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实施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是提高服务品质,实现文献资料高度共享的最佳模式。文章探讨了数字校园环境下,实施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的几项主要工作。
数字校园 图书资料 网络化服务
数字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数字校园管理平台,为高校图书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化、集约化、自动化的操作空间,图书、报刊等图书资料的多样化,为图书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服务奠定了基础。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建立一个集图书、报刊等图书资料综合开发、利用、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不仅是当前图书管理工作创效益求生存的现实需要,更是服务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实施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制定图书资料业务工作标准
图书资料的标准化工作是实施一体化服务的基础,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的加工处理、检索,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网络化的信息服务体系更无法实现。因此,要组织编制和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分类、著录、标引和检索的分类法、著录法、主题法及文献标引法,以利于资源共享和现代化手段的管理。图书按照索书号进行排架,只是不再区分中文、外文、样本、工具书等多种类型,期刊实行现刊、过刊的合并管理,可设置一种现刊盒与过刊合订本一起排架,档案实行按大类别粗放型分类。现刊的分类已不成问题,现刊流通管理软件的出现为现刊的外借提供了可能。报纸由于体积较大,仍需设置报架管理,只是需要按分类号排列。对电子档案文献应设置专用的橱架按类进行排列,对于磁带文献可压缩进硬盘存放到服务器上,通过计算机进行分类组织,连接到图书馆主页下供用户使用,同时还应做到不断更新数据,使读者获得最新知识。
二、构建图书资料网络化体系
网络化服务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数字化图书、报刊等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连接,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是文献资料共享的最理想模式。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需要在现有图书馆主页上,设立图书资料服务系统,将收集、组织、分类好的文献资料与数字校园电子办公系统(OA)实现无缝整合,实现有效的动态链接,供读者检索与利用。图书服务人员可按学科进行分工,某人负责某类文献的咨询、导读及用户辅导等,具体工作包括编制书目档案类别索引、咨询服务、定题服务、书目服务、专题服务、查新服务、调研服务、宣传服务、培训服务等服务,还包括了解读者的现状与需求,征询查阅者意见以改进自己的服务。借助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在服务区内完成本区图书文献的借还、上架等工作。
三、建立一体化综合服务机构
在数字校园环境下,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模式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体化综合服务机构,综合服务机构下设文献整理部门和文献服务部门。文献整理部门承担文献的采集、组织、分编和网页制作等工作,从而达到文献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要求。文献服务管理部门实现某一类文献的流通、阅览、咨询、导读和向文献整理部门提供读者的信息需求。文献整理部门和文献服务管理部门在综合服务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开展图书资料的一体化、网络化综合服务。
四、培养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专业人才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模式,建立在新的服务思想、服务框架和服务模式为基础之上,需要一批在观念上、能力上、知识结构上和技术水平上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图书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图书管理人员培训,使他们在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上,熟练掌握更广博的图书档案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英语、计算机操作、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情报学、心理学、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满足网络化管理的需要,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当代社会是信息带动政治、经济、科研发展的时代,信息量的增加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作为以传播知识为主要途径的高校图书馆,用传统的以借阅图书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方式,已显得非常被动和低效,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广大师生对知识的急切需求。图书馆要想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充分并快速地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必由之路是实现网络化服务。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以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主要服务对象,借助数字校园平台,完善了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水平,实现了图书资料的高度共享和有效配置,将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益民.图书情报档案事业一体化整合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研究,2010,(1).
[2]路玲.信息科技时代高校图书情报资料与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探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8).
[3]秦元元.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创新机制构建[J].兰台内外,2009,(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JA630100)。
数字校园 图书资料 网络化服务
数字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数字校园管理平台,为高校图书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化、集约化、自动化的操作空间,图书、报刊等图书资料的多样化,为图书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服务奠定了基础。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建立一个集图书、报刊等图书资料综合开发、利用、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不仅是当前图书管理工作创效益求生存的现实需要,更是服务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实施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制定图书资料业务工作标准
图书资料的标准化工作是实施一体化服务的基础,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的加工处理、检索,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网络化的信息服务体系更无法实现。因此,要组织编制和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分类、著录、标引和检索的分类法、著录法、主题法及文献标引法,以利于资源共享和现代化手段的管理。图书按照索书号进行排架,只是不再区分中文、外文、样本、工具书等多种类型,期刊实行现刊、过刊的合并管理,可设置一种现刊盒与过刊合订本一起排架,档案实行按大类别粗放型分类。现刊的分类已不成问题,现刊流通管理软件的出现为现刊的外借提供了可能。报纸由于体积较大,仍需设置报架管理,只是需要按分类号排列。对电子档案文献应设置专用的橱架按类进行排列,对于磁带文献可压缩进硬盘存放到服务器上,通过计算机进行分类组织,连接到图书馆主页下供用户使用,同时还应做到不断更新数据,使读者获得最新知识。
二、构建图书资料网络化体系
网络化服务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数字化图书、报刊等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连接,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是文献资料共享的最理想模式。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需要在现有图书馆主页上,设立图书资料服务系统,将收集、组织、分类好的文献资料与数字校园电子办公系统(OA)实现无缝整合,实现有效的动态链接,供读者检索与利用。图书服务人员可按学科进行分工,某人负责某类文献的咨询、导读及用户辅导等,具体工作包括编制书目档案类别索引、咨询服务、定题服务、书目服务、专题服务、查新服务、调研服务、宣传服务、培训服务等服务,还包括了解读者的现状与需求,征询查阅者意见以改进自己的服务。借助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在服务区内完成本区图书文献的借还、上架等工作。
三、建立一体化综合服务机构
在数字校园环境下,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模式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体化综合服务机构,综合服务机构下设文献整理部门和文献服务部门。文献整理部门承担文献的采集、组织、分编和网页制作等工作,从而达到文献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要求。文献服务管理部门实现某一类文献的流通、阅览、咨询、导读和向文献整理部门提供读者的信息需求。文献整理部门和文献服务管理部门在综合服务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开展图书资料的一体化、网络化综合服务。
四、培养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专业人才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模式,建立在新的服务思想、服务框架和服务模式为基础之上,需要一批在观念上、能力上、知识结构上和技术水平上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图书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图书管理人员培训,使他们在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上,熟练掌握更广博的图书档案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英语、计算机操作、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情报学、心理学、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满足网络化管理的需要,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当代社会是信息带动政治、经济、科研发展的时代,信息量的增加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作为以传播知识为主要途径的高校图书馆,用传统的以借阅图书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方式,已显得非常被动和低效,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广大师生对知识的急切需求。图书馆要想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充分并快速地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必由之路是实现网络化服务。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以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主要服务对象,借助数字校园平台,完善了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水平,实现了图书资料的高度共享和有效配置,将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益民.图书情报档案事业一体化整合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研究,2010,(1).
[2]路玲.信息科技时代高校图书情报资料与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探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8).
[3]秦元元.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创新机制构建[J].兰台内外,2009,(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JA63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