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若正确运用“变换”的方法,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识的目的,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变换;数学;解题技巧
在解数学题的时候,“变换”的方法是解题者手中的得力武器。然而,解题人知识基础、思维过程、解题经验都不同,因此在施行“变换”方法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谈谈几种“变换”的方法。
一、变换思路
例1:学校要付360元钱买来8张课桌,6张椅子,每张课桌比每张椅子多付10元,一套桌椅多少元?
如果按一般思路进行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要求一套桌椅多少元?就要找出总价和总套数,可是题中只有总价,桌椅数不配套,难以解答;二是分别求课桌,椅子张多少元?可是课桌和椅子分别的总价没有交代,也无法解答。
若能换另一种想法,把6张椅子改为6张课桌,又在差价上补上,扩大总价,这样,就可以求出每张课桌多少元,就是(360 10×6)÷(8 6)=30元。那么,按题意,椅子每张价钱是:30-10=20元,每套课桌多少元就迎刃而解,即30 20=50元。
由此可见,变换思路可以改变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解题捷径,大大开拓了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二、变换数据
例2:一批煤分三天运完,第一天运了总数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运30吨,第三天运了150吨,这批煤有多少吨?
这類题学生会知道用“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从局部求整体”的方法解答,可是题中确切的几分之几和数量没有出现,如何求解呢?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变换数据”的方法去解答。即假设第二天和第一天运同样多煤,那么,第三天只能少运30吨。这样,问题产生整体效应,得到一个简捷的解法:(150-30)÷(1-■×2)=600吨。上述的变换,就能按已知部分求整体的算法,给解题带来了方便,也开发了智力。
三、变换关系
例3:某车间制造一批零件,甲独做每天做240个,乙完成这批零件的时间是甲的■,乙独做每天做多少个零件?
在解题中,发现甲的工作效率与乙的工作效率没有显示,只有变换它们工作关系,才能求出乙的工作效率。这样就要从一般的数量关系入手解答: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而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的关系,从而推出“甲工作效率是乙工作效率的 ■”,经过引导,这道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四、变换条件
例4:六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男学生人数的■相当于女学生人数的■,六年级有男、女学生各多少人?
此题“男、女人数的标准量”不统一,难以解答,只有变换它的条件,使之成为一个标准,按比例的基本性质“男学生人数×■=女学生人数×■”得出下列关系:
①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倍,②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这样,可分别得出下列两道应用题:
(1) 六年级有学生136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 倍,六年级男、女生各多少人?
(2) 六年级有学生1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六年级男、女生各多少人?
男生人数:136÷﹝1 ■﹞=72人
女生人数:136÷(1 1■)=64人
上例可见,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除一般分析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变换”方法进行表达,较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五、变换角度
例5:计算8 5 8 5 4
若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运用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去简便计算,学生的思路更广,方法更灵活。
例如:(1)8×2 5×2 4
(2)(8 5)×2 4
(3)4×5 5×2
(4)(4 2)×5
(5)(8×2 4) (5 5)
(6)(8×2 4) 5×2……
这样,学生思维活动就不只停留在简单的计算上,而是深入到数字特征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方面,深入到解题思路的创新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各种“变换”是小学数学解题的基本技巧,想要真正做到运用自如,还需要对数学知识不断积累和运用,更需要教师的刻苦钻研,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变换;数学;解题技巧
在解数学题的时候,“变换”的方法是解题者手中的得力武器。然而,解题人知识基础、思维过程、解题经验都不同,因此在施行“变换”方法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谈谈几种“变换”的方法。
一、变换思路
例1:学校要付360元钱买来8张课桌,6张椅子,每张课桌比每张椅子多付10元,一套桌椅多少元?
如果按一般思路进行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要求一套桌椅多少元?就要找出总价和总套数,可是题中只有总价,桌椅数不配套,难以解答;二是分别求课桌,椅子张多少元?可是课桌和椅子分别的总价没有交代,也无法解答。
若能换另一种想法,把6张椅子改为6张课桌,又在差价上补上,扩大总价,这样,就可以求出每张课桌多少元,就是(360 10×6)÷(8 6)=30元。那么,按题意,椅子每张价钱是:30-10=20元,每套课桌多少元就迎刃而解,即30 20=50元。
由此可见,变换思路可以改变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解题捷径,大大开拓了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二、变换数据
例2:一批煤分三天运完,第一天运了总数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运30吨,第三天运了150吨,这批煤有多少吨?
这類题学生会知道用“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从局部求整体”的方法解答,可是题中确切的几分之几和数量没有出现,如何求解呢?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变换数据”的方法去解答。即假设第二天和第一天运同样多煤,那么,第三天只能少运30吨。这样,问题产生整体效应,得到一个简捷的解法:(150-30)÷(1-■×2)=600吨。上述的变换,就能按已知部分求整体的算法,给解题带来了方便,也开发了智力。
三、变换关系
例3:某车间制造一批零件,甲独做每天做240个,乙完成这批零件的时间是甲的■,乙独做每天做多少个零件?
在解题中,发现甲的工作效率与乙的工作效率没有显示,只有变换它们工作关系,才能求出乙的工作效率。这样就要从一般的数量关系入手解答: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而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的关系,从而推出“甲工作效率是乙工作效率的 ■”,经过引导,这道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四、变换条件
例4:六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男学生人数的■相当于女学生人数的■,六年级有男、女学生各多少人?
此题“男、女人数的标准量”不统一,难以解答,只有变换它的条件,使之成为一个标准,按比例的基本性质“男学生人数×■=女学生人数×■”得出下列关系:
①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倍,②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这样,可分别得出下列两道应用题:
(1) 六年级有学生136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 倍,六年级男、女生各多少人?
(2) 六年级有学生1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六年级男、女生各多少人?
男生人数:136÷﹝1 ■﹞=72人
女生人数:136÷(1 1■)=64人
上例可见,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除一般分析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变换”方法进行表达,较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五、变换角度
例5:计算8 5 8 5 4
若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运用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去简便计算,学生的思路更广,方法更灵活。
例如:(1)8×2 5×2 4
(2)(8 5)×2 4
(3)4×5 5×2
(4)(4 2)×5
(5)(8×2 4) (5 5)
(6)(8×2 4) 5×2……
这样,学生思维活动就不只停留在简单的计算上,而是深入到数字特征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方面,深入到解题思路的创新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各种“变换”是小学数学解题的基本技巧,想要真正做到运用自如,还需要对数学知识不断积累和运用,更需要教师的刻苦钻研,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