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没有丰富和适当的课程资源,再好的课程改革理念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无法转变为教育成果。政治教师可通过重视课堂资源开发、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实践活动资源等策略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堂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没有丰富和适当的课程资源,再好的课程改革理念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无法转变为教育成果。政治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政治教师可通过重视课堂资源开发、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实践活动资源等策略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重视课堂资源开发
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一环,那么作为课程实施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活动,无疑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关注作为整体的课堂教学的实际运作,重视课堂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积极作用。这便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从而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上。”[1]有些课程资源恰恰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善于把课堂中学生提供的某一个新颖的信息、甚至是教师被动、尴尬的教学情景转化为课程资源。学生之间的的激烈争论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没有出现过的,而且效果出奇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更可贵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制造了一次出乎意料的“冲突”,这一“冲突”表面上看仅仅是打乱了教师教学思路,实际上是对教师习惯思维的一次冲击和挑战,它让教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整合其他学科资源
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之间存在交叉与互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既要“体现不同学科课程资源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终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发展。”[2]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把他们结合起来能通过其他学科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解和兴趣。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三大主题。作为21世纪的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人口、资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应该具有民族责任感。建立起这些问题与思想品德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既可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又能唤醒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语言是相通的。如语文学科中的成语、典故、俗语、诗歌等运用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语知识博大精深,在课堂上“洋为中用”,妙趣横生。例如,英国谚语“Don't 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 water”(不要把婴儿和洗澡水一同倒掉),说明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批判地继承和吸收。
三、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它为政治教师发现资源、利用资源、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为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既是政治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充分利用现代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试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试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在讲到《世界文化之旅》中构建和谐文化时,展示2008年奥运会图标。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名为“篆书之美”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这套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显示了丰富的中华文化,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与统一。图标更直观形象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这些鲜活的图片,为思想政治课注入时代活水。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误区让我感觉并不是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资源,而是政治教师板书的再现或网上图片的翻版。为此我觉得对网络资源,政治教师本身担负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职责,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同行交流与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要在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储存、加工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各层面了解,培养探索能力,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研发工具的价值功能,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层重组、创生。”[3]
四、丰富实践活动资源
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要应表现为“导方向”、“导思路”,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及相关材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如通过小品、歌曲、诗歌、故事、漫画、文字案例、角色扮演、游戏、演讲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参观等形式,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再者,我们要建立起“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要积极地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体会感受、实际操作、归纳总结,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处事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主体和社会生活主体”。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深入研究和总结经验。随着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我想我们的课堂结构会优化得越来越合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 何军华.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3,6.
[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
关键词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堂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没有丰富和适当的课程资源,再好的课程改革理念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无法转变为教育成果。政治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政治教师可通过重视课堂资源开发、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实践活动资源等策略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重视课堂资源开发
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一环,那么作为课程实施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活动,无疑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关注作为整体的课堂教学的实际运作,重视课堂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积极作用。这便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从而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上。”[1]有些课程资源恰恰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善于把课堂中学生提供的某一个新颖的信息、甚至是教师被动、尴尬的教学情景转化为课程资源。学生之间的的激烈争论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没有出现过的,而且效果出奇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更可贵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制造了一次出乎意料的“冲突”,这一“冲突”表面上看仅仅是打乱了教师教学思路,实际上是对教师习惯思维的一次冲击和挑战,它让教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整合其他学科资源
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之间存在交叉与互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既要“体现不同学科课程资源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终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发展。”[2]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把他们结合起来能通过其他学科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解和兴趣。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三大主题。作为21世纪的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人口、资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应该具有民族责任感。建立起这些问题与思想品德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既可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又能唤醒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语言是相通的。如语文学科中的成语、典故、俗语、诗歌等运用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语知识博大精深,在课堂上“洋为中用”,妙趣横生。例如,英国谚语“Don't 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 water”(不要把婴儿和洗澡水一同倒掉),说明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批判地继承和吸收。
三、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它为政治教师发现资源、利用资源、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为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既是政治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充分利用现代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试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试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在讲到《世界文化之旅》中构建和谐文化时,展示2008年奥运会图标。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名为“篆书之美”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这套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显示了丰富的中华文化,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与统一。图标更直观形象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这些鲜活的图片,为思想政治课注入时代活水。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误区让我感觉并不是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资源,而是政治教师板书的再现或网上图片的翻版。为此我觉得对网络资源,政治教师本身担负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职责,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同行交流与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要在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储存、加工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各层面了解,培养探索能力,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研发工具的价值功能,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层重组、创生。”[3]
四、丰富实践活动资源
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要应表现为“导方向”、“导思路”,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及相关材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如通过小品、歌曲、诗歌、故事、漫画、文字案例、角色扮演、游戏、演讲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参观等形式,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再者,我们要建立起“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要积极地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体会感受、实际操作、归纳总结,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处事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主体和社会生活主体”。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深入研究和总结经验。随着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我想我们的课堂结构会优化得越来越合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 何军华.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3,6.
[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