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特征,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工程系统;非智力因素则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没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智力因素就难以发挥作用;没有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也将成为无效力的活动。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然后共同发挥作用的。所以,根据心智和谐发展原则,语文教学中除了自始至终贯穿着智力活动以外,还应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中,除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和情感、良好的意志和行为、高尚的道德和情操,使教养与教育、智育与德育等方面和谐发展,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开发和利用非智力因素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形成的素质教育中,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部分。
一、激发兴趣,唤起渴求
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记忆,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想学好语文,首先要积极培养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语文的渴求。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是多渠道的,但最主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不断尝到甜头,并使其能力有表现的机会。这方面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1.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真正培养起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其重要。初进中学校园的高中生尚为半大不小的孩子,心理上还未渡过断乳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很重。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肩负起改进他们学习姿态的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中学语文课堂应贯彻“三多三少”:多提倡有意学习,少进行无意学习;多要求理解学习,少进行机械学习;多开展顿悟和发现学习,少进行模仿和传授学习。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自学、讨论、探索实践以致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完成一种角色的转换,一种观念的更新,尽早锻炼出语文学科学习的独立操作能力,即“自我提高的能力”。让学生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进而形成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向往。
2.开展广泛多样的课外活动
比如,推荐阅读书目、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文学社、出版班报、自办刊物、举办演讲比赛、举办诗歌晚会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渴求心理,而一旦兴趣形成,就会极大地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强化动机,主动寻求
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时,学习语文已从外在环境的诱导变成内在机制的需求。换而言之,就是在没有明显的外在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内心要求,如,求知欲、审美情趣等产生了学习动机。这种内在动机,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主动寻求学习的行为,从而更牢固、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语文由被动状态进入主动状态。这一阶段就要求教师强化学习动机,刺激学生主动寻求学习。这个阶段需着手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语文学习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在从事学习和工作中的基础工具作用以及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作用
语文科是一门体现强烈人文精神的学科。正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总结的那样: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洋溢着人情味道,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营养——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历史的、伦理的、民俗的知识。难以想象,一个学不好语文的学生能把别的学科学好。因此,打好语文基础也是今后接受终身教育的必要前提。这样,使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心理趋向,进而诱使他们主动学习,形成学好语文的内在动机。
2.利用效果反馈,巩固学习动机
动机产生需要一定的契机或某种外界的刺激,而某种成功则又可以巩固动机。比如,使学生的作文反复作为范文荐读,就会产生写好作文的强烈需要,当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投向某刊物稿件得以发表,就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加勤奋写作,并使其写作热情转化为具有一定目标的稳定的心理动机。
三、培养意志,持续探求
学习语文是一项比较复杂而艰苦的学习活动。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形成时,就面临着一个如何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持续学习的问题。因此,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意志:
1.目的性品质的培养
这项活动就是通过理想、人生观、世界观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等诸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努力学好语文的明确指导思想,由明确目的指引向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过渡,进而形成坚强的意志。
2.持久性品质的培养
在语文学习中,往往会因为望不到知识的彼岸,使学生出现一种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在培养兴趣、养成动机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可让学生从字词的积累、日记的坚持、卡片的摘录、文句的摘抄、古诗的背诵等方面做起,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锻炼持久的耐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进而形成坚定的学习意志。
3.自制力品质的培养,这是至关重要的意志前提
有了自制力,才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专心致志,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自制力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学生本身已有的兴趣、动机、需要等心理本质;另一方面,则可从榜样、楷模中汲取力量,用古往今来文人名家的典型事例,或用一些名言警句鞭策自己,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语文学习这项复杂艰苦的智力活动来说,就会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推动力,进而使学生孜孜不倦,持续探求。
总之,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必备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在开发智力因素的同时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仅使心智和谐发展原则较好地得到贯彻,还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一、激发兴趣,唤起渴求
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记忆,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想学好语文,首先要积极培养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语文的渴求。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是多渠道的,但最主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不断尝到甜头,并使其能力有表现的机会。这方面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1.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真正培养起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其重要。初进中学校园的高中生尚为半大不小的孩子,心理上还未渡过断乳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很重。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肩负起改进他们学习姿态的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中学语文课堂应贯彻“三多三少”:多提倡有意学习,少进行无意学习;多要求理解学习,少进行机械学习;多开展顿悟和发现学习,少进行模仿和传授学习。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自学、讨论、探索实践以致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完成一种角色的转换,一种观念的更新,尽早锻炼出语文学科学习的独立操作能力,即“自我提高的能力”。让学生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进而形成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向往。
2.开展广泛多样的课外活动
比如,推荐阅读书目、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文学社、出版班报、自办刊物、举办演讲比赛、举办诗歌晚会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渴求心理,而一旦兴趣形成,就会极大地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强化动机,主动寻求
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时,学习语文已从外在环境的诱导变成内在机制的需求。换而言之,就是在没有明显的外在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内心要求,如,求知欲、审美情趣等产生了学习动机。这种内在动机,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主动寻求学习的行为,从而更牢固、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语文由被动状态进入主动状态。这一阶段就要求教师强化学习动机,刺激学生主动寻求学习。这个阶段需着手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语文学习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在从事学习和工作中的基础工具作用以及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作用
语文科是一门体现强烈人文精神的学科。正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总结的那样: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洋溢着人情味道,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营养——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历史的、伦理的、民俗的知识。难以想象,一个学不好语文的学生能把别的学科学好。因此,打好语文基础也是今后接受终身教育的必要前提。这样,使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心理趋向,进而诱使他们主动学习,形成学好语文的内在动机。
2.利用效果反馈,巩固学习动机
动机产生需要一定的契机或某种外界的刺激,而某种成功则又可以巩固动机。比如,使学生的作文反复作为范文荐读,就会产生写好作文的强烈需要,当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投向某刊物稿件得以发表,就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加勤奋写作,并使其写作热情转化为具有一定目标的稳定的心理动机。
三、培养意志,持续探求
学习语文是一项比较复杂而艰苦的学习活动。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形成时,就面临着一个如何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持续学习的问题。因此,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意志:
1.目的性品质的培养
这项活动就是通过理想、人生观、世界观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等诸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努力学好语文的明确指导思想,由明确目的指引向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过渡,进而形成坚强的意志。
2.持久性品质的培养
在语文学习中,往往会因为望不到知识的彼岸,使学生出现一种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在培养兴趣、养成动机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可让学生从字词的积累、日记的坚持、卡片的摘录、文句的摘抄、古诗的背诵等方面做起,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锻炼持久的耐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进而形成坚定的学习意志。
3.自制力品质的培养,这是至关重要的意志前提
有了自制力,才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专心致志,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自制力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学生本身已有的兴趣、动机、需要等心理本质;另一方面,则可从榜样、楷模中汲取力量,用古往今来文人名家的典型事例,或用一些名言警句鞭策自己,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语文学习这项复杂艰苦的智力活动来说,就会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推动力,进而使学生孜孜不倦,持续探求。
总之,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必备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在开发智力因素的同时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仅使心智和谐发展原则较好地得到贯彻,还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