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北京城的历史交响

来源 :草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gekk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邱华栋的《北京传》闪亮登场,买来一本闲读,读着读着,读出了阅读的认真与快感。一则,邱华栋在文学人群的功夫和功德,非比寻常;二则,北京在世界城市集群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其他城市诸多不能比拟与等肩,无论历史、人文、建筑史上的辉煌。这样一想,邱华栋写北京,写得其所,可谓:一甲为一甲作传,阅读期待和阅读冲动油然,无可厚非。
  幸遇“北京湾”
  《北京传》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260千字,从体量上讲,这书不谓之大,注释中参考的书籍112部,不谓之多。
  对《北京传》的阅读,打破了以往的阅读格式,或者说習惯。隔过了“序章”《中国尊的瞭望》,从第一章《蓟城与燕都》开始,以往读书先读序言,再读后记,之后才读正篇。对《北京传》的阅读,是从留下一些不解或者韵白后,再从序章和后记寻觅解读,作为补空。
  “北京湾”这个提法,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之前肯定与自己的眼界有关,所以没有遇见。北京湾,奠定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之间的冲击、交汇、融合,是这座城市孕育、诞生、成长的必要元素。地理的重要性也是北京成为世界名城的至关重要元素,毋庸置疑。
  “北京湾”地理属性在潮起潮落的历史烟云注脚下,封建帝王在城池营建中,既显示强大的破旧革新继往开来的勇气,也映射残存于内心的恐惧与胆怯,站在历史的云端,窥伺历史的墙角,埋藏历史,消融历史,呈现出虚无的强盛和内心的忐忑。北京城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浴火重生。
  作家在《北京传》中,从北京历史的纵深中解析出时空中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政治定位,深淘这块土地的过去,在历史经纬中属于他的辉煌乃至溯往北京城在历史更迭中的历史际遇。
  作家在资料查证收集,历史逻辑整饬,事件线索拼接,文章言辞调配,文本字句安装,时间空间格局的设计,实地勘验,亲身体悟,与历史踪迹的比对,彰显了文化在其中的助力闪光与引领。
  创作的初衷与责任
  记得已故作家张贤亮的《一亿六》,正如邱华栋先生被约稿后的灵光乍现,或者说厚积薄发的出口,《北京传》这部书的创作,是一句应承,是一次付诸,体现责任与应诺之间的诚信对等。诚然这部书早列入先生的创作计划,受《伦敦传》的影响,和作家沉浸首都30年的思考,都为这部书的问世,奠定了思考和观察的准备,突然也不突然,应当也是应该。
  《北京传》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历史的跟帖,也是对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跟帖,具有无法替代的史料价值。北京这座城市不光横着长,还在竖着长。具备向下、向上生长的多维方式。写给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单从一些资料的累积,也有难度,在读《北京传》过程中,读到了北京市2—5环的各个环长,书中有翔实的数据。
  我读过王达人、王殿英著的《故宫大观》和单士元著的《故宫营造》,这两部书是以故宫为起点和落点而著述的,着墨点在故宫,是北京城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还有这部在读的《北京传》,《北京传》相比前两部落笔的着墨更为宏观立体,既站在了历史的肩头,也立足现实的胸口,还展望了未来愿景。时间链条串联起来的痕迹与存在,也许是历史的纵深。
  城市传和人物传的异同,城市是永续生长的生命体,是时间数轴的继往开来,空间格局的起伏错落,历史的纵深和未来的无限,需要联想,乃至推理。城市传记更为客观,因为这座城市的历史站位、文化根基、事件遗迹、时空过往,无需作家做出任何粉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真实,应该是城市传记的本来;人物传记则不同,既要考虑到人物的社会影响,又要小心翼翼对待人物的情绪,还有与人物有关联人的情结和传记的作品效应。人物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生命存在期事迹的总量,需要有效地大可能地挖掘。
  城市传记和人物传记的共同,内容与载体的有限和无限,决定了作品体量的大小,乃至材料剪裁取舍的价值期许。
  爱我的北京
  我们说,北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是我们国家的伟大首都,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北京这座城市承载了无数的光辉记忆和历史风霜。作家的《北京传》采用了时空间的转移和对质,慢条斯理地梳理出这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全景观。记述这座城市的伟大和历史恢弘。以宏阔的视角,梳理北京三千余年以来的历史传承、空间变化和功能演进。
  邱华栋先生对《北京传》的创作,既是一个作家个体对这座城市的理性观察,又开启了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的群体记忆。《北京传》中所记述的一砖一瓦,一个个建筑集群,一条条胡同,一个个四合院的汇集,一些豪杰普民的身影,则构成了北京这部大书的立体与宏伟,古今交错的全然。
  北京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到金元明清,再到近现代以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世界大都市的形成,以及当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建设,都是北京作为世界大都市的传奇般的扩写。这一雄伟的历史进程和时间的铸造,使北京成为人类的建筑杰作,中华儿女的自豪。
  客体与主体
  在北京生活工作近三十年的作家邱华栋,在时空冥冥中,得到了这座城市的召唤,正是这种召唤,赋予了作家对这座城市保持着探索的好奇和热情,保持着文学和文化、使命和应该。他不断地收集着关于北京的各种资料,据说有四五百种之多。这些资料为《北京传》奠定了横空出世的可能与必然。二十多年前,邱华栋一个外来身份的好奇,和当下一个北京者自居,这两种身份的演变,给了他创作的多重视角,从主客观的维度出发,去探及淹没在时空和建筑深处的历史,又从当下的现实中勾勒远大的未来。他骑着自行车,一站一地的感受北京的城市天际线,这是北京以外的人没法完成的,他开上车在几环的高速公路上俯瞰立交桥下的北京,这也是北京以外的人没法完成的。
  他不仅是一个成熟的漫游者,在历史复杂的资料与现代北京丰富变化之间自如穿行,他还是以北京人的淡定和安然出发,波澜不惊地有条不紊去扣响每一扇大小街巷的门扉。他搭建起的绝非是一部20余万字的建构,更应该是数百万字的北京的宏观与微观。   特别在阅读《北京传》时,文学架构的处理是体恤温润的,不是20多万字的简洁所能意会,主副章的叠加设计,弥补了阅读中宏观呈现的迷茫,主章的空白在副章中得到了弥补,使读者的阅读感受不至于产生悬空的惊悚和断崖的无奈。正如《北京传》新书发布会中有这样的说法,“……每一个转弯处,都有一个声音在背后延揽,从历史的宏观落入日常烟火中”。
  《北京传》中谈到,为北京城的形成与发展,而鞠躬尽瘁的人们,无论阮安、梁、陈……他们的故事都是那样中和,亮点频现,这是责任,是专业的责任,也是专家的责任,是当代的使命,更是历史的使命,这些人无疑都成为北京城辉煌中的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留下的是什么?是宝贵的人文、专业、文化、知识财富。
  我还在《北京传》里,知道了老舍《四世同堂》的前世今生,这是作品的功德,作家的功德,否则我不会去研究或者深问《四世同堂》的枝梢末节,只是欣赏老舍一代文学大家的文学功绩和成就。
  《北京传》告诉我们
  《北京传》告诉我们,北京城是集各种人文荟萃,各种理念并存,各种美学互济的城市。如果想知道,2010年和2019年各自年份北京地铁的通车里程,《北京传》明确地告诉了读者;想知道,去机场如何更便捷通畅,邱华栋老师在《北京传》里,也会有现身说法;新时期北京城发展的表述“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新中国十大建筑”前世今生,在其他地方寻找这些信息,一定会大费周折,但《北京传》都会告诉你。知道北京城的城市色彩基调吗?或者说你能说出你对北京城市色彩色调的认知吗?《北京传》也会告诉你;到北京去天安门是不二选择,那么,到天安门究竟是寻求什么?天安门广场给了我们公共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双重慰藉,以及中国公民主人翁的归属感!在读《北京传》之前,真的没有得到天安门给予人们的是“家国坐标”的认知启示。
  作家对历史客观对待的目光和观点,是学者型的学问,巧妙避过敏感区,行笔于学识与学理的客观之中。
  作家以广博的视角,详实的史料,站在时空高处,对北京的古往今来进行了解构式的串联,精要分析了历代王朝的性格特点,精准描摹了封建帝王入主京都的心理个性。
  从宏观上,《北京传》历史线条疏朗,由彼及此,循章见序;从微观上,《北京传》知微见著,作家从老舍和王朔两代北京作家的作品里解析,北京文化真实性格和北京生活的地道性情。
  时空三维畅想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北京传》里讨论“方案”到未来的智慧城市,我们作为国人,作为读者,从中看到了情怀和未来,作家以文化的角度探及到未来北京城形象的丰富,和健康富有勃勃生机的城市生命体。
  邱华栋在《进入北京三千年的生命,非虚构与想象力组成一把立体钥匙》访谈中说:未来北京,一个是北京的空间格局,已经变成京津冀一体化构想下的首都了,从这一点来看,城市的边界似乎还在扩展。另外一个方面,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使得北京这座城市会有虚拟的和现实的,历史的和想象的、未来的多个层次。我觉得智慧北京肯定是正在到来的现实。
  这样的人文论点与读者达成一个空前一致的期待,這期待是中华儿女对首都的期待。
  邱华栋老师为我们这种共同期待构建了文化或者说文学模型。
  本栏目责任编校:邬彦姝
其他文献
对樊胜武先生留下深刻印象,源于共同出席在韩国举办的国际世厨联大会。在众多参加会议的国内代表团中,樊胜武率领的河南代表团成员统一身着雪白笔挺的厨师礼服,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嘉宾的目光。合影留念时,他们打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红色横幅一一“河南餐饮代表团赴35届世界厨师联合大会”,显得那么自豪;在闭幕晚宴上,其他人都因白天舟车劳顿地参观而放松下来,樊胜武的团队却变戏法似的重新装扮一新,女士们换上了华美的礼服或
期刊
说到北京小吃,很多都与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奶酪来说,它原本发端于宫廷,却由于某种机缘巧合成为平民口中的珍馐。而近代梁实秋先生所著《酪》一文中也提到:“我个人就很怕喝奶……可是做成酪我就喜欢喝。酪有酪铺……最有名的一家是在前门外框儿胡同(应为门框胡同)北头路西,我记不得他的字号了。他家的酪,牛奶醇而新鲜,所以味道与众不同,大碗带果的尤佳,酪里面有瓜子仁儿,于喝咽之外有点东西咀嚼,别有风味。每
期刊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菜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其菜点精美、礼仪讲究,从中可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传承中华菜系文化之瑰宝。在河南博物馆旁有这样一家店,它的门面古朴大气,写着“味道名家”的横匾传递诗情画意,走入其中,金璧辉煌的大厅和木质家具交相辉映,营造这一种典雅恢弘的气势。  味道名家烹炉大观饭店为推出满汉全席这一中华盛宴,特别装修了与满汉全席宫廷文化相匹
期刊
自2012年上半年以来,餐饮行业发展形势严峻,面对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租金费用节节高攀及经营利润变薄的种种困境,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将目光投向节约运营管理中的能耗成本,向节能低碳要效益。  据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能源消耗在餐饮业成本的占比中一直居高不下,有超过一半的餐饮企业水、电、燃料费用占营业费用比重在8%~12%,有的餐饮企业,费用比重在12%~15%,更有超过5%的餐饮企业
期刊
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崇尚天然、环保、节约的饮食消费观念,于是诞生出了“绿色餐饮”的理念,慢慢被餐饮企业的经营者所接纳和重视,并逐步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绿色餐饮”已经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式概念,而成为了切实的实践行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饮食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崇尚美味到更加崇尚自然、环保、节约,绿色餐饮的概念慢慢深入人心。随着这一观念的普及,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餐饮企
期刊
本报讯(记者张维祥)1月28日,在宋庆龄诞辰128周年之际,中国福利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市档案馆在沪举办“203档案”整理研究利用工作座谈会,中国福利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市档案馆领导及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与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简称“203档案”,现存于上海市档案馆,全宗号U143,共203卷17247页,形成
期刊
卢沟桥事变  7月7日,卢沟桥上  那些摁着狼心的敌人,突然  扣动板机。石狮惊得合不上嘴  永定河水打着寒战  随便采一朵波浪,都可以  鉴证风平浪静的夜晚,埋伏很深的  借口。现在还可以,站在  狮子的角度,看清比夜更黑的阴谋  这根导火索,被侵略者轻轻一拉  便点燃中国人长达八年的愤怒  桥并不长,266米  中国军队从这一端打到那一端  足足花了八年。地道战、游击战  全都用上了,毛主席把
期刊
餐厅与博物馆,原本是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符号,一个散发着人间烟火,煎炒烹炸,活色生香;一个投射出智慧的光芒,说古论今,包罗万象。它们能够产生交集吗?  而当我们细细追究中华文化的源头,却发现“夫礼之初,始于饮食”。所谓礼之初始诸饮食,说明一切文化现象都发端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这正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所以,餐厅和博物馆有交集,恰是最正常、合理不过的现象。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期刊
不可泯灭的灵魂  在中国各菜系中,虽然制作“高汤”的方法不尽相同,同一菜系之中,用于制作不同品类、不同档次的菜肴所用的“高汤”也有区别,但“高汤”是中餐的基础却是各菜系中餐大厨心照不宣的共识。“高汤”在菜肴中起的是灵魂的作用,它非同小可,它不可替代,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中餐中是无“汤”不成席。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打卤面是很多北京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人们都很喜闻乐见的一种家常美味。但就是这么一碗
期刊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老孙家饭庄是创建于1898 年(清光绪24年)的清真老字号饮食企业,发展至今已成为古城西安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秉承“文化饮食” 的理念,2010年,老孙家饭庄东关正街旗舰店盛大启航,新店面积上万平方米,以挖掘传统和发展清真饮食文化内涵为目标,精心打造老孙家饭庄牛羊肉泡馍为龙头,以清真菜肴、地方风味小吃为特色,形成以大众化、特色化消费为主,旅游、政务、商务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