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是继欧盟、美国和东盟之后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从双方贸易结构上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日本在华企业的产品出口至日本本土也是贸易的主要内容。钓鱼岛领土争端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9月,中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降低1.8%,从日本进口同比下降6.5%;10月,与日本的双边贸易总额同比下降2.1%,从日本的进口额同比下降6.8%;11月,对日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9%,从日本进口额同比下降7.6%。预计双边贸易额近期不会有显著的趋暖回升,在本年度末还将会呈现进一步的下降趋势。
从日系跨国公司在华销售来看,负面影响更为显著,特别是汽车行业。数据显示,2012年9月,日本三大汽车品牌马自达、丰田和三菱在华汽车销量分别同比减少35%、40%、65%,销售量急剧下降。10月,日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9.89万辆,环比下降38.2%,同比下降59.4%;市場占有率环比下降4.6%,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3%,仅占中国汽车市场销售总额的7.6%,市场占有率首次低于10%。11月,丰田、本田、日产和马自达在华销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2.1%、29.2%、30%、29.7%,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跌。日本电子产品在华销售,也同样面临着急剧萎缩的局面。
企业海外并购的时机把握
如此背景下,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出口量下滑、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份额下降的局面呢?
企业经营,可以通过出口产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扩大市场份额;也可以通过企业的垂直投资或并购,通过跨国经营,获得更大的市场。诚然,我国企业的“走出去”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并且日本对华投资远远大于我对日本的投资规模和影响,但对日资企业的并购也并非天方夜谭:这符合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战略;从并购企业的目标选择上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目前,或是海外并购日资企业的机遇。
2012年初,中央提出“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基调。通过产业升级从而带动贸易结构调整,成为“调结构”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科技创新,构建全新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兴高端产业体系;二是在既有行业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既有行业在其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的升级。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来看,在自主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通过跨国的同业收购,实现在全球层面上产业链的整合和规模优势的构建,同样有助于破解经济结构调整的难题。
从可操作性角度来看,借助国际资本市场,针对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外国企业,通过同业垂直收购和水平收购的方式,实现既有行业技术水平的升级,是上述三者中最易于操作、最易于在短期内见效的方式。所谓垂直收购,是指在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紧密相关的公司之间的收购行为。垂直收购是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公司间的收购,收购双方往往是原材料供应者或产成品购买者,对彼此的生产状况比较熟悉,从而有利于收购后的相互融合。而水平收购则是指同属于一个产业或行业,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发生的收购行为。实质上,横向收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或销售相同、相似产品的公司间的收购,其目的在于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购公司的垄断实力或形成规模效应。
为什么选择日资企业
首先,从全球产业链结构的角度来看,美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高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较为发达的中高端制造业,形成了全球产业链的第二梯队。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共同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中最底端,通过提供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换取先进技术和中高端制造行业的产成品。我国目前正处在超越第三梯队向中高端制造业大国迈进的阶段。
中国想要实施通过海外同业并购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构想,在欧洲和日本两个主要的目标市场,将日系企业作为将来重点的收购对象,具有较高的可行度和可操作性。日本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差,至今仍未摆脱“失去的十年”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缓慢的泥沼。中日经贸关系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如果失去中国市场,日本经济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其次,从双边贸易结构来看,中日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品内贸易。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基本上都集中在了电子零部件及材料、一般机械与电子机械的零部件及材料、化合物及化学制品方面,机械机器、化工制品等重化工产品从中国的进口比重也迅速增大;日本优势产业几乎集中在了电子、汽车、机械等方面。
最后,日本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海外并购主要是指我们利用资本去换取外国技术的所有权,看重的是对发达国家中高端制造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统一整合。在我国企业所进行的跨国同业并购中,联想对IBM、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日本企业符合成为目标收购对象的条件。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启示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着欧债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发达国家市场疲软,外部需求下降。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同业收购能够使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功打入外国市场,缓解外部市场的不利因素。另外,从我国收购海外具有品牌优势、知名企业的实践来看,外部市场的疲软和市场不景气,或许正是我国企业“抄底”并购的好时机。
近期,大部分日资企业纷纷下调了企业的利润预期和业绩,最为显著的是汽车、电子、电机机械为代表的支柱型企业。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调查显示,日资企业的利润空间压缩和业绩下调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融入更多的“中国血液”,可以减弱日资品牌由于在中国市场上“遇冷”所产生的影响,企业自身也有寻求外部投资者的动因。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投资环境的种种因素,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以进入的市场之一。中国企业选择并购为主的投资方式可以实现“以资本换市场”,争取日本本土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2011年联想集团收购了日本最大的个人电脑品牌NEC;海尔收购三洋,将亚洲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了日本大阪;苏宁电器收购Laox。这些案例证实了在日本电器行业,中国企业的并购已经悄然发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企业对日资企业的并购会大有作为。
对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自主的科学创新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通过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以产业并购的方式整合外部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辅助手段。通过企业的对外投资,加强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调结构、保增长,符合我国一贯的政策和战略选择。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746.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6.9%。从区域来看,投资目的地更加分散,也出现了更多的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并购,合同项目涉及了电子、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行业,也体现一大新的趋势和变化。可见,今后中国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和投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是又一条以开放促改革的实践道路。从与我们贸易关系密切、企业生产联系紧密的日本企业入手,未尝不是一个突破口。
从日系跨国公司在华销售来看,负面影响更为显著,特别是汽车行业。数据显示,2012年9月,日本三大汽车品牌马自达、丰田和三菱在华汽车销量分别同比减少35%、40%、65%,销售量急剧下降。10月,日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9.89万辆,环比下降38.2%,同比下降59.4%;市場占有率环比下降4.6%,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3%,仅占中国汽车市场销售总额的7.6%,市场占有率首次低于10%。11月,丰田、本田、日产和马自达在华销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2.1%、29.2%、30%、29.7%,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跌。日本电子产品在华销售,也同样面临着急剧萎缩的局面。
企业海外并购的时机把握
如此背景下,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出口量下滑、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份额下降的局面呢?
企业经营,可以通过出口产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扩大市场份额;也可以通过企业的垂直投资或并购,通过跨国经营,获得更大的市场。诚然,我国企业的“走出去”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并且日本对华投资远远大于我对日本的投资规模和影响,但对日资企业的并购也并非天方夜谭:这符合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战略;从并购企业的目标选择上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目前,或是海外并购日资企业的机遇。
2012年初,中央提出“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基调。通过产业升级从而带动贸易结构调整,成为“调结构”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科技创新,构建全新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兴高端产业体系;二是在既有行业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既有行业在其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的升级。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来看,在自主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通过跨国的同业收购,实现在全球层面上产业链的整合和规模优势的构建,同样有助于破解经济结构调整的难题。
从可操作性角度来看,借助国际资本市场,针对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外国企业,通过同业垂直收购和水平收购的方式,实现既有行业技术水平的升级,是上述三者中最易于操作、最易于在短期内见效的方式。所谓垂直收购,是指在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紧密相关的公司之间的收购行为。垂直收购是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公司间的收购,收购双方往往是原材料供应者或产成品购买者,对彼此的生产状况比较熟悉,从而有利于收购后的相互融合。而水平收购则是指同属于一个产业或行业,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发生的收购行为。实质上,横向收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或销售相同、相似产品的公司间的收购,其目的在于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购公司的垄断实力或形成规模效应。
为什么选择日资企业
首先,从全球产业链结构的角度来看,美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高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较为发达的中高端制造业,形成了全球产业链的第二梯队。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共同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中最底端,通过提供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换取先进技术和中高端制造行业的产成品。我国目前正处在超越第三梯队向中高端制造业大国迈进的阶段。
中国想要实施通过海外同业并购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构想,在欧洲和日本两个主要的目标市场,将日系企业作为将来重点的收购对象,具有较高的可行度和可操作性。日本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差,至今仍未摆脱“失去的十年”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缓慢的泥沼。中日经贸关系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如果失去中国市场,日本经济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其次,从双边贸易结构来看,中日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品内贸易。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基本上都集中在了电子零部件及材料、一般机械与电子机械的零部件及材料、化合物及化学制品方面,机械机器、化工制品等重化工产品从中国的进口比重也迅速增大;日本优势产业几乎集中在了电子、汽车、机械等方面。
最后,日本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海外并购主要是指我们利用资本去换取外国技术的所有权,看重的是对发达国家中高端制造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统一整合。在我国企业所进行的跨国同业并购中,联想对IBM、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日本企业符合成为目标收购对象的条件。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启示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着欧债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发达国家市场疲软,外部需求下降。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同业收购能够使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功打入外国市场,缓解外部市场的不利因素。另外,从我国收购海外具有品牌优势、知名企业的实践来看,外部市场的疲软和市场不景气,或许正是我国企业“抄底”并购的好时机。
近期,大部分日资企业纷纷下调了企业的利润预期和业绩,最为显著的是汽车、电子、电机机械为代表的支柱型企业。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调查显示,日资企业的利润空间压缩和业绩下调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融入更多的“中国血液”,可以减弱日资品牌由于在中国市场上“遇冷”所产生的影响,企业自身也有寻求外部投资者的动因。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投资环境的种种因素,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以进入的市场之一。中国企业选择并购为主的投资方式可以实现“以资本换市场”,争取日本本土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2011年联想集团收购了日本最大的个人电脑品牌NEC;海尔收购三洋,将亚洲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了日本大阪;苏宁电器收购Laox。这些案例证实了在日本电器行业,中国企业的并购已经悄然发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企业对日资企业的并购会大有作为。
对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自主的科学创新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通过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以产业并购的方式整合外部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辅助手段。通过企业的对外投资,加强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调结构、保增长,符合我国一贯的政策和战略选择。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746.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6.9%。从区域来看,投资目的地更加分散,也出现了更多的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并购,合同项目涉及了电子、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行业,也体现一大新的趋势和变化。可见,今后中国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和投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是又一条以开放促改革的实践道路。从与我们贸易关系密切、企业生产联系紧密的日本企业入手,未尝不是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