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书店出售的各种教育学著作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对于某些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这些著作或者是构建了一个理论,或者是对某些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批判分析;另一类是对于当前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教育研究著作的翻译。与其它学科的出版物相比,比较少的是一种专门对于国际上重要的教育著作的系统和专门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这些著作的部分中译本,但是对它们的系统研究却很少。阅读世界著名教育学著作的原著本身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但是这种阅读往往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且不说原文的语言隔阂,对内容的“理解”与“领会”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慧敏博士就做了这样一件“痛并快乐”的事。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自我认同与教育——以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为视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一书中,李博士就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特别是结合他的各种社会学著作的阅读与分析,从那些晦涩和抽象的语言和叙述中,完成了对吉登斯的《现代性和自我认同》一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本书在深入阐述和挖掘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对自我认同理论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是在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自恋机制的作用下,包含自我认同的生长点、核心、过程和结果的动态过程;在传统社会中,自我认同的方向是由外到内的,而在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方向是由内向外的,还运用自我认同理论,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了“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教育要实现从‘教化’本位向‘内生’本位的根本性转变,成为促进自我解放的重要资源”的观点。
在这本书中李博士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问题学生,或者说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生,去叩问自我认同的边界,进而从一个普遍性的意义上去解读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去反思教育的意义,将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阐释成一个在自我认同机制的作用下,包含作为结果存在的自我认同的动态过程:本体安全和存在性焦虑是自我认同的生长点,理想自我以及对生活的规划是自我认同的核心,四个自我的两难困境是自我成长过程中所集中而且必然要穿越的磨难,穿越磨难之后要达到自我解放,转型时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在体验日增的过程,教育因而成为一种体验,教育的理想是促成自我的解放。
教育在帮助个体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从以“教化”为本位向“内生”为本位的转变,从而作为一种资源为个体的自我成长而努力,而这也正是这本书探讨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所得到的教育上的最根本意义。
《社会转型时期的自我认同与教育——以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为视角》,李慧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28.00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慧敏博士就做了这样一件“痛并快乐”的事。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自我认同与教育——以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为视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一书中,李博士就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特别是结合他的各种社会学著作的阅读与分析,从那些晦涩和抽象的语言和叙述中,完成了对吉登斯的《现代性和自我认同》一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本书在深入阐述和挖掘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对自我认同理论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是在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自恋机制的作用下,包含自我认同的生长点、核心、过程和结果的动态过程;在传统社会中,自我认同的方向是由外到内的,而在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方向是由内向外的,还运用自我认同理论,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了“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教育要实现从‘教化’本位向‘内生’本位的根本性转变,成为促进自我解放的重要资源”的观点。
在这本书中李博士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问题学生,或者说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生,去叩问自我认同的边界,进而从一个普遍性的意义上去解读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去反思教育的意义,将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阐释成一个在自我认同机制的作用下,包含作为结果存在的自我认同的动态过程:本体安全和存在性焦虑是自我认同的生长点,理想自我以及对生活的规划是自我认同的核心,四个自我的两难困境是自我成长过程中所集中而且必然要穿越的磨难,穿越磨难之后要达到自我解放,转型时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在体验日增的过程,教育因而成为一种体验,教育的理想是促成自我的解放。
教育在帮助个体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从以“教化”为本位向“内生”为本位的转变,从而作为一种资源为个体的自我成长而努力,而这也正是这本书探讨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所得到的教育上的最根本意义。
《社会转型时期的自我认同与教育——以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为视角》,李慧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