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该准则的出台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突破,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并最终构建起一套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体系。但是企业适应新会计准则有一个过程,准则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论述了新会计准则出台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其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趋同;公允价值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22项具体会计准则是新增加的,另16项是对原有具体会计准则进行的调整和修订,最终构建起一套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体系。
一、 新会计准则出台的意义
1、新会计准则体现了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当今,全球经济正在逐渐步入一个“无国界”的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其国际化进程发展迅猛。从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1998年《会计法》的颁布,2001年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到今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无不体现了这一点。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有助于大幅提升中国会计信息质量。这对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同,都将大有裨益。
2、新准则构建了一套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初会计变革以来,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往往是“救火式”的,哪里出现问题就规范哪里,如“关联方交易”、“债务重组”等准则的出台。随着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与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目前会计标准的制定正由“救火式”向“混合式”过渡,就是既要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出台相关会计标准,也要从整体上逐步完善会计标准体系。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原有的16项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22项新的具体准则,建成了一个在数量以及质量上均与国际会计准则看齐的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明晰了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就是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业务准则为主线,兼顾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中的特殊业务准则,按照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等报告准则进行列报,涵盖了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
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对利润的操控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其中重要的内容是: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制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夯实经营业绩,提高盈利质量。如:考虑到减值准备的转回在实务中往往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新准则规定计提的4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4、提高上市公司业绩
由于新准则对多项会计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很可能极大地改变财务报表数据,将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情况带来较大的影响,而总体来看应是正面为主,A股价值面临重估,具有关部门初步估算,上市公司2006年业绩可能增加约200亿元。所以会计准则的变更可能会影响到上市公司二级市场的股价走势。在目前股市较低迷的情况下有利于激起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正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泰迪亦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赶集式”盈余管理
从新准则出台到2007年1月1日实施还有一段时间,不排除一些公司会利用最后的机会,赶在新准则正式实施之前,在2006年甚至尚未发布的2005年报中“搭”老准则末班车,进行集中性的盈余管理。
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则规定使上市公司今后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越来越难。一些已经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突击冲回,2006年利润将大幅提升。由于2007年以后的存货发出计价将不再采用“后进先出法”,今年便成为执行“后进先出法”的最后期限。一些上市公司的存货价格处于下降周期,仍会执行“后进先出法”使当期成本费用减少、当期利润增加。如果公司目的在于隐瞒利润而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也会抓住执行“后进先出法”的最后时机。
为防止在上述新老准则交替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上市公司利润大起大落,监管部门必须制定并出台一些紧急性的临时应对措施,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
2、“公允价值”难以公允
对于公允价值的争论由来以久。1999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2000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都采用了公允价值,但于2001年作了修订,修订的最大特点就是取消了公允价值。原因主要有:一是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主观和估计的成分过高;二是公允价值很容易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在新会计准则中,在租赁、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相同的问题仍然存在。就拿非货币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该规定容易造成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控利润。例如,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会出现虚假利润。
3、利润操控未能杜绝
新会计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这则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但是中国上市公司有“八项计提”,除了上面提到的四项外,还有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这四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能否转回尚未涉及。利用这几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同样可以进行利润操控。
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即作为利润进入利润表。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会想方设法进行债务重组,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公司利润。岂非越是债台高筑,越是利润丰厚?总之,新会计准则并没能杜绝企业对利润的操控,企业调节利润的空间还大得很呢!
4、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协调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奉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模式。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仅部分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而且体系混乱,逻辑冲突,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关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及协调问题也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的认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是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会计准则是原则导向,会计制度是具体指导;有的认为是互补关系,会计准则侧重于确认和计量,会计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两者长期并存,缺一不可;有的认为等到会计准则制订完备时应取代会计制度。而在实务中,由于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我们更多依赖会计制度,摒弃会计准则。如今一套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构建起来,如何重新认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是否由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还是在新准则的基础上再对会计制度进行修改?这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5、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新准则数量倍增,所要求的会计处理方法越来越复杂,而且会计准则侧重于原则导向,对会计师职业判断的要求很高。例如公允价值的应用就在很多处理上需要人为的判断,如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贴现率的选择等,所以会计人员的素质会影响到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不少会计人员仅通过短期培训就上岗执业,而且长期以来习惯依赖于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缺乏独立的职业判断能力。
面对会计准则的高要求,我们要以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为目标,培养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相应能力水平的现代会计人才;要培养会计人员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搞好继续职业教育,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总之,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突破,其影响将是深远的。在短期内出现一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各方及时采取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保证新准则的顺利实施,我们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趋同;公允价值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22项具体会计准则是新增加的,另16项是对原有具体会计准则进行的调整和修订,最终构建起一套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体系。
一、 新会计准则出台的意义
1、新会计准则体现了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当今,全球经济正在逐渐步入一个“无国界”的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其国际化进程发展迅猛。从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1998年《会计法》的颁布,2001年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到今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无不体现了这一点。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有助于大幅提升中国会计信息质量。这对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同,都将大有裨益。
2、新准则构建了一套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初会计变革以来,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往往是“救火式”的,哪里出现问题就规范哪里,如“关联方交易”、“债务重组”等准则的出台。随着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与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目前会计标准的制定正由“救火式”向“混合式”过渡,就是既要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出台相关会计标准,也要从整体上逐步完善会计标准体系。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原有的16项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22项新的具体准则,建成了一个在数量以及质量上均与国际会计准则看齐的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明晰了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就是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业务准则为主线,兼顾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中的特殊业务准则,按照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等报告准则进行列报,涵盖了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
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对利润的操控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其中重要的内容是: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制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夯实经营业绩,提高盈利质量。如:考虑到减值准备的转回在实务中往往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新准则规定计提的4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4、提高上市公司业绩
由于新准则对多项会计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很可能极大地改变财务报表数据,将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情况带来较大的影响,而总体来看应是正面为主,A股价值面临重估,具有关部门初步估算,上市公司2006年业绩可能增加约200亿元。所以会计准则的变更可能会影响到上市公司二级市场的股价走势。在目前股市较低迷的情况下有利于激起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正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泰迪亦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赶集式”盈余管理
从新准则出台到2007年1月1日实施还有一段时间,不排除一些公司会利用最后的机会,赶在新准则正式实施之前,在2006年甚至尚未发布的2005年报中“搭”老准则末班车,进行集中性的盈余管理。
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则规定使上市公司今后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越来越难。一些已经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突击冲回,2006年利润将大幅提升。由于2007年以后的存货发出计价将不再采用“后进先出法”,今年便成为执行“后进先出法”的最后期限。一些上市公司的存货价格处于下降周期,仍会执行“后进先出法”使当期成本费用减少、当期利润增加。如果公司目的在于隐瞒利润而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也会抓住执行“后进先出法”的最后时机。
为防止在上述新老准则交替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上市公司利润大起大落,监管部门必须制定并出台一些紧急性的临时应对措施,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
2、“公允价值”难以公允
对于公允价值的争论由来以久。1999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2000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都采用了公允价值,但于2001年作了修订,修订的最大特点就是取消了公允价值。原因主要有:一是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主观和估计的成分过高;二是公允价值很容易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在新会计准则中,在租赁、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相同的问题仍然存在。就拿非货币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该规定容易造成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控利润。例如,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会出现虚假利润。
3、利润操控未能杜绝
新会计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这则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但是中国上市公司有“八项计提”,除了上面提到的四项外,还有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这四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能否转回尚未涉及。利用这几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同样可以进行利润操控。
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即作为利润进入利润表。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会想方设法进行债务重组,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公司利润。岂非越是债台高筑,越是利润丰厚?总之,新会计准则并没能杜绝企业对利润的操控,企业调节利润的空间还大得很呢!
4、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协调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奉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模式。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仅部分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而且体系混乱,逻辑冲突,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关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及协调问题也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的认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是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会计准则是原则导向,会计制度是具体指导;有的认为是互补关系,会计准则侧重于确认和计量,会计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两者长期并存,缺一不可;有的认为等到会计准则制订完备时应取代会计制度。而在实务中,由于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我们更多依赖会计制度,摒弃会计准则。如今一套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构建起来,如何重新认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是否由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还是在新准则的基础上再对会计制度进行修改?这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5、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新准则数量倍增,所要求的会计处理方法越来越复杂,而且会计准则侧重于原则导向,对会计师职业判断的要求很高。例如公允价值的应用就在很多处理上需要人为的判断,如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贴现率的选择等,所以会计人员的素质会影响到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不少会计人员仅通过短期培训就上岗执业,而且长期以来习惯依赖于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缺乏独立的职业判断能力。
面对会计准则的高要求,我们要以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为目标,培养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相应能力水平的现代会计人才;要培养会计人员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搞好继续职业教育,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总之,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突破,其影响将是深远的。在短期内出现一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各方及时采取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保证新准则的顺利实施,我们大可不必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