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几千年前就能造出丝绸和瓷器的国家,为何至今没有驰名国际的时尚品牌和一流设计师?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中国区荣誉代表杜孟对这个问题百思不解。
的确,近百年前中国“辑里丝”就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但今天全球的顶尖丝巾却是法国的“爱玛仕”,身价百倍于“中国造”;“瓷器”(china)曾是别人景仰中国的代名词,但现在静静躺在中国高级百货店里“待价而沽”的精美陶瓷却是“德国打造”“西班牙进口”“意大利手工”……再看看作为世界纺织工厂的中国时装业,除了OEM、“品牌授权”“代客加工”,我们没有“中国创造”的世界品牌,也没有“中国原创”的世界级设计师。
“中国并不缺乏天才设计师,但他们走不出去的原因非常复杂。”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弗罗伦斯这样说。
在上海时装周上,为新锐设计师打造的“走出天桥——设计师走廊”活动格外热闹,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设计师通向国际天桥的那条“走廊”还有多长?
舞台有多大
上海时装周专为设计师开辟的3600平方米的展厅内,来自国内的设计师带着自己的作品纷纷亮相。环顾展厅,有灵感、有创意的亮点频现,但有知名度、有印象的品牌却仍空缺。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服装设计,随着国内服装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变革。从最初的“一件西装可以套全国人民”的年代,到追求个性的90年代中期,中国一直没有有影响力的设计师。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服装业品牌竞争的格局更加明显,国内很多服装企业,从贴牌加工,尝试走自创品牌的道路。然而,面对服装业的第3次洗牌,国内设计师是否能脱颖而出,打出自己的品牌呢?
对于服装产业而言,中国产量惊人,2004年产量增长了15.10%,国内规模以上企业总产量达118.33亿件,全行业完成150亿件,出口额超过616亿元。虽然产量巨大,但来自上海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十大商场内的品牌销售中,女装部分国内品牌只占了6.82%。
“我们是制造大国,但不是设计大国。”江苏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卞嘉伟感慨道,国内的服装业最明显的就是跟风。设计师在经济上的势单力薄,注定了他们的设计只能随着企业的利润走。
“品质精良、品格独特、品位高雅,这才是真正的服装精品,”上海市经委副主任陈海刚说,“我们的设计师还缺乏创新的理念和鲜明的风格。”
设计的同层次化也是服装品牌低水平竞争的一大原因。“国内大多数时装品牌定位都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设计师为什么就不去打开自己的市场,脱颖而出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渭源感叹。
不愿透露身份的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欧美的时尚产业往往是通过设计师的创新理念引领潮流的趋势,然后再推动市场发展;而中国恰好倒置,永远跟着市场走,追着潮流走,设计师没有创新的空间和舞台,天才也无用武之地。
T台到柜台有多远
摇曳的灯光、绚丽的音乐,T台上的云裳艳丽夺目。然而走下T台,这些服装又有多少可以进入市场?
“国外的个人发布会上,设计师可以极尽夸张,因为这代表的是设计师的艺术水平。而真正进入市场,这些服装都还是会进行修改的。”张渭源向记者介绍,但国内的设计师多把两者混为一谈。目前国内的企业对设计师的价值评估很低。
“国内设计师多纸上谈兵,设计的服装真正能走进市场的不多。”设计师陈闻这样说。
弗罗伦斯也认为,中国设计师的问题在于停留于表面,只注重视觉效果。就像设计学院的很多学生认为时装是奢华的象征,在设计上运用了很多色彩和装饰的元素,但缺乏实用性和人性化设计,自然难以走向市场。
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育机制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一位高校服装设计系教授不客气地指出,我国现在设计教学根本没有系统化,也缺乏经验,从中央级的艺术院校到地方职业学校,教授的课程基本没有差别,教学的方式也大多为“纸上谈兵”,这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层次、有独创性的设计人才?
中国美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教授叶红说,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刚刚明确了“从T台到柜台”的教学方向,算是一大进步,至少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中国设计教育“讲台式”“课堂式”的方式不可能培养出大师,学生、老师也只会“清谈”而已,而海外的设计学院都是“作坊式”的教育,设计师首先是一流的裁缝,先学会把理念变成成衣,再去考虑“T台到柜台”的问题。
“走廊”有多长
“中国不是没有设计师登上卢浮宫的T台,但那并不代表已经走向世界了,如果在国外的百货店、专卖店没有你的品牌出售,登上100次卢浮宫也不是国际品牌。”对时装国际品牌运作颇有研究的叶红这样说。
叶红说,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缺乏好的设计师,也不是没有像样的品牌,而是不懂品牌运作的国际规则。在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店,竟然找不到一个中国品牌,通过调研,才发现国际时装品牌运作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与专业“买手”,即控制百货商店资源的专业品牌经纪公司合作,而中国服装企业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市场营销,完全“一条龙”自产自销的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国际市场。
“我在20个国家工作过,我确信中国的时装不是不好卖,而是中国人不知道怎样卖。”一位西方的“时尚伯乐”季芮蒙这样说。季芮蒙原是西门子公司的高级总监,因为相信中国设计师陆坤的才华,毅然辞职做了陆坤的专职经纪人,并立志把他塑造成中国的国际设计师。
季芮蒙说,中国设计师和中国时装公司还不知道怎样和国际市场打交道,不要以为在国外办一场“秀”就是世界品牌了,必须要找对合适的人(买手)来参加你的发布会,并积极与百货商店沟通,让外国顾客承认并乐于购买你出售的“商品”,才算走向世界。
季芮蒙认为,中国元素将是未来世界时尚市场的宠儿,而中国设计师、中国公司不尽快走向世界,很可能错失良机。
有业内人士指出,像陆坤、吉承等有潜质的设计师都是在新加坡举办的一场发布会取得成功以后才逐渐为国内所关注,中国高水平设计师“出口转内销”,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样的问题是,世界各国举办的时装展、设计师节都有惯例,一般与会的国内名人都会穿着本国设计师的作品以示鼓励和自豪,而中国的明星不管出席什么场合都是以身着法国、意大利高级时装为荣的,从中可见中国设计师的生存环境。
其实我们的东邻日本和韩国在时装业的突飞猛进世人共睹,韩国面料产业已受到世界关注,高端时装业也蓬勃发展,日本更是诞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
叶红说,日、韩的成功正是在于走自己的路,从面料研发开始就完全与西方不同,在设计上保留了本国的文化传统,但在品牌运作上又非常“国际化”,也许这就是他们苦心经营多年后成功的要决。
30年前,日本设计师开始把日本的服装推向国际,遭到了欧洲人的嘲笑。但今天,日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副院长帕特蕾斯说:“日本足足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来理解‘国际化和传统的结合’。”
的确,近百年前中国“辑里丝”就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但今天全球的顶尖丝巾却是法国的“爱玛仕”,身价百倍于“中国造”;“瓷器”(china)曾是别人景仰中国的代名词,但现在静静躺在中国高级百货店里“待价而沽”的精美陶瓷却是“德国打造”“西班牙进口”“意大利手工”……再看看作为世界纺织工厂的中国时装业,除了OEM、“品牌授权”“代客加工”,我们没有“中国创造”的世界品牌,也没有“中国原创”的世界级设计师。
“中国并不缺乏天才设计师,但他们走不出去的原因非常复杂。”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弗罗伦斯这样说。
在上海时装周上,为新锐设计师打造的“走出天桥——设计师走廊”活动格外热闹,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设计师通向国际天桥的那条“走廊”还有多长?
舞台有多大
上海时装周专为设计师开辟的3600平方米的展厅内,来自国内的设计师带着自己的作品纷纷亮相。环顾展厅,有灵感、有创意的亮点频现,但有知名度、有印象的品牌却仍空缺。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服装设计,随着国内服装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变革。从最初的“一件西装可以套全国人民”的年代,到追求个性的90年代中期,中国一直没有有影响力的设计师。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服装业品牌竞争的格局更加明显,国内很多服装企业,从贴牌加工,尝试走自创品牌的道路。然而,面对服装业的第3次洗牌,国内设计师是否能脱颖而出,打出自己的品牌呢?
对于服装产业而言,中国产量惊人,2004年产量增长了15.10%,国内规模以上企业总产量达118.33亿件,全行业完成150亿件,出口额超过616亿元。虽然产量巨大,但来自上海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十大商场内的品牌销售中,女装部分国内品牌只占了6.82%。
“我们是制造大国,但不是设计大国。”江苏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卞嘉伟感慨道,国内的服装业最明显的就是跟风。设计师在经济上的势单力薄,注定了他们的设计只能随着企业的利润走。
“品质精良、品格独特、品位高雅,这才是真正的服装精品,”上海市经委副主任陈海刚说,“我们的设计师还缺乏创新的理念和鲜明的风格。”
设计的同层次化也是服装品牌低水平竞争的一大原因。“国内大多数时装品牌定位都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设计师为什么就不去打开自己的市场,脱颖而出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渭源感叹。
不愿透露身份的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欧美的时尚产业往往是通过设计师的创新理念引领潮流的趋势,然后再推动市场发展;而中国恰好倒置,永远跟着市场走,追着潮流走,设计师没有创新的空间和舞台,天才也无用武之地。
T台到柜台有多远
摇曳的灯光、绚丽的音乐,T台上的云裳艳丽夺目。然而走下T台,这些服装又有多少可以进入市场?
“国外的个人发布会上,设计师可以极尽夸张,因为这代表的是设计师的艺术水平。而真正进入市场,这些服装都还是会进行修改的。”张渭源向记者介绍,但国内的设计师多把两者混为一谈。目前国内的企业对设计师的价值评估很低。
“国内设计师多纸上谈兵,设计的服装真正能走进市场的不多。”设计师陈闻这样说。
弗罗伦斯也认为,中国设计师的问题在于停留于表面,只注重视觉效果。就像设计学院的很多学生认为时装是奢华的象征,在设计上运用了很多色彩和装饰的元素,但缺乏实用性和人性化设计,自然难以走向市场。
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育机制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一位高校服装设计系教授不客气地指出,我国现在设计教学根本没有系统化,也缺乏经验,从中央级的艺术院校到地方职业学校,教授的课程基本没有差别,教学的方式也大多为“纸上谈兵”,这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层次、有独创性的设计人才?
中国美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教授叶红说,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刚刚明确了“从T台到柜台”的教学方向,算是一大进步,至少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中国设计教育“讲台式”“课堂式”的方式不可能培养出大师,学生、老师也只会“清谈”而已,而海外的设计学院都是“作坊式”的教育,设计师首先是一流的裁缝,先学会把理念变成成衣,再去考虑“T台到柜台”的问题。
“走廊”有多长
“中国不是没有设计师登上卢浮宫的T台,但那并不代表已经走向世界了,如果在国外的百货店、专卖店没有你的品牌出售,登上100次卢浮宫也不是国际品牌。”对时装国际品牌运作颇有研究的叶红这样说。
叶红说,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缺乏好的设计师,也不是没有像样的品牌,而是不懂品牌运作的国际规则。在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店,竟然找不到一个中国品牌,通过调研,才发现国际时装品牌运作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与专业“买手”,即控制百货商店资源的专业品牌经纪公司合作,而中国服装企业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市场营销,完全“一条龙”自产自销的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国际市场。
“我在20个国家工作过,我确信中国的时装不是不好卖,而是中国人不知道怎样卖。”一位西方的“时尚伯乐”季芮蒙这样说。季芮蒙原是西门子公司的高级总监,因为相信中国设计师陆坤的才华,毅然辞职做了陆坤的专职经纪人,并立志把他塑造成中国的国际设计师。
季芮蒙说,中国设计师和中国时装公司还不知道怎样和国际市场打交道,不要以为在国外办一场“秀”就是世界品牌了,必须要找对合适的人(买手)来参加你的发布会,并积极与百货商店沟通,让外国顾客承认并乐于购买你出售的“商品”,才算走向世界。
季芮蒙认为,中国元素将是未来世界时尚市场的宠儿,而中国设计师、中国公司不尽快走向世界,很可能错失良机。
有业内人士指出,像陆坤、吉承等有潜质的设计师都是在新加坡举办的一场发布会取得成功以后才逐渐为国内所关注,中国高水平设计师“出口转内销”,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样的问题是,世界各国举办的时装展、设计师节都有惯例,一般与会的国内名人都会穿着本国设计师的作品以示鼓励和自豪,而中国的明星不管出席什么场合都是以身着法国、意大利高级时装为荣的,从中可见中国设计师的生存环境。
其实我们的东邻日本和韩国在时装业的突飞猛进世人共睹,韩国面料产业已受到世界关注,高端时装业也蓬勃发展,日本更是诞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
叶红说,日、韩的成功正是在于走自己的路,从面料研发开始就完全与西方不同,在设计上保留了本国的文化传统,但在品牌运作上又非常“国际化”,也许这就是他们苦心经营多年后成功的要决。
30年前,日本设计师开始把日本的服装推向国际,遭到了欧洲人的嘲笑。但今天,日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副院长帕特蕾斯说:“日本足足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来理解‘国际化和传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