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插图,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有助于语文老师的教学,还有利于加深初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语文插图;应用;语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阶段语文课本共六册,每册教材都深受师生欢迎,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图文并茂,令人眼前一亮。六册教材共计插图210幅,80%左右的课文均配有插图。具体见下表:
可见编者用心良苦,然而在教学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未能让课本插图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许是认为现在有多媒体教学,用不着课本插图了。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有限,不可能每位教师每节课都用得到,而课本插图师生人手一幅,随翻随用,方便、快捷、耐久、不受限制。若能在教学中“山重水复”处以图铺路,不仅对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有力的补充,更让人有一种“柳暗花明”满眼春的喜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巧用课本插图,提升课堂效益呢?本人经过多年尝试,获益颇丰,现择要谈来,愿能收抛砖引玉之功。
一、借图入文,兴趣倍浓
运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教《醉翁亭记》(八年级下册第28课)一文,让学生先看课文插图,进行欣赏。从插图上看:在千山万壑丛中,树林茂密秀丽,山间花儿争奇斗艳,其中矗立一亭,黛瓦飞檐,四角高翘,展如鸟翼,古色古香。近有一老翁輕摇坠扇,端杯品茗,细赏悬泉瀑布,高山流水。再引导学生讨论:此公何人?此亭何来?人与亭有何联系?这样充分利用插图,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看图悟境,理解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借助插图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理解诗文内容。如:我在教学《过零丁洋》(八年级下册第25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文天祥被俘押在船头视死如归的神态,想象江上波浪涛天的惊险,再来学习诗句,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还有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就把课文插图与课文的文字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课文中写道:“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该段中,欧阳修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峰秀、水纯、亭奇的图景,而我们的画家将这段优美的语言文字用自己的画笔,把文中意象采用浓缩、写意的山水点染手法,与文字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了对接,直观地再现了欧阳修治下的滁州水秀山明、官民同乐的祥和景象。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段落中重点词“蔚然、翼然”的含义,“泻”字的巧用,“峰回路转”一句的形象。在诗文的美妙意境中畅游一番,岂不美哉?
三、评图补图,合作探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图补图的训练,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如阅读陆游《卜算子 咏梅》(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一词后,我让学生图文结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图补图训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后发现:图中挑出“驿”字旗,虽不见“驿路”却也有了驿馆,梅花点点,空无一人很合“寂寞开无主”,然图上远山迢迢,“断桥”难觅,雨痕全无,树枝、树叶缺乏动感,不合“更著风和雨”一句。还有学生指出“黄昏独自愁”在图中没有体现,若在远山处勾出几点阳光,屋檐下描几点雨,把树叶、树枝倾斜一些就更好了。且不论以上意见对否,单看学生的钻劲就让我们为师者欣喜万分。
四、插图巧用,训练作文
此举旨在加强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是在学文的基础上赋予学生较多的主动性和开放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是一篇文,也可以是一段字。如学《醉翁亭记》一文后,我布置学生作文:醉翁亭现已成为安徽省著名的古迹,而你有幸是该名胜的一个导游,请自选角度据插图内容写一篇200字百左右的简介。果然大获成功,在交上来的作文中,有的写“醉翁亭观峰览翠”,有的记“醉翁亭晨昏赏色”,有描述“醉翁亭四时景异”,有细论“醉翁亭民俗民风”,更值一提的是有位学生大胆想象,畅谈“醉翁亭绿色小吃”,诸如“清蒸酿泉鱼、爆炒琅琊蕨、清炖野山鸡”,再来壶“一品醉翁醇”,真令人垂涎欲滴。这些习作既有历史沉淀,又有现代风味,可谓异彩纷呈,妙趣横生。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效益,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资源是提升课堂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只要我们恰当地借图入文,让学生在兴趣中看图、评图、补图、学文、作文,于“山重水复”处以图铺路,定能迎来“柳暗花明”满眼春。
(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语文插图;应用;语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阶段语文课本共六册,每册教材都深受师生欢迎,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图文并茂,令人眼前一亮。六册教材共计插图210幅,80%左右的课文均配有插图。具体见下表:
可见编者用心良苦,然而在教学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未能让课本插图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许是认为现在有多媒体教学,用不着课本插图了。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有限,不可能每位教师每节课都用得到,而课本插图师生人手一幅,随翻随用,方便、快捷、耐久、不受限制。若能在教学中“山重水复”处以图铺路,不仅对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有力的补充,更让人有一种“柳暗花明”满眼春的喜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巧用课本插图,提升课堂效益呢?本人经过多年尝试,获益颇丰,现择要谈来,愿能收抛砖引玉之功。
一、借图入文,兴趣倍浓
运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教《醉翁亭记》(八年级下册第28课)一文,让学生先看课文插图,进行欣赏。从插图上看:在千山万壑丛中,树林茂密秀丽,山间花儿争奇斗艳,其中矗立一亭,黛瓦飞檐,四角高翘,展如鸟翼,古色古香。近有一老翁輕摇坠扇,端杯品茗,细赏悬泉瀑布,高山流水。再引导学生讨论:此公何人?此亭何来?人与亭有何联系?这样充分利用插图,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看图悟境,理解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借助插图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理解诗文内容。如:我在教学《过零丁洋》(八年级下册第25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文天祥被俘押在船头视死如归的神态,想象江上波浪涛天的惊险,再来学习诗句,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还有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就把课文插图与课文的文字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课文中写道:“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该段中,欧阳修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峰秀、水纯、亭奇的图景,而我们的画家将这段优美的语言文字用自己的画笔,把文中意象采用浓缩、写意的山水点染手法,与文字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了对接,直观地再现了欧阳修治下的滁州水秀山明、官民同乐的祥和景象。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段落中重点词“蔚然、翼然”的含义,“泻”字的巧用,“峰回路转”一句的形象。在诗文的美妙意境中畅游一番,岂不美哉?
三、评图补图,合作探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图补图的训练,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如阅读陆游《卜算子 咏梅》(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一词后,我让学生图文结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图补图训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后发现:图中挑出“驿”字旗,虽不见“驿路”却也有了驿馆,梅花点点,空无一人很合“寂寞开无主”,然图上远山迢迢,“断桥”难觅,雨痕全无,树枝、树叶缺乏动感,不合“更著风和雨”一句。还有学生指出“黄昏独自愁”在图中没有体现,若在远山处勾出几点阳光,屋檐下描几点雨,把树叶、树枝倾斜一些就更好了。且不论以上意见对否,单看学生的钻劲就让我们为师者欣喜万分。
四、插图巧用,训练作文
此举旨在加强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是在学文的基础上赋予学生较多的主动性和开放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是一篇文,也可以是一段字。如学《醉翁亭记》一文后,我布置学生作文:醉翁亭现已成为安徽省著名的古迹,而你有幸是该名胜的一个导游,请自选角度据插图内容写一篇200字百左右的简介。果然大获成功,在交上来的作文中,有的写“醉翁亭观峰览翠”,有的记“醉翁亭晨昏赏色”,有描述“醉翁亭四时景异”,有细论“醉翁亭民俗民风”,更值一提的是有位学生大胆想象,畅谈“醉翁亭绿色小吃”,诸如“清蒸酿泉鱼、爆炒琅琊蕨、清炖野山鸡”,再来壶“一品醉翁醇”,真令人垂涎欲滴。这些习作既有历史沉淀,又有现代风味,可谓异彩纷呈,妙趣横生。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效益,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资源是提升课堂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只要我们恰当地借图入文,让学生在兴趣中看图、评图、补图、学文、作文,于“山重水复”处以图铺路,定能迎来“柳暗花明”满眼春。
(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