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在太注重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而牺牲幼儿创造力的状态,反对“灌输式”教育,采用科学、合理的各种方法,发展幼儿创造力思维。并在培养幼儿创造力之前先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掌握创造力培养的关键,理论联系实践,根据幼儿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追求等。
关键词:创造力;兴趣;情感
据《江南晚报》报道,许多家长带着尚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进行智商测验,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存在某些问题而前来测试,以便及时治疗。在众多家长心理有一个概念:高智商=高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出人头地。然而大量事例表明,那些学业成绩十分突出的学生,在工作中则可能会无所建树。由于人们过于注重目标的追求,着重标准化考试,而实施标准化测验评估和筛选学生是以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和压制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代价的。所以,我们不仅注重孩子吸取知识,同时还要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思维。
一、创造的基础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勵、唤醒。没有兴趣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心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支持幼儿活动的进行。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对感兴趣的事能积极的参与,对不感兴趣的是则产生消极的态度,而创造需要一种积极心态,没有兴趣,创造则无从谈起,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创造性,首先必须使幼儿产生兴趣,包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创造的兴趣。
以往教学中过分强调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压抑了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激发儿童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以使儿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孩子的心情也会变得愉快,注意力也会集中和持久,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观察也会变得仔细认真,在观察的同时欣赏美,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的能力。
二、积极的情感是创造的生命
绘画活动中的情感运用一直是被忽视的。其实,绘画活动不仅仅是儿童对一种技能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儿童的绘画创作过程正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在绘画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把绘画活动作为一个快乐的活动过程;其次应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让幼儿进行多种情感体验,帮助幼儿创作。如,绘画活动《帮帮地球》出示“哭泣的地球”画面,请幼儿猜想地球怎么了?该怎么帮助它?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出“地球生病了”、“地球没有朋友”等设想,积极地想办法帮助地球,并通过画面表现出来,有的画自己想当医生给地球治病的,有的画自己发明地球清洁车,还有的创作出太空中地球、太阳、月亮手拉手好朋友的情景。通过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的态度影响幼儿的情绪情感。教师应以积极赞赏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鼓励幼儿的创新,使幼儿感受到创作的成功和快乐,有利于幼儿的继续创作。因此,积极的情感能够促使幼儿积极地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是创造的催化剂。
三、感性经验是幼儿创造的源动力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欠缺,这对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展开想象,进而去创造。只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大的空间。
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进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目的。比如,教师辅导幼儿画“秋天”时,可带孩子到大自然登高望远,观赏秋日的美景;看漫天飞舞的各色树叶,听金黄的落叶踩在脚下的沙沙声;带孩子们去果园参观,感受秋天带给人们的喜悦。这样,孩子们画秋天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丰富幼儿形象积累,首先,要引导幼儿善于观察,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同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感知经验。其次,应教给幼儿一定的知识技能。幼儿的绘画活动应以培养审美能力和活动兴趣、创新为主。但教授一定的知识技能也是必要的。教幼儿掌握知识技能要讲究方式方法,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进行。
四、客观公正的评价幼儿的作品
幼儿“胡乱涂抹”一阵后,即使这张画在成人看来很难看,但在孩子的心中。这仍是世间最美妙的作品。这时,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喜悦,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与赞赏。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注重孩子的创作过程,对孩子的作品予以肯定的评价,鼓励他们创作的勇气。
在绘画教学中,教师积极的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保持和延续孩子的绘画激情,张扬他们的个性,让孩子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增强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从而激起他们创作的信心。
其实,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孩子兴冲冲地拉妈妈去看他的绘画作品时,妈妈却不加思索的说:“你画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你看其他小朋友画得多好!”孩子刚刚燃起的自信火花被无情地熄灭了。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理解幼儿绘画的作品,帮助他们用孩子的眼光去分析作品,多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幼儿,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使幼儿在家、园都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
总之,我们应坚持在绘画教学中把培养幼儿创造精神放在首位,事实创造教育,让幼儿在创作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按自己的意愿来表现,努力拓展他们的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孩子们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橡树国际心理机构编著.幼儿绘画的培养[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
[2]詹春华.江南晚报,2005-08-02.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关键词:创造力;兴趣;情感
据《江南晚报》报道,许多家长带着尚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进行智商测验,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存在某些问题而前来测试,以便及时治疗。在众多家长心理有一个概念:高智商=高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出人头地。然而大量事例表明,那些学业成绩十分突出的学生,在工作中则可能会无所建树。由于人们过于注重目标的追求,着重标准化考试,而实施标准化测验评估和筛选学生是以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和压制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代价的。所以,我们不仅注重孩子吸取知识,同时还要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思维。
一、创造的基础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勵、唤醒。没有兴趣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心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支持幼儿活动的进行。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对感兴趣的事能积极的参与,对不感兴趣的是则产生消极的态度,而创造需要一种积极心态,没有兴趣,创造则无从谈起,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创造性,首先必须使幼儿产生兴趣,包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创造的兴趣。
以往教学中过分强调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压抑了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激发儿童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以使儿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孩子的心情也会变得愉快,注意力也会集中和持久,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观察也会变得仔细认真,在观察的同时欣赏美,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的能力。
二、积极的情感是创造的生命
绘画活动中的情感运用一直是被忽视的。其实,绘画活动不仅仅是儿童对一种技能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儿童的绘画创作过程正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在绘画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把绘画活动作为一个快乐的活动过程;其次应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让幼儿进行多种情感体验,帮助幼儿创作。如,绘画活动《帮帮地球》出示“哭泣的地球”画面,请幼儿猜想地球怎么了?该怎么帮助它?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出“地球生病了”、“地球没有朋友”等设想,积极地想办法帮助地球,并通过画面表现出来,有的画自己想当医生给地球治病的,有的画自己发明地球清洁车,还有的创作出太空中地球、太阳、月亮手拉手好朋友的情景。通过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的态度影响幼儿的情绪情感。教师应以积极赞赏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鼓励幼儿的创新,使幼儿感受到创作的成功和快乐,有利于幼儿的继续创作。因此,积极的情感能够促使幼儿积极地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是创造的催化剂。
三、感性经验是幼儿创造的源动力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欠缺,这对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展开想象,进而去创造。只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大的空间。
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进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目的。比如,教师辅导幼儿画“秋天”时,可带孩子到大自然登高望远,观赏秋日的美景;看漫天飞舞的各色树叶,听金黄的落叶踩在脚下的沙沙声;带孩子们去果园参观,感受秋天带给人们的喜悦。这样,孩子们画秋天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丰富幼儿形象积累,首先,要引导幼儿善于观察,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同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感知经验。其次,应教给幼儿一定的知识技能。幼儿的绘画活动应以培养审美能力和活动兴趣、创新为主。但教授一定的知识技能也是必要的。教幼儿掌握知识技能要讲究方式方法,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进行。
四、客观公正的评价幼儿的作品
幼儿“胡乱涂抹”一阵后,即使这张画在成人看来很难看,但在孩子的心中。这仍是世间最美妙的作品。这时,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喜悦,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与赞赏。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注重孩子的创作过程,对孩子的作品予以肯定的评价,鼓励他们创作的勇气。
在绘画教学中,教师积极的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保持和延续孩子的绘画激情,张扬他们的个性,让孩子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增强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从而激起他们创作的信心。
其实,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孩子兴冲冲地拉妈妈去看他的绘画作品时,妈妈却不加思索的说:“你画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你看其他小朋友画得多好!”孩子刚刚燃起的自信火花被无情地熄灭了。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理解幼儿绘画的作品,帮助他们用孩子的眼光去分析作品,多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幼儿,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使幼儿在家、园都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
总之,我们应坚持在绘画教学中把培养幼儿创造精神放在首位,事实创造教育,让幼儿在创作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按自己的意愿来表现,努力拓展他们的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孩子们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橡树国际心理机构编著.幼儿绘画的培养[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
[2]詹春华.江南晚报,2005-08-02.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