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新世纪永恒的主题。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灵魂和不竭动力。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重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的高素质、高技术的应用型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一、现代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与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认真实践这一时代课题。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创新有了更高的认识,并赋予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高校知识创新功能表现出极强的生产力,高等教育的经济职能由后台走向前台。知识创新首先必须是教育的创新。有什么样的经济,就要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相适应,教育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变化,这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发展的必然,是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对高等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认识和内容。教育是知识生产力。进入知识经济时期,教育完全被视作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进行知识积累、传播和再生产的专门机构。教育活动是扩张知识生产力的过程,可以创造越来越多的价值。同时,教育能够利用传授知识的过程,开发人的脑力、体力,造就新的生产力。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量和学生数量在普通高校中占一半左右,有着巨大的潜力,是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教育是一种知识资本。教育本身储藏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些知识资本在适当环境条件下就能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样,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知识资本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这种产业的职能是进行现代企业所必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加工、培养,是提供高级劳动力的“工厂”。同时,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地。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高技术的劳动者的任务,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的“工厂”和基地。
二、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
为了加强和改革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应抓住课程体系改革这一核心的核心。因为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要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用性,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就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实践教学知识化,知识教学实践化,从而增强课程模式实践性。一些高职院校根据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采用订单式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试行嵌入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也是值得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借鉴的。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认清我国对人才需求的现有状况和未来趋势,同时必须看到人才需要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我国国民素质仍然偏低,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紧缺,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和技术工人后继乏人,已成为制约我国许多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龄仅为8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1~14年的水平。每10万人口中的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我国仅为454人,而日本4909人,美国3676人,俄罗斯3587人,韩国2193人。在技术工人中,我国高级工仅占3.5%,而发达国家为48%。在世界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我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处于倒数第一、二、四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接班人,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在我国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些都离不开高等职业的发展与创新。据有关资料,我国15~64岁人口2000年为8.5亿,到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可见我国的人力资源丰富,同时也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重、很艰巨,人力资源开发的总量很大。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要不断改革和创新,要针对市场选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培养专业技能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能力,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变为巨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真正做到把我国的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既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又实现了人才培养创新的要求,也是加强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劳动就业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党和国家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当前,我国就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是总量性矛盾,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人,城乡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二是素质性矛盾。随着我国科技不断进步,技术更新、新兴产业兴起,素质较低、技术单一的劳动者不适应市场就业需要,因而导致失业或难以就业。一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又十分欠缺甚至后继无人。造成了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社会现象。失业人员的增多,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有可能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应在市场上做文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的需要就是培养的目标;在就业上下功夫,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要零距离,与社会要求零距离。以教育教学为突破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实验、实训的教学改革,从而真正做到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培养创新中核心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或者从中造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其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或求异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新信息,就是思维主体从不同的方向、角度、侧面、层次、方法等进行思考,思维的发散越广、量越大,就越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多。收敛性思维主体把思维对象的不同侧面、角度和层次集中起来统一思考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必须以此为基础,创造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但必须用收敛过程补充。思想的发散与收敛必须互相转化、互相补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两条标准:一是思维成果具有开拓性、突破性、原创性,二是思维过程没有现成的规律和方法可循,思路选择、思考方式、研究方法新奇独到。创造性思维还表现在:发现问题异常敏锐,分析问题求异忌同,提出假设丰富多样,验证假设独特有力,结果表述富有创见,解决问题新颖合理。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不可能有创新成就的。无数科学巨人为人类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无一不是出于极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创新不一定是十全十美、天衣无缝的,也不一定要一鸣惊人。只要瞄准课题,认定目标,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就会有新的收获,对已有论点提出质疑,就是创新的开始。
人的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非智力因素,把非智力因素引入科学,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科学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潮。普遍认为,非智力因素在科学创新中起了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品道德。人品端正,学品才能端正。道德高尚,学品才能高尚。人品道德是智慧的火种。
崇高的精神。必须有献身于国家、民族的科学事业的精神。任何科学事业,都是艰苦异常的、枯燥无味的,必须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立志定向。古人说:学莫大于立志。志向高远,才能最大限度激起创新的动力,才有成功的更大可能。
意志毅力。立下人生的目标后,最需要的就是锲而不舍的意志、毅力。因此,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有这样的性格意志,便有超凡的毅力,便能排除杂念和干扰,便能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百折不回。
兴趣。首先是好奇。其次是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浓缩就会产生超常的凝聚力、爆炸力,激发创新的热情。
勤奋、勇气。勤能补拙,勤能超凡。爱因斯坦生前再三声明,自己并没有超人之才,只有超常的勤奋、勇气。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不停地问为什么,大胆地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的惯性、惰性和奴性。不唯圣、唯书、唯上、唯师,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总之,职业教育跨入新世纪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形势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感到鼓舞和振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从高开到高走,虽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奋进,以与时俱进的品格,边学习、边实验、边创新,牢牢把握发展特色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就可以维持高位运行,树立创新理念,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高级人才和劳动者。
一、现代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与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认真实践这一时代课题。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创新有了更高的认识,并赋予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高校知识创新功能表现出极强的生产力,高等教育的经济职能由后台走向前台。知识创新首先必须是教育的创新。有什么样的经济,就要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相适应,教育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变化,这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发展的必然,是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对高等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认识和内容。教育是知识生产力。进入知识经济时期,教育完全被视作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进行知识积累、传播和再生产的专门机构。教育活动是扩张知识生产力的过程,可以创造越来越多的价值。同时,教育能够利用传授知识的过程,开发人的脑力、体力,造就新的生产力。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量和学生数量在普通高校中占一半左右,有着巨大的潜力,是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教育是一种知识资本。教育本身储藏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些知识资本在适当环境条件下就能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样,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知识资本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这种产业的职能是进行现代企业所必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加工、培养,是提供高级劳动力的“工厂”。同时,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地。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高技术的劳动者的任务,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的“工厂”和基地。
二、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
为了加强和改革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应抓住课程体系改革这一核心的核心。因为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要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用性,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就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实践教学知识化,知识教学实践化,从而增强课程模式实践性。一些高职院校根据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采用订单式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试行嵌入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也是值得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借鉴的。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认清我国对人才需求的现有状况和未来趋势,同时必须看到人才需要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我国国民素质仍然偏低,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紧缺,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和技术工人后继乏人,已成为制约我国许多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龄仅为8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1~14年的水平。每10万人口中的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我国仅为454人,而日本4909人,美国3676人,俄罗斯3587人,韩国2193人。在技术工人中,我国高级工仅占3.5%,而发达国家为48%。在世界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我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处于倒数第一、二、四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接班人,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在我国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些都离不开高等职业的发展与创新。据有关资料,我国15~64岁人口2000年为8.5亿,到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可见我国的人力资源丰富,同时也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重、很艰巨,人力资源开发的总量很大。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要不断改革和创新,要针对市场选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培养专业技能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能力,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变为巨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真正做到把我国的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既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又实现了人才培养创新的要求,也是加强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劳动就业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党和国家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当前,我国就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是总量性矛盾,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人,城乡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二是素质性矛盾。随着我国科技不断进步,技术更新、新兴产业兴起,素质较低、技术单一的劳动者不适应市场就业需要,因而导致失业或难以就业。一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又十分欠缺甚至后继无人。造成了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社会现象。失业人员的增多,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有可能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应在市场上做文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的需要就是培养的目标;在就业上下功夫,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要零距离,与社会要求零距离。以教育教学为突破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实验、实训的教学改革,从而真正做到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培养创新中核心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或者从中造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其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或求异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新信息,就是思维主体从不同的方向、角度、侧面、层次、方法等进行思考,思维的发散越广、量越大,就越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多。收敛性思维主体把思维对象的不同侧面、角度和层次集中起来统一思考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必须以此为基础,创造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但必须用收敛过程补充。思想的发散与收敛必须互相转化、互相补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两条标准:一是思维成果具有开拓性、突破性、原创性,二是思维过程没有现成的规律和方法可循,思路选择、思考方式、研究方法新奇独到。创造性思维还表现在:发现问题异常敏锐,分析问题求异忌同,提出假设丰富多样,验证假设独特有力,结果表述富有创见,解决问题新颖合理。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不可能有创新成就的。无数科学巨人为人类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无一不是出于极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创新不一定是十全十美、天衣无缝的,也不一定要一鸣惊人。只要瞄准课题,认定目标,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就会有新的收获,对已有论点提出质疑,就是创新的开始。
人的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非智力因素,把非智力因素引入科学,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科学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潮。普遍认为,非智力因素在科学创新中起了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品道德。人品端正,学品才能端正。道德高尚,学品才能高尚。人品道德是智慧的火种。
崇高的精神。必须有献身于国家、民族的科学事业的精神。任何科学事业,都是艰苦异常的、枯燥无味的,必须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立志定向。古人说:学莫大于立志。志向高远,才能最大限度激起创新的动力,才有成功的更大可能。
意志毅力。立下人生的目标后,最需要的就是锲而不舍的意志、毅力。因此,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有这样的性格意志,便有超凡的毅力,便能排除杂念和干扰,便能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百折不回。
兴趣。首先是好奇。其次是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浓缩就会产生超常的凝聚力、爆炸力,激发创新的热情。
勤奋、勇气。勤能补拙,勤能超凡。爱因斯坦生前再三声明,自己并没有超人之才,只有超常的勤奋、勇气。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不停地问为什么,大胆地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的惯性、惰性和奴性。不唯圣、唯书、唯上、唯师,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总之,职业教育跨入新世纪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形势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感到鼓舞和振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从高开到高走,虽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奋进,以与时俱进的品格,边学习、边实验、边创新,牢牢把握发展特色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就可以维持高位运行,树立创新理念,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高级人才和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