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行以来,传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需要了,很多一线初中教学教师纷纷提倡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倡导以生为本,让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究,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将专就生本教育理念下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进行深入探究。
1 问题提出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地态度投入到问题探究中去。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愤悱点”,并通过设疑、探疑以及释疑等方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归纳演绎以及验证判断,从而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问题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往往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有了先前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否在此基础上觉察到所存在的问题;其二,对学生而言,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新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其三,问题的提出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及期望等。在这三个條件中,学生能否觉察到所存在的问题是最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说过,问题的提出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问题的解决可能只是数学上的一个技能,而提出问题,并且能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则需要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具备一定难度,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主动进行探究,但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让学生能够接受,换言之提出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必须确保学生努力思考后能够顺利解决问题。通常,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教材中的案例或背景资料;第二是教师所提供的案例或背景材料;第三则是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2 建立猜想,形成命题
问题提出后,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收集与所提问题相关的事实和资料,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衔接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资料的查询、信息的收集、文献阅读,当然这里的资料和信息载体不仅可以是文献资料或者实验研究所得资料,还可以是网络寻找的资源或者师生交流的产物。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敢于提出假设,并大胆进行探索,在条件和问题结果之间建构设想,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在这个环节,教师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让其提出假设,或者根据教师的点拨提出相应的假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协作学习,并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支持,让学生主动探讨假设的合理性,一旦探索成功,势必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成就感。
3 科学解释与证明
假设一旦提出,就要设法去检验,往往用一些生活实例去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这是学生在自主探究阶段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关键。
要对学生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加以重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通过科学抽象从而做出科学解释。在对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数学实验、逻辑推理等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加以准确应用。通过运用数学术语或图表使假设更加简明系统化,这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维水平。找出规律,并得到结论这个过程对学生科学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在科学抽象过程中,往往要用到分析、归纳、概况以及比较等多种逻辑方法,还有可能用到模型化方法,并通过宏微观的学习和思考,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4 评价与交流应用
学生在进行知识意义建构时,不能完全依靠教师来完成,而应当是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下,根据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或者通过人际协作等活动进行建构。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对知识进行整合,同时,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要勤于反思从不同角度或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还要能够将结论进行合理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完成知识完全意义的建构。另外,还要对学生加以鼓励,让其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进行自我修正,从而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形成多向知识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有利格局。
综上,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基本过程,是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建立猜想,形成命题,并对自己所提猜想或假设进行科学解释与证明,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应用。整个数学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有效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地成绩。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金中学实验学校)
1 问题提出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地态度投入到问题探究中去。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愤悱点”,并通过设疑、探疑以及释疑等方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归纳演绎以及验证判断,从而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问题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往往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有了先前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否在此基础上觉察到所存在的问题;其二,对学生而言,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新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其三,问题的提出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及期望等。在这三个條件中,学生能否觉察到所存在的问题是最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说过,问题的提出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问题的解决可能只是数学上的一个技能,而提出问题,并且能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则需要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具备一定难度,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主动进行探究,但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让学生能够接受,换言之提出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必须确保学生努力思考后能够顺利解决问题。通常,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教材中的案例或背景资料;第二是教师所提供的案例或背景材料;第三则是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2 建立猜想,形成命题
问题提出后,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收集与所提问题相关的事实和资料,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衔接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资料的查询、信息的收集、文献阅读,当然这里的资料和信息载体不仅可以是文献资料或者实验研究所得资料,还可以是网络寻找的资源或者师生交流的产物。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敢于提出假设,并大胆进行探索,在条件和问题结果之间建构设想,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在这个环节,教师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让其提出假设,或者根据教师的点拨提出相应的假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协作学习,并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支持,让学生主动探讨假设的合理性,一旦探索成功,势必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成就感。
3 科学解释与证明
假设一旦提出,就要设法去检验,往往用一些生活实例去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这是学生在自主探究阶段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关键。
要对学生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加以重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通过科学抽象从而做出科学解释。在对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数学实验、逻辑推理等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加以准确应用。通过运用数学术语或图表使假设更加简明系统化,这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维水平。找出规律,并得到结论这个过程对学生科学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在科学抽象过程中,往往要用到分析、归纳、概况以及比较等多种逻辑方法,还有可能用到模型化方法,并通过宏微观的学习和思考,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4 评价与交流应用
学生在进行知识意义建构时,不能完全依靠教师来完成,而应当是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下,根据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或者通过人际协作等活动进行建构。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对知识进行整合,同时,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要勤于反思从不同角度或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还要能够将结论进行合理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完成知识完全意义的建构。另外,还要对学生加以鼓励,让其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进行自我修正,从而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形成多向知识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有利格局。
综上,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基本过程,是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建立猜想,形成命题,并对自己所提猜想或假设进行科学解释与证明,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应用。整个数学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有效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地成绩。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金中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