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解而教,优化教学设计--以“中国担当”为例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弱、盲目的教学设计往往存在两大误区:聚焦活动和聚焦灌输。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转向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为理解而教,意味着教师以学科知识中的大概念为预期核心学习目标,以活动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评估,以真实性为基础巧设教学情境.把学习迁移到新情境中,使知识与技能深化到长期记忆中,达到有意义的学习。
其他文献
五、做事之前有三思:该不该做·能不能做·如何去做(二)能不能做每个人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人类认识史的高度浓缩,历史的“集体记忆”深深地影响着后代个体的思维与行为,使后者习惯性地沿着“人家怎么做咱怎么做”的路径前行。先人积累的知识告诉后人哪些事情是能够做到的、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对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后人如果认为需要去做就放心去做;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揠苗助长”“刻舟求剑”所隐指的那些事情就不要去做。这样,后人就以为“能不能做”是决定“该不该做”的必要前提,因而\"能不能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实际国情结合发展后所沉淀出的重要理论成果。简言之,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及其过程、论断,是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明确我国在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程度的关键渠道。一般来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程进行研究,基本就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生长点入手,继而对其方法论进行剖析。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但其本身的教育价值又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充分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
2017年,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对新教材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新增法治教育专册,让很多一线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教学不知如何下手。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深刻把握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增强法治教育实效,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特举办“首届全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大赛”,聚焦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难题。大赛具体通知如下。
新学期开始,开学第一节课尤为重要。紧扣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精心设计“四心”教育:心中规、心中有尺、心中有物和心中有法。设置悬念,引生入课、层层递进,明确学科任务和要求,为学生进入新学学习开好局。
本文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做更好的自己”为例,探索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三为”课堂策略,为落实初中思政课“情怀要深”要求提供借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百年党史是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充分认识党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党史教育的内容和方向,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及英雄模范事迹教育和实践活动,让百年光辉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真正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教材和资源,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注入力量。用党史照亮思政课教学的底色,有利于思政课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克服思政课教学中过度知识化、被动接受化、学习浅表化的顽疾,需要引导学生将深度学习落到深处。尝试开展课内和课外融通教学、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个体和群体协同教学,从学习的路径、载体和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全面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尤其是历史视野。在宽广历史视野指引下,充分有效地运用“四史”历史资源,借助丰富情境材料巧设议题,设置开放性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摒弃错误认识、形成正确认识,从而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效。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其丰硕的精神财富和实践智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优质素材和有力保障。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促进学生“拔节孕穗”,必须将“四史”教育作为凝魂聚气的主线,将“四史”内容作为教材构建的肌体,将“四史”资源作为方式转变的支撑,将“四史”情感作为质量评价的观照,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教学与育人功能“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