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嬗变与实践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际化办学是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参与构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办学实践为案例,从历史向现代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嬗变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一基准、三模式、五联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对实现新建省域高校由“引进高等教育资源”向“输出特色高等教育资源”的转型发展、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办学特色、实现国际化办学示范成效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办学;理念嬗变;示范成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7-0069-05
  当前,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不断催生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不断颠覆和重塑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动力引擎和导向目标,体现在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需求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间流动不断提升[1],职业教育国际化便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应对转型期经济变革与时代需求衔接的战略选择。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提出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35年基本完成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国际化”并不陌生,奈特(Knight)早在2004年就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院校和国家两个层面,把国际、跨文化和全球等维度整合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2]。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赫尔穆特·迪斯波特(Helmut Dispert)教授则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集教育、研究、服务为一体的国际性跨文化的整合过程。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是按照国际职业教育界通行的理念、准则和规范指导办学,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办学水准,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人才的过程。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特别是对于我国一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其也是发展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必然路径。作为国内最早引入德国“双元制”模式、具有30多年国际化办学经验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始终致力于国际化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突破、人才培养路径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我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办学理念嬗变,探讨我国应用型高校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对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创新实践意义重大。
  一、理念嬗变: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办学定位
  职业教育政策引领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发展导向和选择,为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孕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与现代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协调的本科层次技能型人才,2015年我国建立了国内第一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用型高校——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3]。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同时也是我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其国际化办学理念从建校伊始延续至今,并先后历经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动态化国际办学理念嬗变。
  (一)首创双元制本土化,形成国际化办学的传统与基因(1985-2009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从发展国内职业教育战略高度提出,借鉴德国“双元制”在国内先行试点,探索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在此政策指导下,1985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前身中德培训中心建成后,引入德国“双元制”模式,提出“先期重仿,长期重创”的国际化特色办学思路,学校首创双元制本土化模式,结合我国本土化办学的领先经验与特色,形成了30多年深厚底蕴的国际化办学传统和基因,此时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更加重视学习“引进来”的经验与技术。
  (二)培育开发教学标准,实现多元国际合作的办学特色(2009-2013年)
  2009-2013年间,在中德、中日、中西政府间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学校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相关机构签署40多份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形成“德国合作为本、国际合作多元化”办学特色。2013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中德(天津)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承担了 9 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与应用,并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等专业推广应用,与国内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国际视野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承接的互认体系,此时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开始注重在民族的、多元化国际合作中的交流与发声。
  (三)开展多种培养模式,形成国际领先的升级示范效应(2013年至今)
  2014-2016年间,学校举办国际化试点班、订单班及留学生班,探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中外联合培养的有效模式,逐步形成中德共建特色明显的国际化发展路径。2015年11月之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获批,新申报本科专业培养标准也部分引入了国际化标准,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办学的新起点。2017年,天津市政府确定学校为“双一流”项目建设单位,支持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学校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传承并发展国际化办学特色,全面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探索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指出,職业教育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4],此时学校向世界主动输出成果效应,国际化办学理念逐步向“走出去”尝试和探索。
  二、实践经验: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办学案例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积极推进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不断探求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新内涵和新内容。学校坚持以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三大支柱”的事业发展格局,探索性开创了“一基准、三模式、五联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一)“一基准”开展国际化教学实践
  学校以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教学实施的基准线,不断吸纳、建设、改革、实践,探索国际化发展之路。瞄准“目标国际化、标准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环境国际化、教学模式国际化”等核心要素,突出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参照体系的概念定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核心组成的内容定位、开发准则的原则定位、职教属性的特色定位,探索“兼收并蓄-开发课程-构建体系-创新实践”国际化教学标准开发路径。积极推进各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与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等7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以国内现行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将一些发达国家行之有效且获得国际公认的专业教学标准适当融入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国际通行的行业规则、技术要求、服务规范,增强学生对跨国企业职业环境适应能力。2013年10月,学校以专业优势强、人才需求量大和就业前景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引领,成功申报7个、参与2个天津市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建设重点课题。2016年3月,9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全部通过市级专家论证验收,得到高度认可。
  (二)“三模式”推进国际化办学落地
  1.国际化试点班探索中德特色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2014年,学校遴选 2013级学生303名、2014 级学生332名,开设11个国际化专业试点班。以“借鉴标准—校企结对—工学交替—双元培养”为指导思想,借鉴吸收CDIO工程教育模式、AHK考试标准和BBSI教育体系等国际标准,与国际行业协会、产业集团、高校等深度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平台 岗位”课程链,构建“平台 核心技能”课程体系,实践“岗位-任务-能力-课程”技能提升方式,实施“国内学历教育 国外执业资格”“国际企业顶岗实习”等措施,学生在第1年完成企业识岗、第2年完成企业跟岗、第3年完成企业顶岗。探索“厚基础、活模块,识岗、跟岗、顶岗实践不断线”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专业能力等六要素的国际化人才。
  2.国际化订单班形成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与国际500强企业深度合作,开设企业订单班。以“定向招生—标准对接—工学一体—产教融合”为指导思想,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深入合作,以项目划分班级,实行基于项目化运行的“全程订单 后订单”培养模式,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交替学习,形成职业教育双元制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3.国际留学生班打造现代职教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
  坚持以“对接需求—就业导向—以赛促学—专业培养”为指导思想,实行教学标准统一,分层、分类培养模式。7年来已累计招收外国学历生、制造业实习基地实习生 200 余人,生源国达20余个,其中大多数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坚持汉语教学不断线,突出模块化专业技术培养,强化工业机器人综合技术、工程实践创新专业知识,通过“企业实践、技能大赛和毕业设计”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建成欧洲国家合作院校的海外实习基地,扩大了学校在德国、西班牙等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五联动”保证国际化教学质量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工业需求,以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为基准,探索构建以国际化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技能大赛、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为要素的“五联动”系统,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互动交流-联动协作-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新时代职业教育育人经验,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有效实施,形成示范区质量提升的新支点。
  1.加强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
  依托国际合作项目,依靠国际化师资队伍,出版国家规划教材,完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投入使用。基于实训条件建设,开发立体化英文教学资源,开发形成基于技能大赛赛项成果、服务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立体化教材。
  2.打造国际化专业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广泛优势,实施“引进来”战略,为每个国际化专业配备2名以上长期聘任的外国专家,负责项目监督与协调、师资培训、教材开发、教学方法指导、教学资源建设,语言、技术培训等工作。实施“走出去”(海外培训)战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先进技术技能和科学训练方法的师资队伍,赴德国、西班牙、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学、教学法、专业能力等业务培训。
  3.共建国际化实验实训条件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与世界一流企业合作,聚力共建行业领先、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环境职业化、教学做一体化,具有示范作用的国际化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在订单培养、员工培训、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建成“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共用,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校企紧密结合,全国一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校内實训与培养基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构建高端化共享平台,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的高端产业,构建集“立体化教学资源 现代化实训基地 专业化技能大师”的共享平台,成为海外留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
  4.创新国际化技能赛项开发
  2013年以来,学校连续5年成功举办“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国际邀请赛”,共邀请来自德国、西班牙、坦桑尼亚等20余个国家的50多支代表队参赛。学校以技能大赛为推手,本着“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设计思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国际化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拓展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充实实训基地建设内涵,制定中高本衔接培养方案,助推技能大赛标准、资源走出国门,成为东盟大赛的主要赛项,引领中国职教走向世界。
  5.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学校与西班牙IMH学院开发了“3 2模式”,学生国内修完中西共建课程后,转入IMH学院就读,通过考核,由IMH学院颁发毕业证书;与BCIT合作,核心课程采用原版教材授课,符合BCIT入学条件的学生赴加拿大攻读学士学位;与德国路德维希科技大学合作,借鉴德国BBS学校教学情境及体系,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通过IHK考核标准后赴德国深造;与德国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和IJGD国际青年服务组织合作,举办“赴德国国际志愿者项目”,8名学生志愿者赴德进行为期12个月的志愿服务工作。学校开发了多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有效提升了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水平;项目运行后,有效推动了国际化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技能大赛平台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五维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   三、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办学的特点及成效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应用技术大学转变院校结构、开拓独特办学特色、实现应用型高校办学路径突围、培养国际视野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能发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搭建中国特色职教办学模式的示范作用[5]。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学校创办天津首个本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逐渐形成双元本土、中德特色国际化育人理念,构建基于全方位、全过程国际化协同育人机制等特点,实现新建省域高校由“引进高等教育资源”向“输出特色高等教育资源”的轉型发展成效[6]。
  (一)国际化办学的主要特点
  1.创办天津首个本专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2017年,经天津市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与西班牙机床技术学院合作设立“中西机电工程学院”,设立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的高等专科教育,学制三年,计划年招生规模180人,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毕业生可获中西双方毕业证书。创办天津首个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将成为示范区体系建设的新引擎、国际合作的新窗口。
  2.形成双元本土、中德特色国际化育人理念
  紧贴示范区职业院校“六项”任务,形成“双元本土、兼收并蓄、五维联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本,以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为基准,吸收发达国家职教经验,形成国际化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技能大赛、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五维度紧密聚合,相互作用、互惠互利、互相促进、协调联动的中德特色培养体系,有效实现协同育人、增效发展。该理念为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提供了借鉴。
  3.构建基于全培养过程的国际化协同育人机制
  中外双方定期召开高层间理事会、不定期召开国际视频教学工作会,建立中外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级会商制度,形成中外合作方之间的共赢会商机制;以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合作高校、行业、企业优势资源深度融入,建立起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学校、企业作为办学双主体,实现教学标准对应国际产业标准、课程体系对应工作过程、教学实施对应职业能力提升、实践教学内容对应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建立“双主体、四对应”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国际化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形成校企双方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二)国际化办学的示范成效
  首先,国际化办学特色更加显著。学校巩固与德国高校、行业协会、机构的合作,深化与西班牙政府间合作,拓展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践行示范区建设目标,探索创建“一基准、三模式、五联动”的国际化建设路径,“德国合作为本、国际合作多元化”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学校荣获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国际合作卓越奖金奖。
  其次,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自2014年以来,学生已申报科技创新项目近500项,申报大学生创业立项70项。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参加与成果相关且获奖的国际重大赛事、国赛、市赛达 37 次以上,其中获奖级别在三等奖以上的达到94项,居天津市高职院校前列。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逐步提高。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比天津市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学生签约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近3年,学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当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计占比近 80%,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届的11名留学毕业生中,有7名泰国学生与天津津荣天宇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签约,成为其泰国分公司的正式员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撑。
  最后,学校办学示范效果凸显。学校与广西、山东、内蒙古等教育厅签订协议,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培训,分别开展了高职中层管理干部研修班、中职院校长培训、中高职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等多个项目,近三年培训全国20多个省市、近1300人次,成果得到各省厅及参训学员的高度评价。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周边外交”背景下,2016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湄公河沿线国家设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项目,明确由教育部、外交部和天津市落实。学校作为项目执行单位,携手柬埔寨国立理工学院在柬设立“澜湄职业培训中心”,将成果效应辐射至澜湄周边五国及东盟国家。
  四、结语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应用型大学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建设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必由之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国际化理念、实践与其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紧密相连。建设符合国家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应用技术大学,要求学校不仅要与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学“形似”“神似”,更要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和“灵魂”。从“形似”到“神似”,自始至终将独特的“基因”和“灵魂”贯穿其中,是建设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参 考 文 献
  [1]石伟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重点及具体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1):72-76.
  [2]王哲.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史艳霞,汤晓华.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定位及途径研究——以自动化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8(3):172-176.
  [4]陈沛酉,闫广芬.“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功能、问题与改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5):67-71.
  [5]王秋,戴裕崴.职业教育国际化:对接·共享·走出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6):50-56.
  [6]杨新锋.新建本科院校的国际化合作与转型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6(24):48-51.
其他文献
李晓红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射流破碎煤岩技术及其在矿山安全与环境工程应用方面的专家,他研发的多相振荡射流在煤层中网格化造缝增强透气性和强化瓦斯解吸技术应用广泛。在武汉大学任校长时,因其亲切、平易、务实的作风,素有“平民校长”之称。2016年6月,在武汉大学毕业典礼上,他给毕业生拨穗,为大家赠言,留下作为本届校长与学生的最后一次合影。其后,被中央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分管职业教育工作。从大学校长到
摘 要 高职专业目录与职业分类目录的谱系图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特定的变迁趋势与特征,二者均在回应特定时空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中进行着动态变化与调整,并呈现出紧密的关联性。为消解高职专业设置过程中出现的专业设置同质性、人才培养单面性、人才培养环境封闭性等实践困境,应处理好国家宏观层面专业制度设计与院校自主性发挥、专业设置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建设等关系,同时,要加强专业群建设,促进群内专业交叉融合,不断
摘 要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正面临政府权力边界模糊与角色定位不清、治理模式失范且发展体系不完善、学术漂移现象等现实障碍。从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出发,产教融合场域是教育场域与产业场域分化与共生的结果,其本质上是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构建追求价值增值的生产与教育一体化的过程。消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实障碍的可能路径包括:形成资源供给与需求侧的协调机制、搭建区域性产教资源互动服务平台、探索
保和是个如画的姑娘  保和是个如画的姑娘  间流沱江养育的美,让阳性的丘陵  开在柔曼的身上。她袅娜的思想  朴素事物之上,有多种比喻  述不尽溢出的光芒  比如黄金签约的稻谷,阴柔于沟壑  没有一场空虚。比如头顶的鹤  不会逆势在鸭的嘲笑中。比如腰间的牛羊  踏出草图,不是一个异乡的地名  她在游子的远方,越走越亲,越拔越亮  至于她的火焰,不用担心  一定保和金身,坐在炉旁  异于日常的平静,
摘 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其基本逻辑是: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看,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从现实诉求来看,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人才强国的基础;从国际视野来看,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是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基于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现
摘 要 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机理,以课程要素耦合为核心,构建面向课程推进模式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新课程体系,是旅游高职院校增强创业教育实效、提升创业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要求和实现路径。在旅游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过程中,关键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依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设计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促使创业教育在旅游专业教育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并且反
摘 要 为适应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与本科教育错位发展,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创新育人模式,以期为新时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一条可供借鉴的发展之路。学校根据小微企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和高职会计教育与就业面向的差异性,针对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与本科会计教育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就业面向脱节、学生毕业不能即时上岗等问题,通过重树人才定位、重构培养体系、导入国际CCPA标准、重塑
摘 要 一流特色专业群是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的重要基石,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否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发现,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在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流特色专业群的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不同步、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深度产教融合双向交流互动机制缺乏、一流特色专业群的师资建设落后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等问题。推进湖南省一流特色
摘 要 近年来,专业群建设逐渐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热点研究领域。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并从论文总量和年度分布、论文重要产出期刊源、该领域的研究力量、论文主题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2001-2006)和成长阶段(2007-2014),主要学术期刊、学者队伍及主要研究机构为基点的学术圈已基本形成,研究主题已呈现多元化。但是,我国高职院校
“啃老族”,这一新新术语一问世就颇负面,与之对号入座者,让人想到平庸无能,不求上进,不体谅父母,总之,缺乏起码的良知,自然遭到世人的訾议和指责。善良的世人在对啃老族怒其不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被“啃”老人的哀其不幸。  一个人长大后应自食其力,乃天经地义,世人都视靠父母吃饭为不光彩事。郑板桥的绝命诗——“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得好汉”,历来就为人们称道并用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