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明确作文与作文教学的概念出发,参照对话理论,指出了学生作文的四要素,认为学生作文以及作文教学都是一个对话过程,只有进行充分透彻的对话才可能促进作文教学的成功。文章指出了当今作文教学存在的“三个不足,一个过量”,据此提出了如何改进作文教学现状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99-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效率最为低下,令许多语文教师束手无策的环节。尽管很多语文教师以及专家教授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老师的作文教学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本文是作者在听了大量的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过程,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作文教学的论文、资料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经验思考所得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对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有所启发。
在讨论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作文教学之前,首先需要界定清楚两个概念:什么是作文?什么是作文教学?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与写作教学是这样要求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借助有效的写作技巧,将自己从生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考过的思想、情感顺畅地表达出来,从而与人交流、分享的过程。而作文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上述过程。从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来说,它经历了一个由“物”到“感”到“意”最后到“文”的整个过程。学生首先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有了经历和体验,于是受到了感染、感动,得到某种感悟,此时这种感悟还是比较朦胧模糊的,然后在内心进行反复的体味思索,逐渐认识到其所包含的深刻的意蕴,最后借助语言文字以及一定的写作技巧传达出来,跟他人进行分享与交流。作文教学则多了一个角色——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心理过程的作用。
从作文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归结出学生作文的四要素:作文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要写作文;作文写的是学生从生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考过的思想、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与有效的写作技巧进行顺畅的表达;完成作文之后还需要进行分享、交流、评价,此即作文四“W”:谁(Who)写;写什么(What);怎么(How)写;为什么(Why)写。无论是“物”、“感”、“意”、“文”哪个层次,主角都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在它们层层转化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促进的作用。
正是由于对“作文”与“作文教学”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作文四“W”的不适当的处理,造成当今作文教学问题重重,突破不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足,一个过量” 。第一个不足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或贯彻不足。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而这无疑是违背了教育学规律与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证;违背了心理学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违背了写作学规律,使得学生的写作过程不再具有实践性。第二个不足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过程辅导不足。我国现行语文教材的写作部分,对于由“物”到“意”这一锤炼思想、情感并且使之具体化的过程几乎完全不加指导,对由“意”到“文”这一言语转化过程所给予的指导也是少得可怜,仅限于一些写作方法或写作要求的提示。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对传达的过程比较注重,拼命灌输将“意”转化为“文”的技巧方法,而对于由“物”到“意”这一锤炼思想、情感并且使之具体化的过程指导不到位。光掌握一些写作技法而没有充实的富有鲜活生命的思想情感内容,作文怎么可能写好?第三个不足是学生作文初稿完成后的分享、交流、评价的不足。很多老师只是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本上随意写上几句评语,打上一个分数就完事。做得比较好的老师可能改得非常仔细,评语也写得很认真,努力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可是,这样只是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功能,学生对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评价功能还是缺失的。“一个过量”指的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宣讲作文的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技巧等较为空泛的理论性知识,过量地强调想象作文等文艺性较强的作文的训练而比较忽视记实作文的训练。学生作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想象作文与记实作文。而记实显然是想象的基础,忽视记实,想象也只能是无本之木。
我们以上的论述,都是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作文指导老师本身的指导能力以及本身的写作能力都是极强的。其实,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对话,教师的对话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作文老师自从毕业走上教学岗位之后,就很少主动提笔进行比较正式的写作了。语文教师不写作文似乎早已司空见惯,绝大部分只有在写期末总结时写一些公共话语,具有模式化的倾向,以致于有些地区对语文教师写作作出一些量化的规定。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与语文老师个人的语言功底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如果教师没有捉笔为文的经历和经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老师多写作文,不说能写出多少出色的东西,但至少可以让语文老师练就一种捕捉信息的能力和眼光,一种对身边事物的敏感。老师再慢慢地把这种能力、眼光和敏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我相信在学生的文字中也一定会有闪光的词,独特的句,优美的段,让人耳目一新的文。
作文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极大的工作,以上只是作者作为一个作文教学关注者和实践者的几点意见,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引出更加精彩有见地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边苏.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2] 刘晓伟.作文教学的多重对话[J].语文建设.2007:(7-8).
[3] 赵年秀.中西写作指导案例比较与分析[J].语文建设.2007:(7-8).
[4] 江君飞.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初探[J].教育技术导刊.2007:(1).
[5] 颜孙建.让生活的浪花在作文中诗意地憩居[J].现代语文.2007:(6).
[6] 胡晓.引入门墙无意中——特级教师王立根谈作文教学[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1).
[7] 郭利萍.要理性看待小学语文教改中的问题——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1).
【关键词】新课改;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99-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效率最为低下,令许多语文教师束手无策的环节。尽管很多语文教师以及专家教授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老师的作文教学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本文是作者在听了大量的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过程,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作文教学的论文、资料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经验思考所得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对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有所启发。
在讨论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作文教学之前,首先需要界定清楚两个概念:什么是作文?什么是作文教学?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与写作教学是这样要求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借助有效的写作技巧,将自己从生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考过的思想、情感顺畅地表达出来,从而与人交流、分享的过程。而作文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上述过程。从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来说,它经历了一个由“物”到“感”到“意”最后到“文”的整个过程。学生首先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有了经历和体验,于是受到了感染、感动,得到某种感悟,此时这种感悟还是比较朦胧模糊的,然后在内心进行反复的体味思索,逐渐认识到其所包含的深刻的意蕴,最后借助语言文字以及一定的写作技巧传达出来,跟他人进行分享与交流。作文教学则多了一个角色——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心理过程的作用。
从作文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归结出学生作文的四要素:作文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要写作文;作文写的是学生从生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考过的思想、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与有效的写作技巧进行顺畅的表达;完成作文之后还需要进行分享、交流、评价,此即作文四“W”:谁(Who)写;写什么(What);怎么(How)写;为什么(Why)写。无论是“物”、“感”、“意”、“文”哪个层次,主角都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在它们层层转化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促进的作用。
正是由于对“作文”与“作文教学”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作文四“W”的不适当的处理,造成当今作文教学问题重重,突破不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足,一个过量” 。第一个不足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或贯彻不足。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而这无疑是违背了教育学规律与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证;违背了心理学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违背了写作学规律,使得学生的写作过程不再具有实践性。第二个不足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过程辅导不足。我国现行语文教材的写作部分,对于由“物”到“意”这一锤炼思想、情感并且使之具体化的过程几乎完全不加指导,对由“意”到“文”这一言语转化过程所给予的指导也是少得可怜,仅限于一些写作方法或写作要求的提示。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对传达的过程比较注重,拼命灌输将“意”转化为“文”的技巧方法,而对于由“物”到“意”这一锤炼思想、情感并且使之具体化的过程指导不到位。光掌握一些写作技法而没有充实的富有鲜活生命的思想情感内容,作文怎么可能写好?第三个不足是学生作文初稿完成后的分享、交流、评价的不足。很多老师只是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本上随意写上几句评语,打上一个分数就完事。做得比较好的老师可能改得非常仔细,评语也写得很认真,努力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可是,这样只是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功能,学生对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评价功能还是缺失的。“一个过量”指的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宣讲作文的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技巧等较为空泛的理论性知识,过量地强调想象作文等文艺性较强的作文的训练而比较忽视记实作文的训练。学生作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想象作文与记实作文。而记实显然是想象的基础,忽视记实,想象也只能是无本之木。
我们以上的论述,都是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作文指导老师本身的指导能力以及本身的写作能力都是极强的。其实,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对话,教师的对话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作文老师自从毕业走上教学岗位之后,就很少主动提笔进行比较正式的写作了。语文教师不写作文似乎早已司空见惯,绝大部分只有在写期末总结时写一些公共话语,具有模式化的倾向,以致于有些地区对语文教师写作作出一些量化的规定。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与语文老师个人的语言功底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如果教师没有捉笔为文的经历和经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老师多写作文,不说能写出多少出色的东西,但至少可以让语文老师练就一种捕捉信息的能力和眼光,一种对身边事物的敏感。老师再慢慢地把这种能力、眼光和敏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我相信在学生的文字中也一定会有闪光的词,独特的句,优美的段,让人耳目一新的文。
作文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极大的工作,以上只是作者作为一个作文教学关注者和实践者的几点意见,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引出更加精彩有见地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边苏.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2] 刘晓伟.作文教学的多重对话[J].语文建设.2007:(7-8).
[3] 赵年秀.中西写作指导案例比较与分析[J].语文建设.2007:(7-8).
[4] 江君飞.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初探[J].教育技术导刊.2007:(1).
[5] 颜孙建.让生活的浪花在作文中诗意地憩居[J].现代语文.2007:(6).
[6] 胡晓.引入门墙无意中——特级教师王立根谈作文教学[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1).
[7] 郭利萍.要理性看待小学语文教改中的问题——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