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高效课堂初探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db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课标教师不但要积极进行角色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效。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下,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需要及时转换角色,尽量在思维上还原稚化。另一方面,在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要想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一、知识积累,活跃课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想把课堂教学这份大餐做好、做香,使学生想吃、爱吃,就离不开资料的整合。在课堂上引入相关资料,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教师不再因狭窄的知识面而缩手缩脚,不再因拘泥于教材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放开手脚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和拓展延伸,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例如,在讲到生物进化方面的内容时,把白头叶猴繁殖和进化之谜穿插在授课中。由于教学实例的引入,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進化和自然选择的内容,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兴趣。生物学科中有大量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在讲授遗传学部分时就故作玄虚的帮同学们“算”他们的血型,只要把父母的血型告诉我,我就能很神气的说出他的血型。整节课学生都兴奋而好奇,不断要求我把“秘诀”传授给他们。这时,我才从知识的角度告诉同学们,人的红细胞上的不同抗原构成了人的不同血型。把人类的ABO血型和基因型的关系表展示给同学们,本来较复杂的问题也变得简单了。现在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汲取营养,及时抓住新闻焦点展开课堂讨论。比如,近年来关于克隆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很多方面的质疑。上课时就有意识地抓住这个新闻热点,简单介绍部分克隆的知识。同时也引导学生们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一新鲜事物。通过对克隆知识的了解,学生们也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不但丰富了知识,更是提高了学习兴趣。所有这些知识的引入都要求教师在平时做有心人,平时注意多搜集材料,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二、课堂巧设疑,调动主体
  
  一个好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和知识掌握情况做到了然于胸。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上课时有的放矢地设置一些问题。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目的各有不同。有一些提问是为了引入新课,我在引入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就采用以下问题引入新课(1)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构成生物体的无数细胞从何而来?(3)构成植物体和动物体的所有细胞都一样吗?(4)细胞中和遗传有关的结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引入对先前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为一节课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而有些提问只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知识。例如在讲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部分时,我们了解到果实通常是由子房发育而成,我们食用的部分是其中果皮发达的肉质部分,例如桃、李、杏、梅、枣、杨梅、槟榔、樱桃、芒果等核果类水果。但果实也可以由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花序轴等一起参与组成。你可曾想过:我们所食用的瓜果是植物的那一部分发育而成的?第二天学生们给了我一个惊喜,学生们查到了大量的信息如梨、苹果、枇杷、山楂等水果,是由子房和花托愈合在一起发育而成的,花托形成了果壁,为可食用部分等等。查到资料的同学侃侃而谈,没有查资料的同学很是眼馋,课下都来追问老师什么时候还有这种作业。看到他们这种学习的劲头,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但是课堂设疑也不是一根万能棒,问题的设置要适度。学生对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产生倦怠情绪,这些问题失去了提问的意义;面对过于难的问题,学生又觉得高不可攀,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这些问题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问题提到最后,老师不得不自圆其说,这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的,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的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的过程后才能得到答案。只有通过教学过程中灵活有效的提问,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三、鼓励学生质疑课本,拓展延伸教材
  
  课本知识在人们的眼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它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课本知识也难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会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动脑分析问题。如新陈代谢部分在最后明确指出:人的新陈代谢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控制下进行的。但是有的同学提出质疑,体液调节不但可通过激素调节人体的活动,还可以通过新陈代谢的产物来调节。例如二氧化碳可以调节呼吸速度,呼吸属于新陈代谢的基本活动,那么新陈代谢的调解是靠神经和激素调节呢?还是靠神经和体液调节呢?师生经过讨论还是认为新陈代谢是由神经和体液调节这种说法更全面。又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师告诉学生:丙酮、酒精都能溶解叶绿体色素,但是丙酮有毒。结果有同学提出:那编教材的人不对,明明知道丙酮有毒就应该用酒精替代丙酮进行实验。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们马上分成两个小组对两种溶剂的实验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尽管叶绿体色素溶于酒精,但是溶解度比较低而且酒精挥发比丙酮慢,实验现象很不明显、效果不好,还是用丙酮作为溶剂比较好。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对他们进行填鸭式教学,他们是有待点燃的火把,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会激发学生非常活跃的思维,他们才会提出很多的质疑。因此,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肯定他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的大胆质疑的精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育必须面向班级的所有同学,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尽管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尽量多地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和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但是我认为一节课的好坏还是要由学生的接受程度作为评判标准,不管怎样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目的明确,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自觉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内容,就是一节好课。教学中我常为学生对追求知识的热忱而感动,这种感动也化作无穷的动力,要求自己平时注意积累材料,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和步骤;课后及时做好札记,做好教学心得积累。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打消他们对学习生物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主动与学生交谈,尽快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困难,逐步诱导他们参与生物学学习活动。学生学习如果有了兴趣相伴,才能达到学生“会学、好学、乐学”的理想效果。
其他文献
一、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内涵(一)新农村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共同劳动和生活的乡村农民,具有主动性和自发性农村体育文化不是少数人的活动,乡村农民也不仅仅是被动的受众。应
摘要: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爱上体育课,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师生关系激发兴趣教学方法成功体验    兴趣是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强调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体育教育必须在学生兴趣方面下工夫。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喜欢上体育课的也不喜欢教师的教学,其主要原因与多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位角色  “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重要的人文与社会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论述,说明了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必须抛弃长期以来总是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做法,要变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以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激起学生对化学学科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现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
随着信息技术被口益广泛的应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使之为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服务,成了语文教师网络批改作文的新时尚:一股新的潮流奏响了“网络批改作文”的旋
介绍了共聚聚丙烯管材的特点,阐述了茂名乙烯新产品无规共聚聚丙烯EP1D60P管材专用料的开发、生产、应用和微观结构论证等过程,生产出的管材通过了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的8 760 h长期热稳定性能测试及相关安全、卫生的检测,并已通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
为加强公共场所防火安全管理,公安部将于2007年3月1日起实施公共场所阻燃制品新标准。新标准对制品的烟密度和毒性两项指标提出了较高要求,泡沫塑料制品将面临新的挑战。
研究了一种带环氧基团的新型反应型增容剂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TW)对PA6/PP合金性能的影响。对PA6/PP体系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热变形温度和吸水率等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美育工作的开展却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初中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情绪,致使美术教育的预
"无罪推定"一词最早来源其源于英国的习惯法。其理论来源可以上溯至更早,即古代罗马法的"有疑,为被告人的利益"的原则和"一切主张在未证明前推定其不成立"这一公式在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