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是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教育,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应该关注和加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文章基于英国USEM就业力模型,从学生在学科理解力、专业技能、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现状出发,通过提升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能力,以提高其就业力。
[关键词]民办教育 就业力 USEM模型 对策
[作者简介]开芳(1978- ),女,江苏徐州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南京林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高校学生工作。(江苏 南京 21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力研究——以南京地区X、Y和Z三校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SJB88009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91-02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民办教育恢复办学,自此以后,民办教育便处于不断发展和提升的状态中,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方面作用明显,但与西方百年名校相比,我国高校背负着巨大压力,不一样的发展水平却面临一样复杂的全球化环境。因此,民办高校承受着更多大压力,尤其是在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如何提高本校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是所有民办高校在生存和竞争中无法回避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力及USEM就业力模型
就业力(Employability or Employability skills),又被称为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等,最早由英国学者Beveridge于1909年在《Unemployment:a problem of industry》一书中提出。2004年,在第92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力作出如下定义:个人在获取并保持体面劳动机会、在所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内部的各种职务间得到晋升和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等的不断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一些教育和培训机会提升并可以被内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力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到近期,学术界在就业力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几种组织或个人所给出的就业力的不同构成要素。
2004年,英国学者曼兹·约克和皮特尔·奈特在对大量雇主进行调查后,提出了USEM理论。该理论认为就业力包含四个构成要素,分别是学科和专业理解力、专业或岗位技能、自我效能感知能力、学习和反思的元认知能力。以此四个因素为基础,建立了如92页图所示的模型。约克和奈特这两位学者对该理论的四个构成要素给出了解释:学科理解力是指求职者对学科或专业知识的理解;技能包括求职者所应具有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学科或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实践能力;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行动前对自己所具有的水平的预估、选择和评定能力,即有效调动自身的学科知识、技能以实现目标的能力;元认知是人们在行动中和行动后对问题的反思及反思后的经验总结,是对自我认知的认知,是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学习的一种自我管理能力。
二、民办本科生就业力现状
为了解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状态及其因素,本研究在南京地区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所民办高校,发放了1500份调查问卷。收回1392份,回收率92.8%,有效问卷1381份。其中X学校收回487份,有效问卷485份;Y学校收回442份,有效问卷434份;Z学校收回463份,有效问卷462份。
(一)当前民办高校本科生就业差距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自身特点上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其学习能力、学习韧性、基础知识储备存在明显的差距,就业时容易表现出专业理论薄弱、专业技能匮乏,心理素质较差等方面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力水平的提升。另外,优越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包办意识,导致部分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并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机会并找到就业岗位。
(二)民办本科生就业力四因素现状
以USEM模型的四因素为基础,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学科理解力状况。学生在高考报名进行志愿选择和填写时,会受到来自家长、亲戚、朋友和老师的影响(见表2)。数据显示高考志愿是“自己选择的”比例较大,接近和超过一半,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家长的意见。对于学科发展前景及与就业关系,学生知之甚少,X、Y、Z三所高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认为好或很好的比例分别为16.48%、5.79%、7.89%,其余的大多数认为一般,认为不好和不知道专业前景的人数居中,分别占到了23.19%、36.28%、38.49%。
2.专业技能状况。表3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的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组数据呈梭形分布,与专业选择时的数据分布情况不同,这说明经过四年学习学生对自己当初选择的志愿和专业,并没有一如既往地热爱或坚持下去,“喜爱”和“很喜爱”所占比例最多的也不过在26.54%,这跟当时选择志愿人数所占比例从48.06%到60.06%相去甚远。关于职业期望,备选项“专业对口,但不一定强求”“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就行”“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非本专业不干”的选择基本集中在前三项,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科学对待就业过程中的专业选择问题。
3.自我效能感状况。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对其就业能否成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对“面对就业,您的心态是”的四个选择项“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对自己没把握,但想尝试”“害怕就业,害怕竞争”和“其他”的被选项大多集中在前两项,说明现在学生就业心态比较健康,只有少数人对竞争持消极态度。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问卷设计了另外一道题目,“对于就业,您存在哪些困扰”,此项题目为多项选择,在三校被选较高的选项分别为“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急躁心理”“从众心理”。 4.元认知状况。在就业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把握机会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有着决定性的因素。表4和表5分别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准备工作和困扰。就业竞争力实际上是毕业生把握比较优势、获取就业机会、赢得用人单位欣赏的一种能力,是比竞争对手更具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因此,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于聘用人才的价值观。
三、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措施
结合USEM就业能力模型,提升民校毕业生就业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科学设置学校专业,培养社会可用人才。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是一所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办学方面的灵活性,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为各学科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根据社会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各专业。
第二,强化专业训练,提高应用型职业能力。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大多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口径的宽度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应用型职业能力的培养。麦可思教育数据咨询公司对大学毕业生所做的调查分析表明,毕业生的实习对就业率的贡献排在第一位。因此,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对本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第三,加强就业引导,搭建人才企业间桥梁。学生就业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密切相关。民办高校本身在办学方面与企业运行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民办教育的优势和特点,民办高校可以抓住这一点,从教师队伍中抽取一些具有相关知识和教育背景及实践经历的老师,组建学校的专职就业指导老师。这些老师可以通过职业能力测试、性格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模拟等途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制定科学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指导和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目标达成能力。
第四,尊重个体特征,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并且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一些想法和目标与社会现实可能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在学生真正踏入社会前,要在尊重其个体特征的前提下,帮助其学会分析现实和认识自我,并适时、适当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提高其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认知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在就业方面应对和分析就业环境、职业选择、自身特点时,能够更科学,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和积累、对认识对象的分析和把握、自身逻辑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发展任重道远,只有真正把人才质量提高到社会需求的层面,并且能为社会所用,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长久。
[参考文献]
[1]孙俊华,汪霞.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研究:分析视角、构成维度和测量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2]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
[4]张英杰,杜方,杨波.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消费导刊,2009(3).
[5]邹治,陈万明.英国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经验与借鉴[J].煤炭高等教育,2008(5).
[关键词]民办教育 就业力 USEM模型 对策
[作者简介]开芳(1978- ),女,江苏徐州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南京林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高校学生工作。(江苏 南京 21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力研究——以南京地区X、Y和Z三校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SJB88009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91-02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民办教育恢复办学,自此以后,民办教育便处于不断发展和提升的状态中,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方面作用明显,但与西方百年名校相比,我国高校背负着巨大压力,不一样的发展水平却面临一样复杂的全球化环境。因此,民办高校承受着更多大压力,尤其是在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如何提高本校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是所有民办高校在生存和竞争中无法回避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力及USEM就业力模型
就业力(Employability or Employability skills),又被称为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等,最早由英国学者Beveridge于1909年在《Unemployment:a problem of industry》一书中提出。2004年,在第92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力作出如下定义:个人在获取并保持体面劳动机会、在所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内部的各种职务间得到晋升和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等的不断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一些教育和培训机会提升并可以被内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力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到近期,学术界在就业力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几种组织或个人所给出的就业力的不同构成要素。
2004年,英国学者曼兹·约克和皮特尔·奈特在对大量雇主进行调查后,提出了USEM理论。该理论认为就业力包含四个构成要素,分别是学科和专业理解力、专业或岗位技能、自我效能感知能力、学习和反思的元认知能力。以此四个因素为基础,建立了如92页图所示的模型。约克和奈特这两位学者对该理论的四个构成要素给出了解释:学科理解力是指求职者对学科或专业知识的理解;技能包括求职者所应具有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学科或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实践能力;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行动前对自己所具有的水平的预估、选择和评定能力,即有效调动自身的学科知识、技能以实现目标的能力;元认知是人们在行动中和行动后对问题的反思及反思后的经验总结,是对自我认知的认知,是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学习的一种自我管理能力。
二、民办本科生就业力现状
为了解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状态及其因素,本研究在南京地区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所民办高校,发放了1500份调查问卷。收回1392份,回收率92.8%,有效问卷1381份。其中X学校收回487份,有效问卷485份;Y学校收回442份,有效问卷434份;Z学校收回463份,有效问卷462份。
(一)当前民办高校本科生就业差距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自身特点上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其学习能力、学习韧性、基础知识储备存在明显的差距,就业时容易表现出专业理论薄弱、专业技能匮乏,心理素质较差等方面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力水平的提升。另外,优越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包办意识,导致部分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并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机会并找到就业岗位。
(二)民办本科生就业力四因素现状
以USEM模型的四因素为基础,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学科理解力状况。学生在高考报名进行志愿选择和填写时,会受到来自家长、亲戚、朋友和老师的影响(见表2)。数据显示高考志愿是“自己选择的”比例较大,接近和超过一半,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家长的意见。对于学科发展前景及与就业关系,学生知之甚少,X、Y、Z三所高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认为好或很好的比例分别为16.48%、5.79%、7.89%,其余的大多数认为一般,认为不好和不知道专业前景的人数居中,分别占到了23.19%、36.28%、38.49%。
2.专业技能状况。表3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的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组数据呈梭形分布,与专业选择时的数据分布情况不同,这说明经过四年学习学生对自己当初选择的志愿和专业,并没有一如既往地热爱或坚持下去,“喜爱”和“很喜爱”所占比例最多的也不过在26.54%,这跟当时选择志愿人数所占比例从48.06%到60.06%相去甚远。关于职业期望,备选项“专业对口,但不一定强求”“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就行”“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非本专业不干”的选择基本集中在前三项,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科学对待就业过程中的专业选择问题。
3.自我效能感状况。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对其就业能否成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对“面对就业,您的心态是”的四个选择项“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对自己没把握,但想尝试”“害怕就业,害怕竞争”和“其他”的被选项大多集中在前两项,说明现在学生就业心态比较健康,只有少数人对竞争持消极态度。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问卷设计了另外一道题目,“对于就业,您存在哪些困扰”,此项题目为多项选择,在三校被选较高的选项分别为“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急躁心理”“从众心理”。 4.元认知状况。在就业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把握机会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有着决定性的因素。表4和表5分别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准备工作和困扰。就业竞争力实际上是毕业生把握比较优势、获取就业机会、赢得用人单位欣赏的一种能力,是比竞争对手更具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因此,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于聘用人才的价值观。
三、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措施
结合USEM就业能力模型,提升民校毕业生就业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科学设置学校专业,培养社会可用人才。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是一所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办学方面的灵活性,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为各学科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根据社会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各专业。
第二,强化专业训练,提高应用型职业能力。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大多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口径的宽度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应用型职业能力的培养。麦可思教育数据咨询公司对大学毕业生所做的调查分析表明,毕业生的实习对就业率的贡献排在第一位。因此,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对本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第三,加强就业引导,搭建人才企业间桥梁。学生就业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密切相关。民办高校本身在办学方面与企业运行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民办教育的优势和特点,民办高校可以抓住这一点,从教师队伍中抽取一些具有相关知识和教育背景及实践经历的老师,组建学校的专职就业指导老师。这些老师可以通过职业能力测试、性格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模拟等途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制定科学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指导和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目标达成能力。
第四,尊重个体特征,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并且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一些想法和目标与社会现实可能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在学生真正踏入社会前,要在尊重其个体特征的前提下,帮助其学会分析现实和认识自我,并适时、适当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提高其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认知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在就业方面应对和分析就业环境、职业选择、自身特点时,能够更科学,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和积累、对认识对象的分析和把握、自身逻辑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发展任重道远,只有真正把人才质量提高到社会需求的层面,并且能为社会所用,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长久。
[参考文献]
[1]孙俊华,汪霞.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研究:分析视角、构成维度和测量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2]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
[4]张英杰,杜方,杨波.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消费导刊,2009(3).
[5]邹治,陈万明.英国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经验与借鉴[J].煤炭高等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