量在0.3%以下的盐碱土上皆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当底质过于坚硬粘重、排水通气不良时,生长受限。刺槐在土壤水分充足时生长快,干形直。但它并不耐水湿,当土壤积水或水分过多时,常发生烂根和紫纹羽病,重者招致整株死亡。刺槐还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石质山地,其抗旱性超过臭椿,在沙荒地区胜过白杨。但在久旱不雨的严重干旱季节,往往会出现枯梢甚至大量死亡现象。刺槐怕风,栽植在风口处时生长缓慢,干形弯曲,易发生风折、风倒、倾斜或偏冠。
2 刺槐的栽培技术
2.1 造林地选择
刺槐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在多种立地条件下都能够生长。但要营造速生丰产林,达到年平均材积生长量9~15m3/hm2的指标,就必须严格选择造林地。根据试验和生产实践,应选择有水浇条件的壤质间层细砂河漫滩地,阶地或在40~80cm以下质地为砂壤至壤土的山坡下部和山沟两侧排水良好、不积水地方造林。
2.2 密度控制
造林密度系指初植密度。刺槐顶芽萌发力弱,往往由第2或第3个侧芽萌发出旺枝,代替顶梢,因此造林密度过小常出现枝杈多,干形不通直圆满。初植密度适当加大,能促进树高生长,提早郁闭,培养优良干形。营造速生丰产林,一般造林密度2220株/hm2(株行距1.5m×3m)。
2.3 造林技术
2.3.1 细微整地
最好于造林前一个季节整地,或再提前一些。全面整地特别适用于采伐迹地和地形不平、杂草丛生的造林地。整平地面后,全面深耕25cm以上,再进行带状或穴状整地。在坡地造林,带状整地一般带宽1~1.2m,深0.6~0.8m。在山地造林,穴状整地长宽各为1.0m,深0.8m;山坡下部和山沟两侧的整地应采用水平阶整地。水平阶的阶面宽0.8~1.0m,整地深0.8m。整地时,表土和生土或沙要分开,造林前表土先回填“穴”或“带”,种植后,再将生土或沙放在表层。
2.3.2 栽植技术
刺槐春、秋季造林皆可。带干栽植可在芽苞刚裂开露绿时。栽植深度比苗木原根颈高2~5cm,栽植过深,会降低成活率。放苗入栽植穴,根系要舒展,栽后踩实并立即浇水。当远距离运苗或考虑到生产计划安排,也可在秋季落叶后至土壤上冻期间截干造林。留干高度1~3cm,埋土高出根颈2~3cm。如遇干旱或土壤水分较少,在栽培后立即灌水。
2.4 幼林抚育
2.4.1 浇水
刺槐对水分很敏感,适时浇水极为重要,一般每年浇水2~3次,雨季前1~2次,越冬前1次。
2.4.2 间作
林中间作农作物是以耕代抚的重要措施。一般间作低矮的豆类、花生、地瓜、棉花、瓜类等均能收到好的效果。但间作时要防止破坏刺槐根系生长。
2.4.3 整形修剪
主要是去掉竞争枝,对各类枝条进行适当修剪处理,控制侧枝粗度在着生主干的1/3以下,保留适宜的树冠长度,达到树冠内保持顶端生长优势,主侧分明,侧枝分布均匀,强弱均衡,通风透光,以维持林木的旺盛生长。修枝时间一般在生长季节进行。
2.5 施肥及地力维护
刺槐是固N力强的豆科树种,刺槐叶子含N比杨树、泡桐叶子含量高1~3倍,含P量高2~3倍;叶、根中的Cu、Zn、Fe、Mn、B均高于其它树种,尤其是MO的含量比杨、柳、泡桐、松、柏等高出5~10倍,可见MO对根瘤发育和树体速生的特定的意义。具体施肥技术与维持刺槐林地力的措施如下:
2.5.1 施P肥是刺槐速生的关键措施
每公顷施P2O5肥料量150kg。P素能促进内生菌根的生理活性,增加对N、P、Zn、Cu、MO的吸收,试验证明:施P肥4mg/100g,菌根侵染率为35%;施P肥2mg/100g,菌根侵染率为30%;不施P肥,菌根侵染率仅为13%。
2.5.2 喷施稀土肥
镧(La)系,钪(Sc)系、钇(Y)系等稀土元素均能促进光合作用加速光合产物的积累。如5月下旬、6月中旬喷施0.02%的La和MO螯合剂(即螯合稀土)刺槐叶绿素可增加11%,CK为3mg/g,喷施稀土为3.35mg/g,高生长增16%~22%,地径增长28%,并使根瘤激活。
2.5.3 喷施硼(B)肥、锌(Zn)肥
由于刺槐花耗B较多,种子又需要大量B、Zn元素,如欲增加产种和产蜜收益,就需于秋季(9月中)或花前半月喷施0.05%~0.1%B、Zn混合液或B溶液。这样可促进采蜜、生长、收种。
2.5.4 施基肥
结合整地施用基肥非常重要。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37500~75000kg、化肥400kg。追肥从造林当年即可进行,一般在6~7月份施2次,每株每次追尿素、P肥各0.05kg。第2~4年,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中下旬、7月下旬每株施尿素、P各0.2kg,第5年以后视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情况继续进行追肥。
2.5.5 保留枯枝落叶
刺槐殘落物对林地培肥和维护地力具有重要意义。刺槐残落物的营养元素吸收量、占树体各器官年吸收量的15%~20%。
3 结论
目前,在城市绿化中,刺槐是最佳选择。但是,刺槐具有一定的特征特性,栽培人员应有效把握栽培技术,以更好种植刺槐树种,推动城市绿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厚凡霞,王芳玲.紫叶小蘖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5-16.
[2] 王国利.刺槐的特性、栽培技术及作用[J].绿色科技,2010(4):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