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期两天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达成多项成果,5月15日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以这次论坛为标志,“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建立长效化机制。可以预计,从这届论坛到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这段时间,“一带一路”倡议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成效将进一步展示出来,倡议本身的机制建设也将更加成型。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是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其他诸多重大决策相比,“一带一路”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和国外,提出的一个全球公共产品。这个公共产品既是要解答中国下一步发展的路径问题,更是要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出“中国方案”。
毫不奇怪的是,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人们也有各种议论,在经济全球化发生逆转的背景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也成了中国的角色定位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中国这种新角色的正面期待或者负面看法,也都会反映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尤其是对于世界贸易和市场规则到底如何修正,“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一个重要观察窗口。
很多人喜欢从结盟还是非结盟这样的国际权力政治的视角观察问题,但习近平主席对“对话而非对抗、结伴而非结盟”的表述以及中方对“一带一路的成员”这种提法的纠正等等,都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更像是促进进一步全球化的开放平台。
通过此次国际高峰论坛,中国进一步向世界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走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而从“一带一路”建设和既有的地区或者国际合作安排的衔接来看,也的确说明,“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这也就是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的开放精神。
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这次国际峰会论坛的公报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共同致力于建设开放型经济、确保自由包容性贸易、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将努力促进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普遍、以规则为基础、开放、非歧视、公平的多边贸易体制。”
注意这里提到的公平。公平恰恰是人们在反思最近一波经济全球化中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也就是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包容普惠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说的:“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不是另起炉灶,但也力图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
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需要。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这也是人们议论“一带一路”地缘风险的重要缘由。标本兼治,就必须消除贫困落后和社会不公。
所以,对此次国际高峰论坛,除了与会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的密切磋商、论坛期间的《千年之约》演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样一个场景:
5月14日下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一位希腊人,他是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商务经理塔索斯·万瓦基迪斯,和百余部部长级嘉宾、全世界多个国际组织一把手和政党主席分享了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2008年希腊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希腊政府削减工资,比雷埃夫斯港又把2号、3号集装箱码头的运营权交给中国公司运营,這使得希腊员工很不理解,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了中企身上,出现了罢工。而中方通过实际行动,很好的化解了希腊员工的疑虑,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不但没有抢走希腊人的饭碗,反而为当地人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
与塔索斯·万瓦基迪斯一样分享故事的共有6个来自“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外国朋友,讲的都是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故事。在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上,中方特别安排分享这样有人情味的故事,本身就是颇有意味的。讲故事要走心,其实,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不也一样需要“走心”—心,是民心的“心”。
此次峰会,中方也特别列举了这样一个成果: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在与会的企业家那里,除了经营风险问题,另一个引起共鸣的话题就是做好企业公民,比如马云就说,“不是想办法把东西卖给当地,也不是说把当地便宜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拿过来,而是去当地创造就业,去当地创造经济,去当地推进民生”。
而塔索斯·万瓦基迪斯等国外普通民众分享的故事,折射的正是“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的重要建设方向。民心真正相通,真正实现包容普惠,这恐怕就是“一带一路”最根本的活力源泉。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是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其他诸多重大决策相比,“一带一路”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和国外,提出的一个全球公共产品。这个公共产品既是要解答中国下一步发展的路径问题,更是要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出“中国方案”。
毫不奇怪的是,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人们也有各种议论,在经济全球化发生逆转的背景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也成了中国的角色定位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中国这种新角色的正面期待或者负面看法,也都会反映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尤其是对于世界贸易和市场规则到底如何修正,“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一个重要观察窗口。
很多人喜欢从结盟还是非结盟这样的国际权力政治的视角观察问题,但习近平主席对“对话而非对抗、结伴而非结盟”的表述以及中方对“一带一路的成员”这种提法的纠正等等,都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更像是促进进一步全球化的开放平台。
通过此次国际高峰论坛,中国进一步向世界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走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而从“一带一路”建设和既有的地区或者国际合作安排的衔接来看,也的确说明,“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这也就是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的开放精神。
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这次国际峰会论坛的公报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共同致力于建设开放型经济、确保自由包容性贸易、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将努力促进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普遍、以规则为基础、开放、非歧视、公平的多边贸易体制。”
注意这里提到的公平。公平恰恰是人们在反思最近一波经济全球化中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也就是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包容普惠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说的:“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不是另起炉灶,但也力图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
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需要。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这也是人们议论“一带一路”地缘风险的重要缘由。标本兼治,就必须消除贫困落后和社会不公。
所以,对此次国际高峰论坛,除了与会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的密切磋商、论坛期间的《千年之约》演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样一个场景:
5月14日下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一位希腊人,他是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商务经理塔索斯·万瓦基迪斯,和百余部部长级嘉宾、全世界多个国际组织一把手和政党主席分享了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2008年希腊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希腊政府削减工资,比雷埃夫斯港又把2号、3号集装箱码头的运营权交给中国公司运营,這使得希腊员工很不理解,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了中企身上,出现了罢工。而中方通过实际行动,很好的化解了希腊员工的疑虑,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不但没有抢走希腊人的饭碗,反而为当地人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
与塔索斯·万瓦基迪斯一样分享故事的共有6个来自“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外国朋友,讲的都是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故事。在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上,中方特别安排分享这样有人情味的故事,本身就是颇有意味的。讲故事要走心,其实,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不也一样需要“走心”—心,是民心的“心”。
此次峰会,中方也特别列举了这样一个成果: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在与会的企业家那里,除了经营风险问题,另一个引起共鸣的话题就是做好企业公民,比如马云就说,“不是想办法把东西卖给当地,也不是说把当地便宜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拿过来,而是去当地创造就业,去当地创造经济,去当地推进民生”。
而塔索斯·万瓦基迪斯等国外普通民众分享的故事,折射的正是“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的重要建设方向。民心真正相通,真正实现包容普惠,这恐怕就是“一带一路”最根本的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