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电影认知理论已成为电影研究的主流思想之一,而约瑟夫·安德森通过引入詹姆斯·吉布森的“生态学”方法开辟了电影认知理论的新思路,并通过对好莱坞古典电影的分析进一步展示了认知理论所倚重的实证研究对于拓宽电影研究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安德森理论的溯源与阐述,挖掘其理论内涵,探究其理论特征,分析其意义与不足,并对其理论中呈现出的学科融合,尤其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趋势进行揭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认知理论已成为电影研究的主流思想之一,而约瑟夫·安德森通过引入詹姆斯·吉布森的“生态学”方法开辟了电影认知理论的新思路,并通过对好莱坞古典电影的分析进一步展示了认知理论所倚重的实证研究对于拓宽电影研究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安德森理论的溯源与阐述,挖掘其理论内涵,探究其理论特征,分析其意义与不足,并对其理论中呈现出的学科融合,尤其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趋势进行揭示.
其他文献
电影情感研究基于心理学对情感研究中的情感唤醒、认知评价双因素结构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认知双通道加工的研究维度展开:从对情感结构与电影叙事的研究,到电影文本建构的解释性研究和对观众心理反应控制的实证性研究,电影情感研究的边界正在逐渐拓展,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电影情感效果研究进一步延伸至剧情作品与人类情感相关的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本文梳理在认知心理学对情感双因素和双通道的基本定位下,探索电影观众情感效果研究的新途径.
积极心理学是21世纪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研究如何促进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培育美德、感知美好.本文跨学科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题材纪录片的文本生成、角色身份困境和心理困境的空间隐喻、思考积极心理学对于生命个体的主体建构与超越.同时,借由积极心理学视域梳理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和发展路径.
2021年10月12-13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协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部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艺术史中的电影史:视野拓展、理论开掘、方法创新”,承袭往届传统,设主论坛、分论坛、学术放映等诸多环节.分论坛围绕“影史探析”“数字人文”“美学建构”“理论前沿”“艺术史与电影史”“媒介批评”“人物与文本”“比较电影学”“港粤电影”“人类世与人类学”“电影方志”等11个主题展开讨论,全程设置评议
《野马分鬃》的市场冷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峡好人》(2006)上映时的境况.两部影片都曾在国际电影节上风光无限,进入国内院线后却票房惨淡.十多年过去,文艺片的院线票房“魔咒”仍然挥之不去.中国电影产业自有其发展逻辑,古装商业大片的热潮消退不久,新主流商业大片又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新宠.《野马分鬃》受众口碑的分化,折射出日趋同质化的电影市场对观众口味的消极影响.电影产业规模越大,电影艺术创新反而更加艰难,新生代电影作者个性化表达的生存空间也愈加逼仄.
“内隐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指的是通过细微的自动化反应表现出来,并且很难有意识控制的态度.与之相对应的外显态度,指的是我们意识到的并且能够轻易分辨.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内隐的态度,“内隐态度”在不同形式的偏见中扮演的角色依然是当前心理学研究基础的主要关注点.在电影创作中,冲突的基础是人物,如何利用冲突塑造人物,关键是找到激发矛盾冲突的手段,把握人物的“内隐态度”决定了如何确立人物形象,它驱动了叙事主体在故事线上的运行.本文将以《黑暗面》《蓝色茉莉》《伯纳黛特,你要去哪》为例,从心理学的角度,
日本流媒体平台随着本国宽带业务的普及而兴起,目前大致经历了前十年的起步摸索阶段和最近十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资本运营方式,呈现出“横向领域多样化、纵向领域精细化、整体样态多元化”等产业特征.在日本流媒体市场的产业竞争中,对于原创内容资源的开发已成为各大平台竞争的第一着力点.进入后疫情时期,通过上至本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到各大平台积极“自我造血”,日本的流媒体产业正在经历发展史上的第四次转型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