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上好一节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各具性格、层次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明显差异往往使课堂整体教学效果不佳。而探微学生的注意心理特征恰恰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农村,由于受到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培训学习等的影响,有部分教师仍死守着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整堂课下来,虽然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但是学生听得淡然无味,如此教学怎么有效果呢?我以中外教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乐学”思想为指导,以心理学的原理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注意的心理规律,做到妙到开合,效在转换,旨在强化。
一、妙在开合
心理学家证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而且带有很大的情绪色彩,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却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节奏上下点功夫,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注意力高度集中。
1.巧剪精裁,引起有意注意。
老师应对教学内容巧妙剪裁,舍得割爱。如今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们不敢剪裁、不忍割爱,对课文仍存在段段讲读、句句分析的现象。这样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反而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这样问学生:“课文写了海底的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然后让学生选择喜欢读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喜欢?学生读后,与老师交流。当学生说到课文重点时,我就侧重引导,突出重点;当学生说到与中心无关的,我坚持点到即止,详略得当。这样把教学内容巧剪精裁,使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对学习任务有了深刻的认识,自然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
2.张驰结合,保持有意注意。
老师们在教学时,一定都会发现:当窗外走过一个人或飞来一只小鸟时,正在听课的同学会被这些偶然的因素所吸引,不约而同地往外看。这就说明了这些因素引起了同学们有意注意,如果没有加以维持,就同样容易转移。因此,我总是在引起他们有意注意的同时,结合其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多让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动口。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课前,我在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几粒杨梅。上课时,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嗅,最后亲口尝尝杨梅的味道,感受一下生熟杨梅不同的味道。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的同时,注意力有张有驰,始终保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减少了外来刺激的诱导。
二、效在转换
教学活动是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只有有意注意,必然容易使人感到乏味、疲劳,投入的程度就不高。只有这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无意注意这一条件,切实利用两种注意的转换。
例如,“聪明”一词的教学。我问学生:“你们都想做个聪明的孩子,是不是?”学生回答:“是。”此时,注意力存在分散现象。紧接着,我问:“可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不聪明呢?”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住了。有的说:“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很聪明。”有的说:“吃得好就聪明。”听了学生不同的说法,我又说:“这些说法不科学,一个人除非在生理上有毛病,不然就可以变得很聪明,关键是会不会使用四件宝。”这样一讲,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成了有意注意。“你们想知道哪四件宝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我又讲:“第一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学生马上猜出是“眼睛”。“第二件宝——左一片,右一片,隔着两头不相见。”“耳朵!”“第三件宝——红门儿,一打开,里面躲着红孩儿。”“嘴巴!”“第四件宝——小桃子,红通通,扑通扑通想问题……”没等我说完,学生便抢着回答:“心!”在猜谜中,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成有意注意,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了。随势我在田字格里写出“耳”字,又在“耳”字右边分步写上“丷”、“口”、“心”,学生立刻看到一个“聪”字,记住了字形。这时再告诉学生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就会变聪明了。教学中我没有讲大道理,但一个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爱学,这样效果当然就比较好了。
实践证明,两种注意的合理转换,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从获得知识中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而且使他们的整个智能活动处于高效率状态。
三、旨在强化
学生的注意力并非始终由老师所牵引,它随时接受着困难、挫折的考验。这些干扰和阻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战胜。所以,老师必须做好注意力的强化工作,使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去排除干扰。
1.强调学习目的性,组织注意。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说:“注意,请注意了……”却忽略了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内容。我们应把注意的内容,如注意听讲、请注意看板书、请注意这个问题等,具体地告诉学生。如《海底世界》一课,我预备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前便告诉他们:“学的时候要注意我们是怎样学的,等一下再把方法用到第四自然段。”这样,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从而正确组织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学习。
2.养成良好习惯,发展注意。
只要细心观察,老师就会发现:当学生听到熟悉的歌声,会情不自禁地哼起来;当学生听到广播操的音乐,动作就会随之开始、随之停止……学生们会随音乐节拍去唱,会随音乐节拍去做。只有学生注意力集中,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因此,我常通过一些活动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分心。譬如活动课时,我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人,一个喊口令,其余4个听口令,并做出与口令相反动作。这就要求听口令的同学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否则就会做错。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注意力自然得到强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心理是息息相关的,注意心理仅仅是其中的一方面。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教学过程,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愉快,教学优质高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农村,由于受到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培训学习等的影响,有部分教师仍死守着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整堂课下来,虽然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但是学生听得淡然无味,如此教学怎么有效果呢?我以中外教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乐学”思想为指导,以心理学的原理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注意的心理规律,做到妙到开合,效在转换,旨在强化。
一、妙在开合
心理学家证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而且带有很大的情绪色彩,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却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节奏上下点功夫,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注意力高度集中。
1.巧剪精裁,引起有意注意。
老师应对教学内容巧妙剪裁,舍得割爱。如今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们不敢剪裁、不忍割爱,对课文仍存在段段讲读、句句分析的现象。这样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反而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这样问学生:“课文写了海底的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然后让学生选择喜欢读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喜欢?学生读后,与老师交流。当学生说到课文重点时,我就侧重引导,突出重点;当学生说到与中心无关的,我坚持点到即止,详略得当。这样把教学内容巧剪精裁,使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对学习任务有了深刻的认识,自然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
2.张驰结合,保持有意注意。
老师们在教学时,一定都会发现:当窗外走过一个人或飞来一只小鸟时,正在听课的同学会被这些偶然的因素所吸引,不约而同地往外看。这就说明了这些因素引起了同学们有意注意,如果没有加以维持,就同样容易转移。因此,我总是在引起他们有意注意的同时,结合其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多让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动口。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课前,我在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几粒杨梅。上课时,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嗅,最后亲口尝尝杨梅的味道,感受一下生熟杨梅不同的味道。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的同时,注意力有张有驰,始终保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减少了外来刺激的诱导。
二、效在转换
教学活动是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只有有意注意,必然容易使人感到乏味、疲劳,投入的程度就不高。只有这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无意注意这一条件,切实利用两种注意的转换。
例如,“聪明”一词的教学。我问学生:“你们都想做个聪明的孩子,是不是?”学生回答:“是。”此时,注意力存在分散现象。紧接着,我问:“可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不聪明呢?”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住了。有的说:“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很聪明。”有的说:“吃得好就聪明。”听了学生不同的说法,我又说:“这些说法不科学,一个人除非在生理上有毛病,不然就可以变得很聪明,关键是会不会使用四件宝。”这样一讲,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成了有意注意。“你们想知道哪四件宝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我又讲:“第一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学生马上猜出是“眼睛”。“第二件宝——左一片,右一片,隔着两头不相见。”“耳朵!”“第三件宝——红门儿,一打开,里面躲着红孩儿。”“嘴巴!”“第四件宝——小桃子,红通通,扑通扑通想问题……”没等我说完,学生便抢着回答:“心!”在猜谜中,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成有意注意,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了。随势我在田字格里写出“耳”字,又在“耳”字右边分步写上“丷”、“口”、“心”,学生立刻看到一个“聪”字,记住了字形。这时再告诉学生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就会变聪明了。教学中我没有讲大道理,但一个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爱学,这样效果当然就比较好了。
实践证明,两种注意的合理转换,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从获得知识中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而且使他们的整个智能活动处于高效率状态。
三、旨在强化
学生的注意力并非始终由老师所牵引,它随时接受着困难、挫折的考验。这些干扰和阻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战胜。所以,老师必须做好注意力的强化工作,使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去排除干扰。
1.强调学习目的性,组织注意。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说:“注意,请注意了……”却忽略了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内容。我们应把注意的内容,如注意听讲、请注意看板书、请注意这个问题等,具体地告诉学生。如《海底世界》一课,我预备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前便告诉他们:“学的时候要注意我们是怎样学的,等一下再把方法用到第四自然段。”这样,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从而正确组织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学习。
2.养成良好习惯,发展注意。
只要细心观察,老师就会发现:当学生听到熟悉的歌声,会情不自禁地哼起来;当学生听到广播操的音乐,动作就会随之开始、随之停止……学生们会随音乐节拍去唱,会随音乐节拍去做。只有学生注意力集中,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因此,我常通过一些活动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分心。譬如活动课时,我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人,一个喊口令,其余4个听口令,并做出与口令相反动作。这就要求听口令的同学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否则就会做错。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注意力自然得到强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心理是息息相关的,注意心理仅仅是其中的一方面。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教学过程,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愉快,教学优质高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