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之似:外显似与内隐似

来源 :怀化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ch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间的相似性是促进不同文化进行沟通的桥梁,而鉴于传统忠实观难以满足指导现阶段文学翻译研究和赏析的要求,所以学术界提倡把“翻译之似”作为翻译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似”可以分成外显似和内隐似两个方面。其中,外显似分成词际、语际以及文际三个层次;内隐似分为像似、效似以及胜似三个方面。通过对外显似和内隐似之矛盾与和谐进行分析论证,探讨文学翻译之似论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文学翻译之研究与赏析提供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湘西是邓宏顺文学创作的精神来源地,其作品在景观建构、民俗穿插、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呈现出浓浓的湘西文化地理印痕。邓宏顺将个体生命经验与生活沉淀转化为文学表达,很好地反映了湘西人的生活美学和精神信仰,映照出湘西边地人文地理空间的丰富性与神秘性,赋予文学以独特的地方色彩,为中国文学版图增添了饶有趣味的湘西景观图谱。
语境差是指文学作品内的同一交际界域各要素间呈现出的不平衡、不对称。语境差可以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产生积极的正效应。王蒙小说《刻舟求剑》对成语“刻舟求剑”进行故事新编,以喜剧形式阐述深刻道理。小说情节怪诞夸张,语言风趣幽默,呈现出丰富的语境差。运用语境差的相关理论对作品文本内的语境差、作品人物间的交际语境差、创作与读解之间的语境差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获得对小说的新的审美体验。
以湖南文化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从场景理论视角剖析当前湖南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湖南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租房为盈利模式招商,缺少文化内涵;园区内产业关联度小,集而不群;园区封闭,与周边社区的互动性不够等。将场景理论思想、模式、要素和价值观引入湖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研究中,湖南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构建创意社区,重塑空间面貌,营造不同的文化场景,举办丰富活动,从生产型园区向消费体验型园区转变。
1932年7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政委叶金波写给大冶县委书记阮耕及大冶县苏维埃的一封信.信笺标注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司令部用笺”,共7页,每页为竖式八栏.该
期刊
为顺应当下社会和民众对财富管理和传承的新需求,我国《民法典·继承编》从基本法层面确认了遗嘱信托制度。但该制度内容不完整、操作性规则缺失等问题与人民迫切的现实需要不相匹配,应及时予以反思并加以构建。英、美等国对遗嘱信托的制度构建起步较早,德、日等国对遗嘱信托的制度构建初见成效,而我国对遗嘱信托的制度构建意识也逐渐形成。需以前述诸国既有制度构建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现实阻碍因素对遗嘱信托制度的立法体例、立法原则及具体规范等内容进行本土化、体系化构建,以顺应时代需求,契合《民法典·继承编》之目的内核。
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的苗族,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鼓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中华民族
以区域合作协议为核心的区域公共事务合约治理正发展为一种区域治理新方式。区域合作协议在区域治理领域的大量应用成为合约治理的实践基础,契约理论是区域合约治理的理论基础,合约的缔结、实施与纠纷解决构成合约治理应用过程,合约的不完全性、应用环境约束、执行力不足是合约治理主要约束因素,应从创新应用方式、优化应用环境、构建消除不完全性的机制、建立提升执行力的制度等方面完善区域合约治理。
隐喻翻译研究现正迎来认知转向的热潮,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应用框架理论翻译隐喻,然而,当前框架视角下隐喻翻译的研究不够深入,未能结合隐喻的生成机制提出更恰当的翻译策略,也鲜有学者从框架视角研究隐喻性科技语言的翻译。本文拟进行框架和隐喻的交叉研究,结合隐喻性科技语言的典型翻译例子,指出翻译隐喻性科技语言的关键,或是匹配恰当的目的语语言符号、激活隐喻源域内的突显框架、在目的语文本中构建与源语文本中所构建的对等隐喻映射网络,或在目的语文本中明示源语文本目标域内隐喻映射整合生成的框架内容和结构、建立隐喻寓意的跨语域相
《孟姜女》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中孟姜女的形象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历史考证,孟姜女的形象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之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地域之间的差异变化,孟姜女的故事也在流播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辰州傩戏中的孟姜女形象延续了一以贯之的贞烈特点,并在相关细节的补充与刻画上更为生动形象、自然细腻,成为当地群众信赖、占据重要地位的“勾愿傩神”。
伦理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规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作为战国末期代表性著作的《吕氏春秋》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十际”为内容的伦理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