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移民作家,张惠雯显然比同龄人关注到更多西方光影下的东方故事,在窥探的空间中,她的小说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主体空间,在茫然无绪的精神状况中呈现出逼仄的捆缚,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身份迷失得到了最具趋向性的书写和回环,在被勒索的情感牢笼中,女性不得不从沉默中自我奔逃,最终被规训成为失序的崩塌与否定。以张惠雯的几部短篇小说为例,试图探讨女性在家庭生活下特有的情感趋向和游离,展露觉醒之后女性的挣扎和诉求,书写滞重困境中关于女性的婚姻关怀。
关键词:张惠雯 精神捆缚 身份迷失 婚姻关怀
近几年,女性的生存地位不断地被进行讨论和书写,在职场上,大部分女性受到性别歧视已然是不争的事实,也有诸多职业女性为此发声,强调在事业上的男女平等。但很显然,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地位仍然被剥削和捆缚,而可怕的是,在这一点上,女性的声音往往是微弱的,甚至就连女性本身都很难意识到她们在家庭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也正是因此,女性在无意识中被灌输的男权社会理念才更加尖锐和苛刻。
与今天职场中强调的男女平等不同,在家庭角色定位中,女性天然地被赋予了所谓“避风港”的角色,事实上,这种看似温和的比喻却是对女性独立想象的摧残。在这些传统的角色赋予乃至家庭定位上,女性的形象实际上是被扭曲了,这些情感的捆缚也充当了男权社会下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延续了男权支配欲望的观念。
2019年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实际上就对于这种女性长期被忽略和驯化的家庭地位提出了尖锐的探讨。家庭生活的牢笼特性被从未有过的显现,而电影中女性对于女性被无意识的压榨和剥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事实上,同样的关怀在张惠雯的小说中也早有显现。
在家庭生活的书写中,她展示了一种隔绝的荒芜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缓慢而遮蔽,往往将自我构筑成了扭曲空间下的诡秘泡影,在个体的场域中自我奔逃,但在自我空间之外,却少有人能够注意到她们的情感焦虑,这也就提出了对于今天家庭生活中女性的身份地位思考。
一、家庭生活中所覆盖的牢笼属性
在家庭的内部空间中,女性往往被迫分置于封闭的狭小角落内,例如厨房、臥室等需要她们劳作的地方,在大部分时候,女性在家庭中承载着屈从地位,也就是不得不投身于烦琐的布局工作之中,同时,这些单调的劳作使得女性与外界隔绝,也就导致了她们不得不顺从于琐碎无序的工作,日复一日地自我压抑。
事实上,在家庭空间的角度上来说,女性在这一封闭空间内所奔波逃避的是男权社会的打击和压制,女性不得不从属于这种压制,并且成为男性财产的一部分,与世隔绝地归属于她们的配偶。关于父权和夫权的状态其实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有展示和书写,因此,张惠雯也提出了一重全新的思考,那就是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所面对的自我妥协。
在父权制社会秩序下,女性的生存状态是被不断内置和同化的,这也是张惠雯小说中所希望谈论的问题,很显然,在今天,我们很难再直观地感受到“男尊女卑”的状况,但实际上,性别歧视无所不在,性别的固化观念也存在于家庭和职场生活中。
以小说《沉默的母亲》[1] 来谈,实际上,这是一部带有强烈的东、西方糅合文化的作品,一个嫁到美国的中国女性,带有亚洲文化中一切所谓的女性“优良品质”,她贤惠、顾家,同时不爱慕虚荣,这在任何一个男权社会下都被认为是妻子的最佳人选,也正是因此,沃克先生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娶了这个女人。
作为旁观者来审视这段婚姻不难看出其畸形与可笑,沃克先生作为丈夫和父亲,也就是这个家庭中的绝对掌权者,他身上带有强烈的自私自利色彩,他一面拿对中国妻子的要求——贤惠、保守、顾家、生养孩子等,来要求自己的妻子,一面又不肯付出中国家庭中常见的丈夫所需要负担的,他计较每一份支出,同时不肯支付婚宴的钱,也不肯让父母住入家中。
很显然,这些捆缚和压制在生活中都慢慢积聚成为了沃克太太的生活日常,然而,当父亲生病,她希望从丈夫手中拿到一些钱时,她却面临从未有过的苛刻,丈夫举出了一个又一个例子来拒绝拿出这笔钱,而长期在牢笼中生活而不自知的沃克太太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真相仿佛一瞬间在她面前揭开了,那就是,她没有自己的一分钱!而在这背后的更深层的真相是:在这个家里,她没有任何决定权,这里的什么都不属于她,她在这里的意义就是生养一个又一个孩子!她一夜之间变得心如死灰。
同样被生活的牢笼所扣住的女性还有《二人世界》[2] 中的“她”,小说自始至终都没有给这些角色以命名,似乎也在暗示着,这种生活是同样地铺排在大部分女性的日常之中。事实上,小说中的“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并不算是一个传统的母亲或是妻子形象,“她”不确定对孩子的爱,“她”无法做到对孩子全然付出,但又对丈夫的“不成熟”而感到愠怒,更与普通的父权文化不相符的是,“她”有一个情人。但小说也正是通过这个情人来展现出“她”在婚姻生活中的困顿和闭塞。
小说多次地提到了女性和男性面对新生生命的不同,对于“她”来说,她必须经历生活被男孩和家务填满,必须经历时时刻刻的苦恼和琐事,孩子挤占了她所有的空间,无论是物理上还是心理上,在这些麻木而琐碎的事件里,她不再具有整块的时间,必须习惯妥协于乏味的生活状况。
但对于丈夫来说,他“始终如一。他是始终欢迎孩子到来的那个人”。他既意识不到妻子的改变,也不能够做出有效的疏导。
女性在退居家庭生活之后,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状况的流失,更是与外界的完全脱节,同时也是自己人生的琐碎与游离,因此,当小说中的“她”开始拒绝情人的看望,以及“不再从他的电话里得到快乐和甜蜜”时,她所面对的就是被改变的断裂。
在小说的最后,她不再能够从肉体的快乐中得到快乐,即便是在床上,也一次又一次想起儿子,同时,她也赌气似的向情人展示了她作为母亲的一面,凌乱、邋遢、“怀着一种自毁的、夹杂着报复的快意想象他看见自己这副模样的反应”。从这里开始,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她”已然进入了家庭的囚笼之中。 在生命个体的幽闭空间之下,生活是缓慢的、空间是逼仄的,与世隔绝的痛感不仅令女性和社会生活脱节,就连和枕边人乃至家庭生活中的其他人也产生了割裂,深刻象征着被遮蔽的捆缚与囚笼。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家庭生活的牢笼属性也就是在此,从东方的儒家思想来说,“女主内”的思想深远地影响着家庭关系,在父权制的社会原则下,女性必须站在伦理角度中,以照顾家庭、服从人伦感情等来退居到生活的后方。
二、女性向内坍塌与向外断裂
沉默的囚笼过后,我们所需要探讨的就是女性与外界隔离过后的缠绕与奔逃。当女性在社会秩序与日常的生活秩序中产生龃龉之时,即便是沉默,也会有爆发和崩塌的可能。事实上,张惠雯在她的女性题材小说中往往会谈到女性在婚姻中的逃离。在这些作品中,女性很难从家庭生活中得到关心或者是尊重,只有男性无休止的冷漠和压迫,因此,面对这种日复一日的痛苦,女性只能选择逃离和反叛。
很显然,尤其以东方社会秩序来看,男权社会驯化女性的一个核心就是婚姻家庭中的训诫,而在女性被迫退让到家庭中失去自己的社会地位之后,她们的社会角色被绑架,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假设为隐蔽的奴性身份。一方面,父权制社会中,男性不需要对女性的付出表达感谢,所有在家庭中的付出都显得理所应当;而另一方面,女性却需要对男性带回来的钱财表示感谢,作为谋生者所存在的男性看起来具备了比女性更高的社会价值,女性的价值自然被忽略了。
当两性关系被放置到家庭生活中时,还往往会出现一个婆婆的角色,事实上,这一角色代表着女性在父权制统治秩序中的纵向核心,在传统观念下,“多年媳妇熬成婆”,这一句就可以看出女性在传统思想下的绝对附庸。即便“婆婆”的身份使得女性在老年时期具有了崇高的权力,但这一权力仍然是附庸于男性,同时也是指向了“儿子”,来作为“帮凶”压榨儿媳。
在中国传统婚姻的缔结中,亲子关系里的人们重视人伦,因此,女性对儿子的情感投射也就伴随了对于儿媳的打压和排挤,她们要求儿媳的绝对服从,同时也作为性别统治者的“帮凶”,强行把女性拉扯回到家庭生活之中,通过这种单向度的性别统治和年龄优势,来试图满足自己的情感以及權力需要。
因此,被压榨的悲剧女性为了逃离这种囚笼的境况,一部分选择了自我向内的坍塌,一部分则选择了向外的断裂。从小说《沉默的母亲》来看,小说中的沃克太太就是典型的自我坍塌者,当她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真相”之后,在表面上,她仍然维持着得体和贤惠,照常做家务,但同时,当着丈夫的面她食不下咽。但当丈夫走后,“她像只老鼠一样把去超市采购时顺便买来的各种廉价零食藏在车库里的那些空箱子里,然后在孩子们睡着,或是看电视,或是在楼上玩儿的任何时机里拿出来,像个得了吞咽强迫症的人一样贪婪地往嘴里塞着薯片、士力架、彩色软糖、奶油曲奇饼……”
而在之后女儿的叙述中,母亲在躁郁症的心理疾病中走向了自我毁灭。她是一个沉默的少言寡语的顺从者,她的可怜之处不仅在于她受到了所谓“贤良淑德”思想的荼毒,更在于她的无力抗争。事实上,她的抗争都只能从自我的毁灭中展示悲剧。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这场梦没有醒,沃克太太将永远是沃克先生沉默的、顺从的妻子,但不幸的是,父亲的生病以及沃克先生的冷漠将她飞快地从梦中醒了过来,她的不幸之处也在于此,她被操控了一生,但残酷逼仄的社会现实也令她无法真正选择觉醒,她能够用以反抗的也只有生命,这正是她对于男权社会最为激烈却也最为惨淡的反抗。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父亲生病的这一情节构建大约也是经过了作者的思考,女性从父权文化中逃离,则被迫卷入夫权之中,而她的觉醒,也实际上是父权与夫权倾轧下的自我折磨。
而在小说《玫瑰玫瑰》[3] 中,作者则书写了另一种向外的找寻与断裂。岛屿上的女主人盛情邀请“我”去她家中做客,但当“我”抵达这座岛屿,又接触了她的生活之后,“我”才了解到看似广袤空间下的逼仄与痛苦。
无性婚姻所造成的是一个女人在压抑欲望之下的崩塌与恐惧,如果说《二人世界》《沉默的母亲》等所讲述的都是女性在亲子关系中所遭遇的情感勒索,那么,《玫瑰玫瑰》[3] 则展示了配偶关系中的情绪匮乏。小说所借用的是无性婚姻中的复杂况味,有效书写了女性在这种压抑与自闭下的自我否认。
在“我”的眼光中来看,这对夫妻是天生一对、是互相支持且相爱的,但婚姻之下,各自的痛苦就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了解,一方面,性爱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即代表着情感的缺失和孤立,女性无法从亲密关系中获得真实的温暖;另一方面,在东亚文化的影响中,女性也必须压抑自己的性欲望,因此,女主人只能选择向“我”说出一切,即便是在自我处境全面坍塌的时刻,她也只能进行断裂的输出,而非全然自我的找寻。全然锋利的向外断裂之下,小说呈现出了女性在孤独时刻的静默与错位,无法在家庭亲密关系中获得温情的当下,小说缔结出了更为丰满的情绪张力。
同样的情感勒索还出现在了小说《雪从南方来》[4] 中,在此,家庭仍然作为了风暴的中心,而有所不同的是,小说选取了男性作为风暴眼,来回望两个女性的挣扎和失落。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离异的带着小女儿的单身男人,在遇见自己喜欢的人之后试图让爱人和女儿和平共处,但却在年幼女儿的无知之恶下,失去了重新开始的可能。
事实上,这类故事的核心并不鲜见,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矛盾向来是东方家庭中经久不衰的书写主题,然而,小说却以一封邮件起始,试图展示这对父女在长久的平静生活下的暗流涌动与风暴迭起,柔弱的女儿是曾经亲手毁掉他爱情的刽子手,而被他误解的徐宁也永远没有了回来的可能。
另一面,徐宁的角色也值得被关注,在小说中,她实际上是一个温厚的继母形象,即便是面对他没来由的指责和失控,以及小敏混沌的欺骗假装之下,她所选择的也是断然离开:
“不用回答,什么都不用说!”她站起来说,拿一张纸巾擦掉脸上的泪,样子像是如释重负,“我应该早就明白的。我应该早就想到结果会是这样……”
关键词:张惠雯 精神捆缚 身份迷失 婚姻关怀
近几年,女性的生存地位不断地被进行讨论和书写,在职场上,大部分女性受到性别歧视已然是不争的事实,也有诸多职业女性为此发声,强调在事业上的男女平等。但很显然,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地位仍然被剥削和捆缚,而可怕的是,在这一点上,女性的声音往往是微弱的,甚至就连女性本身都很难意识到她们在家庭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也正是因此,女性在无意识中被灌输的男权社会理念才更加尖锐和苛刻。
与今天职场中强调的男女平等不同,在家庭角色定位中,女性天然地被赋予了所谓“避风港”的角色,事实上,这种看似温和的比喻却是对女性独立想象的摧残。在这些传统的角色赋予乃至家庭定位上,女性的形象实际上是被扭曲了,这些情感的捆缚也充当了男权社会下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延续了男权支配欲望的观念。
2019年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实际上就对于这种女性长期被忽略和驯化的家庭地位提出了尖锐的探讨。家庭生活的牢笼特性被从未有过的显现,而电影中女性对于女性被无意识的压榨和剥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事实上,同样的关怀在张惠雯的小说中也早有显现。
在家庭生活的书写中,她展示了一种隔绝的荒芜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缓慢而遮蔽,往往将自我构筑成了扭曲空间下的诡秘泡影,在个体的场域中自我奔逃,但在自我空间之外,却少有人能够注意到她们的情感焦虑,这也就提出了对于今天家庭生活中女性的身份地位思考。
一、家庭生活中所覆盖的牢笼属性
在家庭的内部空间中,女性往往被迫分置于封闭的狭小角落内,例如厨房、臥室等需要她们劳作的地方,在大部分时候,女性在家庭中承载着屈从地位,也就是不得不投身于烦琐的布局工作之中,同时,这些单调的劳作使得女性与外界隔绝,也就导致了她们不得不顺从于琐碎无序的工作,日复一日地自我压抑。
事实上,在家庭空间的角度上来说,女性在这一封闭空间内所奔波逃避的是男权社会的打击和压制,女性不得不从属于这种压制,并且成为男性财产的一部分,与世隔绝地归属于她们的配偶。关于父权和夫权的状态其实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有展示和书写,因此,张惠雯也提出了一重全新的思考,那就是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所面对的自我妥协。
在父权制社会秩序下,女性的生存状态是被不断内置和同化的,这也是张惠雯小说中所希望谈论的问题,很显然,在今天,我们很难再直观地感受到“男尊女卑”的状况,但实际上,性别歧视无所不在,性别的固化观念也存在于家庭和职场生活中。
以小说《沉默的母亲》[1] 来谈,实际上,这是一部带有强烈的东、西方糅合文化的作品,一个嫁到美国的中国女性,带有亚洲文化中一切所谓的女性“优良品质”,她贤惠、顾家,同时不爱慕虚荣,这在任何一个男权社会下都被认为是妻子的最佳人选,也正是因此,沃克先生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娶了这个女人。
作为旁观者来审视这段婚姻不难看出其畸形与可笑,沃克先生作为丈夫和父亲,也就是这个家庭中的绝对掌权者,他身上带有强烈的自私自利色彩,他一面拿对中国妻子的要求——贤惠、保守、顾家、生养孩子等,来要求自己的妻子,一面又不肯付出中国家庭中常见的丈夫所需要负担的,他计较每一份支出,同时不肯支付婚宴的钱,也不肯让父母住入家中。
很显然,这些捆缚和压制在生活中都慢慢积聚成为了沃克太太的生活日常,然而,当父亲生病,她希望从丈夫手中拿到一些钱时,她却面临从未有过的苛刻,丈夫举出了一个又一个例子来拒绝拿出这笔钱,而长期在牢笼中生活而不自知的沃克太太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真相仿佛一瞬间在她面前揭开了,那就是,她没有自己的一分钱!而在这背后的更深层的真相是:在这个家里,她没有任何决定权,这里的什么都不属于她,她在这里的意义就是生养一个又一个孩子!她一夜之间变得心如死灰。
同样被生活的牢笼所扣住的女性还有《二人世界》[2] 中的“她”,小说自始至终都没有给这些角色以命名,似乎也在暗示着,这种生活是同样地铺排在大部分女性的日常之中。事实上,小说中的“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并不算是一个传统的母亲或是妻子形象,“她”不确定对孩子的爱,“她”无法做到对孩子全然付出,但又对丈夫的“不成熟”而感到愠怒,更与普通的父权文化不相符的是,“她”有一个情人。但小说也正是通过这个情人来展现出“她”在婚姻生活中的困顿和闭塞。
小说多次地提到了女性和男性面对新生生命的不同,对于“她”来说,她必须经历生活被男孩和家务填满,必须经历时时刻刻的苦恼和琐事,孩子挤占了她所有的空间,无论是物理上还是心理上,在这些麻木而琐碎的事件里,她不再具有整块的时间,必须习惯妥协于乏味的生活状况。
但对于丈夫来说,他“始终如一。他是始终欢迎孩子到来的那个人”。他既意识不到妻子的改变,也不能够做出有效的疏导。
女性在退居家庭生活之后,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状况的流失,更是与外界的完全脱节,同时也是自己人生的琐碎与游离,因此,当小说中的“她”开始拒绝情人的看望,以及“不再从他的电话里得到快乐和甜蜜”时,她所面对的就是被改变的断裂。
在小说的最后,她不再能够从肉体的快乐中得到快乐,即便是在床上,也一次又一次想起儿子,同时,她也赌气似的向情人展示了她作为母亲的一面,凌乱、邋遢、“怀着一种自毁的、夹杂着报复的快意想象他看见自己这副模样的反应”。从这里开始,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她”已然进入了家庭的囚笼之中。 在生命个体的幽闭空间之下,生活是缓慢的、空间是逼仄的,与世隔绝的痛感不仅令女性和社会生活脱节,就连和枕边人乃至家庭生活中的其他人也产生了割裂,深刻象征着被遮蔽的捆缚与囚笼。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家庭生活的牢笼属性也就是在此,从东方的儒家思想来说,“女主内”的思想深远地影响着家庭关系,在父权制的社会原则下,女性必须站在伦理角度中,以照顾家庭、服从人伦感情等来退居到生活的后方。
二、女性向内坍塌与向外断裂
沉默的囚笼过后,我们所需要探讨的就是女性与外界隔离过后的缠绕与奔逃。当女性在社会秩序与日常的生活秩序中产生龃龉之时,即便是沉默,也会有爆发和崩塌的可能。事实上,张惠雯在她的女性题材小说中往往会谈到女性在婚姻中的逃离。在这些作品中,女性很难从家庭生活中得到关心或者是尊重,只有男性无休止的冷漠和压迫,因此,面对这种日复一日的痛苦,女性只能选择逃离和反叛。
很显然,尤其以东方社会秩序来看,男权社会驯化女性的一个核心就是婚姻家庭中的训诫,而在女性被迫退让到家庭中失去自己的社会地位之后,她们的社会角色被绑架,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假设为隐蔽的奴性身份。一方面,父权制社会中,男性不需要对女性的付出表达感谢,所有在家庭中的付出都显得理所应当;而另一方面,女性却需要对男性带回来的钱财表示感谢,作为谋生者所存在的男性看起来具备了比女性更高的社会价值,女性的价值自然被忽略了。
当两性关系被放置到家庭生活中时,还往往会出现一个婆婆的角色,事实上,这一角色代表着女性在父权制统治秩序中的纵向核心,在传统观念下,“多年媳妇熬成婆”,这一句就可以看出女性在传统思想下的绝对附庸。即便“婆婆”的身份使得女性在老年时期具有了崇高的权力,但这一权力仍然是附庸于男性,同时也是指向了“儿子”,来作为“帮凶”压榨儿媳。
在中国传统婚姻的缔结中,亲子关系里的人们重视人伦,因此,女性对儿子的情感投射也就伴随了对于儿媳的打压和排挤,她们要求儿媳的绝对服从,同时也作为性别统治者的“帮凶”,强行把女性拉扯回到家庭生活之中,通过这种单向度的性别统治和年龄优势,来试图满足自己的情感以及權力需要。
因此,被压榨的悲剧女性为了逃离这种囚笼的境况,一部分选择了自我向内的坍塌,一部分则选择了向外的断裂。从小说《沉默的母亲》来看,小说中的沃克太太就是典型的自我坍塌者,当她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真相”之后,在表面上,她仍然维持着得体和贤惠,照常做家务,但同时,当着丈夫的面她食不下咽。但当丈夫走后,“她像只老鼠一样把去超市采购时顺便买来的各种廉价零食藏在车库里的那些空箱子里,然后在孩子们睡着,或是看电视,或是在楼上玩儿的任何时机里拿出来,像个得了吞咽强迫症的人一样贪婪地往嘴里塞着薯片、士力架、彩色软糖、奶油曲奇饼……”
而在之后女儿的叙述中,母亲在躁郁症的心理疾病中走向了自我毁灭。她是一个沉默的少言寡语的顺从者,她的可怜之处不仅在于她受到了所谓“贤良淑德”思想的荼毒,更在于她的无力抗争。事实上,她的抗争都只能从自我的毁灭中展示悲剧。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这场梦没有醒,沃克太太将永远是沃克先生沉默的、顺从的妻子,但不幸的是,父亲的生病以及沃克先生的冷漠将她飞快地从梦中醒了过来,她的不幸之处也在于此,她被操控了一生,但残酷逼仄的社会现实也令她无法真正选择觉醒,她能够用以反抗的也只有生命,这正是她对于男权社会最为激烈却也最为惨淡的反抗。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父亲生病的这一情节构建大约也是经过了作者的思考,女性从父权文化中逃离,则被迫卷入夫权之中,而她的觉醒,也实际上是父权与夫权倾轧下的自我折磨。
而在小说《玫瑰玫瑰》[3] 中,作者则书写了另一种向外的找寻与断裂。岛屿上的女主人盛情邀请“我”去她家中做客,但当“我”抵达这座岛屿,又接触了她的生活之后,“我”才了解到看似广袤空间下的逼仄与痛苦。
无性婚姻所造成的是一个女人在压抑欲望之下的崩塌与恐惧,如果说《二人世界》《沉默的母亲》等所讲述的都是女性在亲子关系中所遭遇的情感勒索,那么,《玫瑰玫瑰》[3] 则展示了配偶关系中的情绪匮乏。小说所借用的是无性婚姻中的复杂况味,有效书写了女性在这种压抑与自闭下的自我否认。
在“我”的眼光中来看,这对夫妻是天生一对、是互相支持且相爱的,但婚姻之下,各自的痛苦就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了解,一方面,性爱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即代表着情感的缺失和孤立,女性无法从亲密关系中获得真实的温暖;另一方面,在东亚文化的影响中,女性也必须压抑自己的性欲望,因此,女主人只能选择向“我”说出一切,即便是在自我处境全面坍塌的时刻,她也只能进行断裂的输出,而非全然自我的找寻。全然锋利的向外断裂之下,小说呈现出了女性在孤独时刻的静默与错位,无法在家庭亲密关系中获得温情的当下,小说缔结出了更为丰满的情绪张力。
同样的情感勒索还出现在了小说《雪从南方来》[4] 中,在此,家庭仍然作为了风暴的中心,而有所不同的是,小说选取了男性作为风暴眼,来回望两个女性的挣扎和失落。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离异的带着小女儿的单身男人,在遇见自己喜欢的人之后试图让爱人和女儿和平共处,但却在年幼女儿的无知之恶下,失去了重新开始的可能。
事实上,这类故事的核心并不鲜见,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矛盾向来是东方家庭中经久不衰的书写主题,然而,小说却以一封邮件起始,试图展示这对父女在长久的平静生活下的暗流涌动与风暴迭起,柔弱的女儿是曾经亲手毁掉他爱情的刽子手,而被他误解的徐宁也永远没有了回来的可能。
另一面,徐宁的角色也值得被关注,在小说中,她实际上是一个温厚的继母形象,即便是面对他没来由的指责和失控,以及小敏混沌的欺骗假装之下,她所选择的也是断然离开:
“不用回答,什么都不用说!”她站起来说,拿一张纸巾擦掉脸上的泪,样子像是如释重负,“我应该早就明白的。我应该早就想到结果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