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在课改的浪潮中,创新的理念日益膨胀。教学手段多元时尚,教学方法新奇鲜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氛围热闹活泼,音乐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重视和坚持“音乐本位原则”,打造静、净、实、雅的音乐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因音乐而净化,让学生的身心因音乐而成长。
关键词: 音乐本位 《欢乐颂》 反思
目前,在课改的浪潮中,创新的理念日益“膨胀”。教学手段多元时尚,教学方法新奇鲜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氛围热闹活泼,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音乐教学过程往往追求学生在老师安排的视听结合的音乐欣赏、分组讨论、故事游戏,以及歌唱律动和以“学科整合”为拓展等环节中快节奏地赶冲。这确实活跃了课堂,或许还激发了兴趣,但却偏离了音乐本位,使学生浮躁的心始终得不到沉静。对此,我不由欣之忧之,思之省之,长久不得释怀。
因此,我探索,我尝试。近日,我执教了一节市级合唱公开课,感慨良多:纯净高雅的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合唱水平,让所有听课老师都喜出望外。这次成功的教学尝试,令我兴奋,催我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在实施建议中还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等[2]。本课要学唱的歌曲《欢乐颂》是七年级上册二部合唱歌曲,也是教材中要求重点背唱的歌曲,因此我大胆地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把重心放在对歌曲的不同声部和声音效果的感受学习上,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则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师教得入情入境,轻松自然,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这节课使我感受颇深,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要说说心里的看法:立足音乐本位,打造静、净、实、雅的音乐课堂。
一、反思之一:静
音乐课不必太喧闹、嘈杂,不必都给动听的音乐配上美丽纷繁的画面,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使视觉冲淡了听觉,听觉审美悄然转化成了视觉审美,音乐审美的价值荡然无存;而应该让学生在体验音乐时,获得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及音乐本身的其它信息。
音乐不仅是声响艺术、听觉艺术,而且是情感艺术。“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学生在体验音乐时,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及音乐本身的其它信息不是通过教师很多语言讲解获得的,而是学生在静静的听赏中感受到的。这个静不是指表面的安静,而是潜心倾听、神情投入的一种沉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诸葛亮曾在他的《诫子训》中说:“静以至远,静能生智。”所以没有安静的外部环境,就听不到“音”,没有内心的沉静,就感受不到“乐”,那就更生不出“美”和“悦”。只有静心倾听才能听到音乐的深处,能感知音乐的魂和韵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发现美,创造美。所以,听是获取音乐信息之本,而合唱的声音效果及情感则是合唱的魂。我就是抓住了这个本和魂,营造了一个沉静的课堂氛围,在静中听,在听中唱,唱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静”界。
反观现在的有些音乐课堂,实在是太喧闹、吵杂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动不动就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得有的学生利用这个机会讲废话,从而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侮辱学生的智商;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就给动听的音乐配上美丽纷繁的画面,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视觉早已冲淡了听觉,听觉审美早已悄然转化成了视觉审美,那么音乐审美的价值将无存;再加上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游离于音乐以外的导入方式,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关注非音乐要素的误区,很可能使音乐教学偏离音乐本位。我并不是反对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只觉得无论什么方法都不能机械地复制,要根据学科特点,用于当用时,止于当止时。音乐学科本身是考查学科,学生在考试学科的压力下,很容易把音乐课当成放松课,那么安静的音乐课堂就难以保证。如果老师教学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利于把音乐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使整个课堂由热闹到喧闹,使得学生本已浮躁的心更加起伏不定,又怎能静心聆听、专注学习,悉心欣赏呢?
这节合唱课完全回归了理性,摒弃了这些形式上的做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步骤都被音乐的韵和神牢牢套住,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而又张驰有度,我深深地感觉到整节课上音乐都已属于每个学生。
二、反思之二:净
音乐课不能为了兴趣而兴趣,过多地引入破坏沉静氛围的动态活动(如:讨论、游戏、律动等)。一切兴趣与活动形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音乐,而不能喧宾夺主。应该遵循合唱的教学规律,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不蔓不枝,清清爽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的纯粹和干净。
音乐教学的根还要把握住音乐的“魂”(即音乐的要素),如果抛却音乐的魂,而单单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那么何谈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呢?可事实上却有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过于注重学生的愉悦性,背离音乐本位,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我想音乐课无论学生以何种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你都必须以音乐为主体,抓住音乐最本位的东西来教学。不能为了兴趣而兴趣。一切兴趣与活动形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把握音乐,而不能喧宾夺主。而这节合唱课上,我把这个本和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精和神,让学生听自己的声音、听单声部的声音效果、听二声部声音效果、听老师和钢琴合作的声音效果、听师生合作的声音效果、听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的声音效果、听混声合唱和交响合唱的声音效果。所有的设问,以至于音乐知识都是在听中完成的,对比着听,由浅入深地听,听了唱,唱了听,在唱中听,在听中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梯度、有深度。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冲击听觉的视觉画面,没有破坏沉静氛围的动态活动(如:讨论、游戏、律动等),学生也没有机会和闲暇的时间关注别的东西,只是全神贯注地听、投入地唱,始终以音乐的思维、音乐的手段、音乐的语言解决音乐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却不知不觉地、轻松愉悦地、高质量地完成合唱学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遵循合唱的教学规律,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不蔓不枝,清清爽爽,让人感受到音乐课堂的纯粹和干净。
三、反思之三:实
音乐课不必一味追求新奇而花梢、时尚而喧闹的形式,只需要老师简简单单地教音乐,学生简简单单地学音乐;老师扎扎实实地教音乐,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音乐。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大而空,而是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出发小而简明,少而集中。如:
(1)学生能唱准二声部的旋律,并能关注两个声部的均衡和统一。
(2)能完整演唱二部合唱《欢乐颂》。
(3)学生在聆听合唱作品时,能说出不同的演唱形式,并能关注合唱声音的表现效果。都是学生能——怎么怎么,可达成、可检测,切实有效。
2.我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传统而朴实,简单而有效。没有多媒体课件,一个洁净的教室,一架钢琴,一台音乐播放器,照样把课上得有声有色。在学二声部旋律时,我采用的是分句模唱,遇到难点时重点练习,遇到错误及时纠正,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为后面的两声部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节省时间。这种传统而朴实,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似乎很少用了,都在追求新奇而花梢、时尚而喧闹的形式。似乎不用多媒体课件,就没有创新;没有小组讨论、没有律动,就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心灵似乎没有得到升华等。把本来简单的课堂复杂化、形式化。教育家曹理老师曾在全国优质课点评时说:“所谓传统,不是陈旧,而是遵循了音乐的规律。”[1]所以说创新是好事,但创新就一定要把传统有效的东西丢掉吗?我不敢苟同。这节合唱课,老师简简单单地教音乐,学生简简单单地学音乐;老师扎扎实实地教音乐,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音乐。通过合唱学习,学生被合唱声音的立体美、和谐美所感染,被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所净化,而最终的教学结果却让人惊喜不已。这不正体现了大道至简至易吗?其实简单也是一种美,扎实也是一种境界。
3.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要扎实,教学态度要踏实。我为了由浅入深地逐步建立学生的和声概念,首先安排了听两种不同音色的合作效果,即老师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同时唱另一声部,并让学生在听时关注老师手上弹的是哪一个声部,唱的又是哪一个声部。当学生两个声部合起来时,老师又同时弹两个声部,帮助学生唱准各自的声部,并且不受另外声部的干扰。看似简单的一个教学环节,却反映出老师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说实在的,手弹一个声部,同时再唱另一个声部,音乐老师不经过刻苦练习很难做到。有的老师为了做课件花了很多的精力,而很少花时间去为了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扎扎实实地练基本功。有的老师弹歌曲伴奏时,只追求多用花样,为了展示自己的功底,不管歌曲的风格特点适不适合,都要加入自认为有水平的花型。但是也正是这种流行的空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却彰显不出老师的扎实的基本功和踏实的教学态度。
4.教学环节过程设计科学、实效。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复习完第一个声部之后,就安排了师生合作环节。老师唱第二个声部,学生轻声唱第一个声部,让学生初步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而把选用的旋律相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合唱听赏资料放在了最后。
师生初次合作的合唱效果与单旋律的区别让学生惊喜,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合唱的距离,原来合唱不是遥不可及,这么容易就能做到,加上老师的“如果这两个声部都由你们来担任就更好听”的激励,学生兴趣大增,那么后面合唱学习的顺利进行就有了保障。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教学资料上的合唱,或者是原版的合唱,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因为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合唱的概念十分淡薄,有的学生甚至把合唱误认为是齐唱,尤其是偶尔听到多声部的歌曲他们认为只有合唱团才能做到,总是觉得合唱离他们很遥远。没有师生合作的亲切感和自信。所以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当学生完成了二部合唱之后,再听赏相同旋律的无伴奏合唱和原版的交响合唱,这样的听赏效果事半功倍。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合唱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作意识,他们会投入地听,对比着听,感受会更加真切、细腻,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也会增强。当学生聆听了贝多芬原版的合唱《欢乐颂》后,深深地被贝多芬庞大的交响合唱所震撼,进一步感受到《欢乐颂》的伟大力量。在教师生动的语言激发下,当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唱起合唱《欢乐颂》主题时,课堂情绪达到了高潮。这样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是科学、实效的。
四、反思之四:雅
音乐课不用太多的渲染,不用过多的雕饰,而是用真挚的情感、自然的态度,不动声色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清新淡雅中绽放活力。
音乐的魅力比绘画、诗歌来的更直接自然,音乐是直接作用于心灵的,无需绘画中的赏心悦目,音乐能从无形的幻想中升起心中最美的形象,通过旋律流淌出一串串美丽的诗行,唤起心底那只是久违了的微风吹拂下的天籁,创造出充满柔情的月夜和绚丽的花园及恢弘的天际和广袤的原野。音乐教师犹如美丽、高雅的化身,应引领学生倾听崇高的音乐,拨动学生心弦的同时,也在改变学生的思想、美感、德行,使学生变得高尚起来。
这节课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从学习状态到学习效果都体现了一种雅。有单纯朴实的优雅;有沉静投入的文雅;有感受美、表现美的高雅。我没有太多的渲染,不用过多的雕饰,而是用真挚的情感、自然的态度,不动声色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清新淡雅中绽放活力。当学生与音乐形成了心灵交响的共鸣时,思想和情感自然得到了升华,体现了音乐课的艺术特色。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人声,人声最美的是歌声,歌声最美的是合唱。贝多芬将庞大的人声与强劲的交响律动结合起来,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开创了将人声溶入交响乐的先河。在这节课中,我欣慰地看到教师让同学们通过参与合唱和聆听不同形式的合唱作品,感受到交响合唱的雄壮、恢弘的气势和磅礴的激情,感受到合唱声音的立体美和和谐美,真是一堂高雅的音乐课。
总之,课堂教学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位上来,毕竟一切由音乐而生,最终落实到音乐上来,这样才能发挥好音乐的价值并以独特的功能育人。音乐老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将优秀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美的音乐融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模式、自己的思路,重新传授给学生,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并积极努力地表现美、创造美。音乐的诠释有时侯远远比语言来得更自然、更美妙、更令人感动,所以音乐老师要立足音乐本位,给学生打造静、净、实、雅的音乐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因音乐而净化,让学生的身心因音乐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斌.音乐教师的使命是以音乐育人.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音乐本位 《欢乐颂》 反思
目前,在课改的浪潮中,创新的理念日益“膨胀”。教学手段多元时尚,教学方法新奇鲜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氛围热闹活泼,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音乐教学过程往往追求学生在老师安排的视听结合的音乐欣赏、分组讨论、故事游戏,以及歌唱律动和以“学科整合”为拓展等环节中快节奏地赶冲。这确实活跃了课堂,或许还激发了兴趣,但却偏离了音乐本位,使学生浮躁的心始终得不到沉静。对此,我不由欣之忧之,思之省之,长久不得释怀。
因此,我探索,我尝试。近日,我执教了一节市级合唱公开课,感慨良多:纯净高雅的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合唱水平,让所有听课老师都喜出望外。这次成功的教学尝试,令我兴奋,催我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在实施建议中还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等[2]。本课要学唱的歌曲《欢乐颂》是七年级上册二部合唱歌曲,也是教材中要求重点背唱的歌曲,因此我大胆地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把重心放在对歌曲的不同声部和声音效果的感受学习上,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则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师教得入情入境,轻松自然,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这节课使我感受颇深,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要说说心里的看法:立足音乐本位,打造静、净、实、雅的音乐课堂。
一、反思之一:静
音乐课不必太喧闹、嘈杂,不必都给动听的音乐配上美丽纷繁的画面,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使视觉冲淡了听觉,听觉审美悄然转化成了视觉审美,音乐审美的价值荡然无存;而应该让学生在体验音乐时,获得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及音乐本身的其它信息。
音乐不仅是声响艺术、听觉艺术,而且是情感艺术。“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学生在体验音乐时,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及音乐本身的其它信息不是通过教师很多语言讲解获得的,而是学生在静静的听赏中感受到的。这个静不是指表面的安静,而是潜心倾听、神情投入的一种沉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诸葛亮曾在他的《诫子训》中说:“静以至远,静能生智。”所以没有安静的外部环境,就听不到“音”,没有内心的沉静,就感受不到“乐”,那就更生不出“美”和“悦”。只有静心倾听才能听到音乐的深处,能感知音乐的魂和韵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发现美,创造美。所以,听是获取音乐信息之本,而合唱的声音效果及情感则是合唱的魂。我就是抓住了这个本和魂,营造了一个沉静的课堂氛围,在静中听,在听中唱,唱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静”界。
反观现在的有些音乐课堂,实在是太喧闹、吵杂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动不动就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得有的学生利用这个机会讲废话,从而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侮辱学生的智商;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就给动听的音乐配上美丽纷繁的画面,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视觉早已冲淡了听觉,听觉审美早已悄然转化成了视觉审美,那么音乐审美的价值将无存;再加上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游离于音乐以外的导入方式,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关注非音乐要素的误区,很可能使音乐教学偏离音乐本位。我并不是反对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只觉得无论什么方法都不能机械地复制,要根据学科特点,用于当用时,止于当止时。音乐学科本身是考查学科,学生在考试学科的压力下,很容易把音乐课当成放松课,那么安静的音乐课堂就难以保证。如果老师教学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利于把音乐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使整个课堂由热闹到喧闹,使得学生本已浮躁的心更加起伏不定,又怎能静心聆听、专注学习,悉心欣赏呢?
这节合唱课完全回归了理性,摒弃了这些形式上的做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步骤都被音乐的韵和神牢牢套住,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而又张驰有度,我深深地感觉到整节课上音乐都已属于每个学生。
二、反思之二:净
音乐课不能为了兴趣而兴趣,过多地引入破坏沉静氛围的动态活动(如:讨论、游戏、律动等)。一切兴趣与活动形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音乐,而不能喧宾夺主。应该遵循合唱的教学规律,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不蔓不枝,清清爽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的纯粹和干净。
音乐教学的根还要把握住音乐的“魂”(即音乐的要素),如果抛却音乐的魂,而单单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那么何谈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呢?可事实上却有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过于注重学生的愉悦性,背离音乐本位,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我想音乐课无论学生以何种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你都必须以音乐为主体,抓住音乐最本位的东西来教学。不能为了兴趣而兴趣。一切兴趣与活动形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把握音乐,而不能喧宾夺主。而这节合唱课上,我把这个本和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精和神,让学生听自己的声音、听单声部的声音效果、听二声部声音效果、听老师和钢琴合作的声音效果、听师生合作的声音效果、听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的声音效果、听混声合唱和交响合唱的声音效果。所有的设问,以至于音乐知识都是在听中完成的,对比着听,由浅入深地听,听了唱,唱了听,在唱中听,在听中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梯度、有深度。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冲击听觉的视觉画面,没有破坏沉静氛围的动态活动(如:讨论、游戏、律动等),学生也没有机会和闲暇的时间关注别的东西,只是全神贯注地听、投入地唱,始终以音乐的思维、音乐的手段、音乐的语言解决音乐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却不知不觉地、轻松愉悦地、高质量地完成合唱学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遵循合唱的教学规律,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不蔓不枝,清清爽爽,让人感受到音乐课堂的纯粹和干净。
三、反思之三:实
音乐课不必一味追求新奇而花梢、时尚而喧闹的形式,只需要老师简简单单地教音乐,学生简简单单地学音乐;老师扎扎实实地教音乐,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音乐。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大而空,而是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出发小而简明,少而集中。如:
(1)学生能唱准二声部的旋律,并能关注两个声部的均衡和统一。
(2)能完整演唱二部合唱《欢乐颂》。
(3)学生在聆听合唱作品时,能说出不同的演唱形式,并能关注合唱声音的表现效果。都是学生能——怎么怎么,可达成、可检测,切实有效。
2.我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传统而朴实,简单而有效。没有多媒体课件,一个洁净的教室,一架钢琴,一台音乐播放器,照样把课上得有声有色。在学二声部旋律时,我采用的是分句模唱,遇到难点时重点练习,遇到错误及时纠正,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为后面的两声部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节省时间。这种传统而朴实,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似乎很少用了,都在追求新奇而花梢、时尚而喧闹的形式。似乎不用多媒体课件,就没有创新;没有小组讨论、没有律动,就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心灵似乎没有得到升华等。把本来简单的课堂复杂化、形式化。教育家曹理老师曾在全国优质课点评时说:“所谓传统,不是陈旧,而是遵循了音乐的规律。”[1]所以说创新是好事,但创新就一定要把传统有效的东西丢掉吗?我不敢苟同。这节合唱课,老师简简单单地教音乐,学生简简单单地学音乐;老师扎扎实实地教音乐,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音乐。通过合唱学习,学生被合唱声音的立体美、和谐美所感染,被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所净化,而最终的教学结果却让人惊喜不已。这不正体现了大道至简至易吗?其实简单也是一种美,扎实也是一种境界。
3.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要扎实,教学态度要踏实。我为了由浅入深地逐步建立学生的和声概念,首先安排了听两种不同音色的合作效果,即老师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同时唱另一声部,并让学生在听时关注老师手上弹的是哪一个声部,唱的又是哪一个声部。当学生两个声部合起来时,老师又同时弹两个声部,帮助学生唱准各自的声部,并且不受另外声部的干扰。看似简单的一个教学环节,却反映出老师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说实在的,手弹一个声部,同时再唱另一个声部,音乐老师不经过刻苦练习很难做到。有的老师为了做课件花了很多的精力,而很少花时间去为了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扎扎实实地练基本功。有的老师弹歌曲伴奏时,只追求多用花样,为了展示自己的功底,不管歌曲的风格特点适不适合,都要加入自认为有水平的花型。但是也正是这种流行的空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却彰显不出老师的扎实的基本功和踏实的教学态度。
4.教学环节过程设计科学、实效。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复习完第一个声部之后,就安排了师生合作环节。老师唱第二个声部,学生轻声唱第一个声部,让学生初步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而把选用的旋律相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合唱听赏资料放在了最后。
师生初次合作的合唱效果与单旋律的区别让学生惊喜,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合唱的距离,原来合唱不是遥不可及,这么容易就能做到,加上老师的“如果这两个声部都由你们来担任就更好听”的激励,学生兴趣大增,那么后面合唱学习的顺利进行就有了保障。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教学资料上的合唱,或者是原版的合唱,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因为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合唱的概念十分淡薄,有的学生甚至把合唱误认为是齐唱,尤其是偶尔听到多声部的歌曲他们认为只有合唱团才能做到,总是觉得合唱离他们很遥远。没有师生合作的亲切感和自信。所以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当学生完成了二部合唱之后,再听赏相同旋律的无伴奏合唱和原版的交响合唱,这样的听赏效果事半功倍。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合唱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作意识,他们会投入地听,对比着听,感受会更加真切、细腻,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也会增强。当学生聆听了贝多芬原版的合唱《欢乐颂》后,深深地被贝多芬庞大的交响合唱所震撼,进一步感受到《欢乐颂》的伟大力量。在教师生动的语言激发下,当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唱起合唱《欢乐颂》主题时,课堂情绪达到了高潮。这样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是科学、实效的。
四、反思之四:雅
音乐课不用太多的渲染,不用过多的雕饰,而是用真挚的情感、自然的态度,不动声色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清新淡雅中绽放活力。
音乐的魅力比绘画、诗歌来的更直接自然,音乐是直接作用于心灵的,无需绘画中的赏心悦目,音乐能从无形的幻想中升起心中最美的形象,通过旋律流淌出一串串美丽的诗行,唤起心底那只是久违了的微风吹拂下的天籁,创造出充满柔情的月夜和绚丽的花园及恢弘的天际和广袤的原野。音乐教师犹如美丽、高雅的化身,应引领学生倾听崇高的音乐,拨动学生心弦的同时,也在改变学生的思想、美感、德行,使学生变得高尚起来。
这节课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从学习状态到学习效果都体现了一种雅。有单纯朴实的优雅;有沉静投入的文雅;有感受美、表现美的高雅。我没有太多的渲染,不用过多的雕饰,而是用真挚的情感、自然的态度,不动声色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清新淡雅中绽放活力。当学生与音乐形成了心灵交响的共鸣时,思想和情感自然得到了升华,体现了音乐课的艺术特色。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人声,人声最美的是歌声,歌声最美的是合唱。贝多芬将庞大的人声与强劲的交响律动结合起来,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开创了将人声溶入交响乐的先河。在这节课中,我欣慰地看到教师让同学们通过参与合唱和聆听不同形式的合唱作品,感受到交响合唱的雄壮、恢弘的气势和磅礴的激情,感受到合唱声音的立体美和和谐美,真是一堂高雅的音乐课。
总之,课堂教学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位上来,毕竟一切由音乐而生,最终落实到音乐上来,这样才能发挥好音乐的价值并以独特的功能育人。音乐老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将优秀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美的音乐融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模式、自己的思路,重新传授给学生,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并积极努力地表现美、创造美。音乐的诠释有时侯远远比语言来得更自然、更美妙、更令人感动,所以音乐老师要立足音乐本位,给学生打造静、净、实、雅的音乐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因音乐而净化,让学生的身心因音乐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斌.音乐教师的使命是以音乐育人.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