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传播论(1):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

来源 :当代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huwoshi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字时代传播观念变迁的讨论中,重思政治哲学的“公正”问题是有意义的.就公正的立场而言,(1)新闻并无先验性的神圣,新闻理应为了人、属于人、回到人;新闻处于社会传播之中,新闻正义在本质上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2)新闻应超越专业主义的局限,将本体性从公共领域转向“国家、社会与公共领域的总体”——只有在这一总体性叙事之中,新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持有完整的公正;(3)新闻人本主义的观念,将不满足于专业性、中介性和过程性,并使新闻业回归高度理性、高度责任感、高度职业能力的知识分子行业.
其他文献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不断改变信息传播方式、加速社会进程,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区块链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新型的学习交往模式,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影响和新思路.发挥新媒体优势,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网络管理机制是新媒体环境下顺利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应对策略.
本文用控制论详细分析了算法黑箱的产生机理,剖析智能新闻生产、分发、接收过程中技术黑箱的运作逻辑及其带来的伦理风险,用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讨论技术道德化的可能性与路径,主张将价值理性嵌入人工智能打造新闻道德智能体,在不同阶段对算法主体实施“监控、预警与奖惩”的伦理干预,构建“人-机协同”算法新闻伦理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借助学习通平台,构建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新参考.
文字是语言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汉字本身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慕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传统的文字学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合,推动中文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文字学课程教学适应当下“双创”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呈现出了众多的新特征,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语言已经走向了世界各国,在世界各地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优化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这一方面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社区图书馆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知识技能共享的重要平台,如何突出主题特色并形成网络群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根据社区人群分布特点,建议在内容资源、硬件环境、个性化服务方面进行特色化配置,构建不同主题特色的社区图书馆网络群,有效整合本地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创立起具有浓郁的本地居民生活特色的主题社区图书馆,使其成为促进全民阅读的主力阵地.
媒介话语建构的核心在于作为议程设置的媒体,在对客观现实进行信息符码编码过程中的信息选择趋向,及其确定如何与受众信息解码的反映形成有机互动.媒体深度融合而形成的融媒体生态从本质上促使社会治理,由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单向的强制性“管理”行为,逐渐向以合作协商和透明公正为核心的现代化模式转型.融媒体话语建构伴随这种转型凸显作为信息编码和传输机构的媒体如何反映国家、社会、公众三者之间,在现代化目标驱使下的社会治理中,行政成本与效能收益之间最优化良性互动机制的建构过程.
通过访谈,本文客观描述了四名初级阶段学习者的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将汉字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比较后发现,善学者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重视方法的选择,也有更为明确的学习计划;善学者更常使用笔画、音义和归纳策略,较少依赖母语和整体字形,在记忆汉字时常使用“回忆默写法”,而非“重复抄写法”,并且应用和社交策略也更具针对性.因此,笔画、音义、归纳、回避母语策略和“回忆默写法”可视为初级阶段汉字学习的有效策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为该课程的展开提供了纲领性的教学材料,重要性可见一斑.若达到教材设定的基本要求,并实现高等院校为大学生开设该门课程的育人目标,则必须依靠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好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最为关键.转化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梳理与重塑教学内容;第二,变革教学方式;第三,开拓课外教学活动.
新传播技术对身体形态的再现使其成为一种与技术互构的产物,也使技术化身体与主体的关系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点.作为一项专门用于美化图片身体的媒介技术,数字美颜在网络社区深受女性喜爱,形成了浓厚的“滤镜美颜”文化,女性身体所承载的意涵也面临新的延展.基于此,本文从身体理论中真身、具身和化身的理论框架出发,剖析16位女性数字美颜使用者的媒介实践过程,发现数字美颜时代女性的技术化身体具有主体间的社交共享属性,并由此衍伸出契合大众网络社交期待的身体“神话”;女性在对化身的修补和美化中注入了主体及主体性的文化延伸,凝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