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之所以如此重要而紧迫的提出来,不仅由于它是
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更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
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
据;是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过程。传统的、单一的教学
模式正逐渐被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改
变。本文就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进行角色的改变方面进
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音乐教师;角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71
[正文]
新课程之所以如此重要而紧迫的提出来,不仅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更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过程。新课程-----他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带来了反思、带来了创新也带来了超越。
新课标它呈现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的创新,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它给长期以来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音乐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探讨了我们音乐教师该以什么样的角色来面对我们的学生。
一、更新观念走进全新的教改思维空间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是行动的灵魂。新的课程改革应从教师的思想观念上着手,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唯有转换那种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地做到把音乐教学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创新的过程,成为体验美、享受美的途径,并最终回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学科轨道。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能够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只要我们善于领悟,敢于实践,就会使音乐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新课程给教师角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非常有利契机,每个教师都应努力融入新课程,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
《课程标准解读》吴斌、金亚文
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更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
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
据;是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过程。传统的、单一的教学
模式正逐渐被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改
变。本文就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进行角色的改变方面进
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音乐教师;角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71
[正文]
新课程之所以如此重要而紧迫的提出来,不仅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更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过程。新课程-----他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带来了反思、带来了创新也带来了超越。
新课标它呈现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的创新,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它给长期以来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音乐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探讨了我们音乐教师该以什么样的角色来面对我们的学生。
一、更新观念走进全新的教改思维空间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是行动的灵魂。新的课程改革应从教师的思想观念上着手,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唯有转换那种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地做到把音乐教学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创新的过程,成为体验美、享受美的途径,并最终回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学科轨道。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能够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只要我们善于领悟,敢于实践,就会使音乐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新课程给教师角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非常有利契机,每个教师都应努力融入新课程,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
《课程标准解读》吴斌、金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