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图木舒克工程建设集团 新疆 843811)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内容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完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的措施。
  关键词: 施工企业 ;现场管理; 措施
  施工现场是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即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要求施工企业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多工种联合作业,人员流动大,是事故隐患多发地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加强工程操作的系统性推行。另外,在施工现场的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能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为施工企业节支增收。工期的拖延或赶工都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安全和成本因素。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合同履行率,能确立企业信誉,保证企业的效益。
  一、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施工现场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现场的各项施工生产活动能高效地、有秩序地进行,实现预定的任务目标,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全面完成施工生产计划规定的任务,如期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产值、资金、成本、利润、安全等技术指标。消除施工现场的浪费现象,科学地组织施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实现施工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优化劳动组织,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不断提高现场人员的思想与技术业务素质。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料和能源消耗,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专业管理,完善工艺、质量、设备、计划调度、财务、安全等专业管理保证体系,并使其在施工现场协调配合,发挥综合管理效应,有效地控制施工现场的投入与产出。组织均衡生产,进行流水施工。7.加强管理基础工作,落实责任、严格制度、消灭违章,制定施工、管理、操作检查考核标准,促进现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施工现场管理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点推行的工程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管理就是组织好施工生产,是在一定时间空间等约束条件下对劳动、设备机具、建筑材料等有限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和优化组合。长期以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把推行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作为发展壮大建筑业、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加快产业结构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施工现场管理上升到法规的高度。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施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建筑施工,其工作主要体现在施工现场管理上。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经营状况。施工现场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可靠保证。任何一项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牢牢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紧紧依靠抓好施工现场管理,采取先进科学、文明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法,确保建设工程有一个好的工程质量。只有一流的施工管理,才能塑造一流的工程质量,也才能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施工现场管理是安全施工的有效保证。只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搞好了,才能保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的关键目标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施工现场管理是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环境,只有不断加强施工现场各种材料、物资和设备的管理和合理利用,通过各个方面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才能保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施工现场管理是树立施工企业外部形象的重要标志。施工企业的外部形象是决定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前提,施工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生产管理秩序,全面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机械设备和安全生产设施的到位,文明整洁的施工现场环境,紧张有序的施工生产安排,都是施工企业外部形象的重要体现。 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施工现场管理要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以便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能够高起点、严要求和高效率的工作,逐步地由现阶段的管理向更高阶段迈进,使劳动生产率有一个质的飞跃。 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考核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的落脚点也都是在施工现场。建筑施工企业1509000 系列标准的贯彻控制,要求施工企业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
  1、 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的认识。要想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现场管理之于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重要性。建筑企业领导人、建筑性出发,立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定合理的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将现场管理目标量化、细化,分配落实到每个部门和班组。要转变工程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其充分认识严格管理、规范施工、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和配合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从而提升现场管理效率和成效。
  2、强化人员管理。要提升工程项目人员素质,强化人员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强化对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认识现场管理作用和意义,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并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管理工作;(2)优化人员配置。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多种技能,需要各种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要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就要培养技术骨干,采用高素质人才,尤其要配备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兼具的优秀管理人员。
  3、强化技术监督和指导。要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施工方案,以及进行合理的施工现场管理,就要充分了解工程设计要求、技术规范等相关信息。首先,开工前应组织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全面熟悉图纸、学习相关技术规范、充分了解图纸设计要求和设计意图,对不合理之处进行完善和优化;其次,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施工条件等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做好技术交底,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详细地指导,尤其是做好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讲解;再次,要根据施工合同、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制定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规定检验指标,施工过程中,要强化对施工现场的技术监督,对每一道工序、工艺进行质量检验,另外还要积极配合监理和质检部门的检查。
  4、完善物料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因素,建筑材料价格影响着工程经济性,建筑材料的性能、质量、使用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因而施工现场管理中既要做好物料采购又要完善现场物料管理。首先,采购前要对建筑材料市场进行调查和了解,充分了解每类材料的价格、质量情况,要选择价格合理、质量上乘且能保证及时供货的材料厂商;其次,应对候选材料进行质量检验,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材料才可进场投入施工;再次,要完善现场物料管理,制定严格而明确的物料取用、存放规定,要对各种材料的库存、取用情况作详细的记录。
  5、强化安全管理。安全是效益之本,只有保证施工安全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施工现场管理中,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规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必要时要采取奖惩措施,激励全体工作人员重视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其次,要强化安全施工监督,除了要进行每月、每个季度和每年的安全监察外,还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再次,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认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在进行技术交底的同时要使其了解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杜绝违章操作。
  [1] 何勇. 建筑施工现场的5S管理[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0(01)
  [2] 罗利群. 浅析我国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J]. 企业导报. 2010(09)
  [3] 王志武. 简析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J]. 建材技术与应用.
其他文献
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民族,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也很难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优秀的企业文
对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多,加油站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泄漏和挥发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易引发爆炸,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阻隔防爆技术在加油气站的应用不但可以使加油
(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 陕西 710065)  摘要:水泥搅拌桩工程常用于公路、机场、高层建筑基础的处理加固工程中。本文介绍了水泥搅拌桩工程中的施工场地和其他准备工作,分析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探讨了施工后的质量检测控制要点。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  随着国内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公路工程管理的持续改进,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水泥搅拌桩工程常见的用于公路,机场,高
林松懒洋洋地斜倚在大屏幕前的沙发上,手里握着遥控器,随意搜索着大屏幕上的画面.大屏幕上,一位叫孔丘的人刚从齐景公王宫里走出来,神情沮丧、脸色铁青,门外的弟子们对这种场
创作楹联究竟要遵守哪些规则?有的提两个要素,有的提四个要素,有的提六个要素。基于此,中国楹联学会制订了《楹联通则》,自2007年6月1日起试行。在第二章总则中提了六条,也可
音乐剧从其产生至发展的百年经历,是欧美国家在20世纪形成的一种特殊符号的文化.音乐剧是西方人文思想文化同其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产物,那些流行的、受欢迎的音乐剧对任务、
期刊
企业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中所有员工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
苏轼,号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苏东坡给后人留下了诸多与“绝对”有关的轶事,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命题.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如何进一步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已突出地摆在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建理论工作者面前。这些问题讲清了,广大党员、干部对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