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文本经常会有“对手戏”出现,这就为小说文本阅读对比策略的运用提供了契机。教学苏教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可以借助对手戏、转换视角点、紧扣联系线等,让学生认识人物、理解人物,从而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小说阅读 对比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6
对比是阅读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叙事结构相对鲜明的文本中,对比策略的运用能够收到更好的效益。小说文本经常会有“对手戏”的出现。这就为对比策略的运用提供了契机。下面苏教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为例,谈对比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借助对手戏,在对比中凸显核心人物的正反形象
比武之前,作者对洪教头进行了一番描写,其中包含了“脱”“掂量”“喝道”等动作,将洪教头狂妄自大,根本无视林冲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语言上,虽然只有“来!来!”两个字,却力承千斤,直接写出了洪教头无礼挑衅的用意。对林冲的描写,作者着墨不多,仅用“只好”“请教了”等词,可以看出林冲被逼无奈、谦虚谨慎。
在教学这一段文字时,如果教师将两个人物单列成线,显然就违背了施耐庵小说创作的初衷。作者将两个人物前后出现,旨在通过洪教头的衬托凸显林冲的个性特点。因此,教师要顺应作者的创作用意,运用对比的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两个人物的动作、语言、形象等进行整合,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人物言行背后隐藏的内涵,感受文章表达的效果,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
二、转换视角点,在对比中凸显配角人物的形象特征
这篇课文林冲与洪教头显然是主人公,但如果对比阅读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学生的思维意识就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教学时,笔者进一步拓展思路,将本文中的另一个人物——柴进引入到对比的行列来,形成了更为宽泛的对比场景。
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初见林冲,柴进是“心中大喜”“杀鸡宰羊”“厚礼款待”,而洪教头却是“全不理睬”“也不想让”“上首坐了”。在语言上的对比则更加明显。
对比阅读柴进、洪教头对林冲的态度,一冷一热尽显无遗。联系柴进与洪教头的三处对话,更是将洪教头不知天高地厚的嘲笑与挑衅之感跃然纸上。引领学生从洪教头入手,先看看他眼中的林冲形象——“流配犯人”,然后直接跳将起来,向林冲下战书;再对比柴进心目中的林冲——虽然已经被冤成为犯人,但仍旧是享誉江湖的“禁军教头”,英雄之气尚存,是一条真正的好汉。
如此对比阅读,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洪教头自始至终表现出来的是狂妄自大与不可一世;而林冲始终保持了矜持与谦逊,其英雄的形象可见一斑。
三、紧扣联系线,在对比中反思文本人物的变化缘由
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文本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事实上,对比不仅仅体现在对文本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手戏”上,也体现在同一个人物的前后表现上。尤其是小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都可能产生变化。因此,关注文本人物的前后变化,也是一种有效的对比策略。在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可以洞察环境、情节的变化对人物产生的影响,更有助于学生深入人物内在情感,以更加深入的视角关注人物,从而获取更为深刻、全面的信息,提升阅读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紧扣洪教头前后的语句进行对比。刚出场时,洪教头是“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而到最后是“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
教学第一句时,教师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动作入手,借助“挺”想象洪教头在一开始傲慢无礼、不可一世的霸道劲,从“歪戴头巾”意识到作者在此处就已经暗含着洪教头的反面形象,也预示着洪教头的出场终究就是一场闹剧,是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小丑人物。而对最后一句,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从“满面羞惭”“灰溜溜”等词语中感受洪教头虽然霸道,但尚知廉耻的形象特点;然后联系第一句进行对比,将人物之间的落差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洪教头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将学生的思维从形象认知层面转入到梳理情节、感知变化缘由的更深的层面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对比策略是作者铺陈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在解构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顺应作者的创作意图,将对比策略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知、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小说阅读 对比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6
对比是阅读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叙事结构相对鲜明的文本中,对比策略的运用能够收到更好的效益。小说文本经常会有“对手戏”的出现。这就为对比策略的运用提供了契机。下面苏教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为例,谈对比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借助对手戏,在对比中凸显核心人物的正反形象
比武之前,作者对洪教头进行了一番描写,其中包含了“脱”“掂量”“喝道”等动作,将洪教头狂妄自大,根本无视林冲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语言上,虽然只有“来!来!”两个字,却力承千斤,直接写出了洪教头无礼挑衅的用意。对林冲的描写,作者着墨不多,仅用“只好”“请教了”等词,可以看出林冲被逼无奈、谦虚谨慎。
在教学这一段文字时,如果教师将两个人物单列成线,显然就违背了施耐庵小说创作的初衷。作者将两个人物前后出现,旨在通过洪教头的衬托凸显林冲的个性特点。因此,教师要顺应作者的创作用意,运用对比的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两个人物的动作、语言、形象等进行整合,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人物言行背后隐藏的内涵,感受文章表达的效果,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
二、转换视角点,在对比中凸显配角人物的形象特征
这篇课文林冲与洪教头显然是主人公,但如果对比阅读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学生的思维意识就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教学时,笔者进一步拓展思路,将本文中的另一个人物——柴进引入到对比的行列来,形成了更为宽泛的对比场景。
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初见林冲,柴进是“心中大喜”“杀鸡宰羊”“厚礼款待”,而洪教头却是“全不理睬”“也不想让”“上首坐了”。在语言上的对比则更加明显。
对比阅读柴进、洪教头对林冲的态度,一冷一热尽显无遗。联系柴进与洪教头的三处对话,更是将洪教头不知天高地厚的嘲笑与挑衅之感跃然纸上。引领学生从洪教头入手,先看看他眼中的林冲形象——“流配犯人”,然后直接跳将起来,向林冲下战书;再对比柴进心目中的林冲——虽然已经被冤成为犯人,但仍旧是享誉江湖的“禁军教头”,英雄之气尚存,是一条真正的好汉。
如此对比阅读,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洪教头自始至终表现出来的是狂妄自大与不可一世;而林冲始终保持了矜持与谦逊,其英雄的形象可见一斑。
三、紧扣联系线,在对比中反思文本人物的变化缘由
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文本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事实上,对比不仅仅体现在对文本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手戏”上,也体现在同一个人物的前后表现上。尤其是小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都可能产生变化。因此,关注文本人物的前后变化,也是一种有效的对比策略。在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可以洞察环境、情节的变化对人物产生的影响,更有助于学生深入人物内在情感,以更加深入的视角关注人物,从而获取更为深刻、全面的信息,提升阅读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紧扣洪教头前后的语句进行对比。刚出场时,洪教头是“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而到最后是“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
教学第一句时,教师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动作入手,借助“挺”想象洪教头在一开始傲慢无礼、不可一世的霸道劲,从“歪戴头巾”意识到作者在此处就已经暗含着洪教头的反面形象,也预示着洪教头的出场终究就是一场闹剧,是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小丑人物。而对最后一句,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从“满面羞惭”“灰溜溜”等词语中感受洪教头虽然霸道,但尚知廉耻的形象特点;然后联系第一句进行对比,将人物之间的落差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洪教头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将学生的思维从形象认知层面转入到梳理情节、感知变化缘由的更深的层面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对比策略是作者铺陈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在解构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顺应作者的创作意图,将对比策略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知、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