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乐泉小学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对家庭因素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影响及相应解决方法做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对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家长对入学适应重视程度和家长对教师角色定位三个方面,并且针对以上因素就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实际解决方案。本研究从家庭方面对提高小学新生入学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家庭因素;解决方法
一、前言
从幼儿园到大学,在长达十多年的受教育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教育的起点,能否适应学校生活是儿童日后顺利进行学校教育的保证。如果儿童停留在幼儿园状态,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学习,在学习中会受到挫折,融入集体生活会很困难,严重者可能会产生厌学心理。此阶段也是儿童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阶段,能否适应学校生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交往与工作。因此,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的情况对儿童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儿童入学适应相关课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研究表明,有16%~35%的一年级学生对学校学习和生活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因此,小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己经成为学校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入学适应问题的研究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看待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杨文(2013)指出幼儿园采用和小学相同的教学方式,使儿童过早接受学习内容并不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部分家长重视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要求孩子提早接触一年级内容,使孩子在入学后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通过家长问卷、分析学校采取的措施,认为提前学习知识的学生在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己有的知识不足以适应学习内容时,劣势日益突出。主要从社会适应和生活能力两方面研究儿童入学适应,提出学生的自理能力有待提高。例如,学生丢失物品的现象较普遍,不能将自己的物品收拾整齐等。以上学者对入学适应的研究倾向于学习方面,对学生规则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儿童进入学校不仅是学习上的转变,还包括人际关系、规则意识等方面的转变。因此,对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研究不能局限于学习方面,也应该注重学习以外的观察与分析。
2.入学适应困难现象的原因研究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适应困难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些学者认为在“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小学生较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指出除了角色转变会导致心理障碍现象的出现,个性差異也是导致小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家庭的支持情况对学生的入学适应也有影响。提到美国的开端计划,其中家长参与项目对儿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也有利于家长自身的发展。通过问卷等调查方式,得出留守儿童的社会社会适应能力与经济地位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3.入学适应的解决对策研究
对于解决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既有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也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入学儿童学习适应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寻求的解决对策。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缩短入学儿童的适应期,温和的语言能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有学者认为可以从课程设置上减轻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指出导致一年级学生难以尽早适应小学环境的因素中,学校缺乏游戏课程和游戏式教学可能是首要原因。认为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仍然还是需要游戏本身来解决。还有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家长参与的方式解决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李杜芳、吴建民指出从“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转变过程中,需要家长与学校协同合作,共同努力。第一,家长和孩子共同“入学”,强调将学校教育带回家庭,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第二,教学进度以适应学校生活为先,以儿歌、游戏等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关注思维的活跃性。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独立性。在以上解决对策中,研究者多从学校角度出发,鲜少从家庭教育入手,以提高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在解决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时应该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一年级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二、方法
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及参与式观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研究家庭因素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影响及提出相应的优化解决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搜集以入学适应为主题的文献资料,找出相关问题的资料进行阅读与筛选,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本论文写作提供依据。
2.深度访谈法
访谈的对象是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乐泉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找出影响乐泉小学学生入学适应的原因。本研究访谈在职教师5人,学生12人,家长4人。
3.参与式观察法
研究者本身是一年级班主任,所以在本研究中十分方便参与到实际课堂中。观察时间从9月入学起至10月中旬,观察内容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课下的真实情况。另外,在观察时做到要被学生接纳,不要干预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展现最自然的状态。
三、结果与讨论
1.新生入学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①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在幼儿园,一节课的时间大约20分钟,而进入一年级后,一节课的时间增加到了40分钟,因此上课时学生容易开小差,手里摆弄文具,上课过程中一点声响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据家长反映,在家本来最多一个小时就能写完的作业总要拖拉很久才能写完,中途总是想看电视、玩玩具,很难在一段时间内专注写作业。
②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提高。首先在课堂上,学生们很难做到专心听讲。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上过幼小衔接班,很多学生己经掌握教师所讲内容,他们不愿意再去听第二遍;其次家庭作业本主要表现为“脏”“乱”“差”。书写情况不尽人意,纸上有很多折角,作业格式乱等。最后学生的坐姿不标准,脚随处乱放,眼睛与书本距离过近,需要老师频繁提醒以纠正坐姿。 ③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在学校里不能管理好自己的东西,经常会出现丢失物品的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几乎不会系鞋带,偶尔鞋带开了,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把鞋带系好。另外,一年级学生对家长有依赖心理,进校的时候一步三回头,舍不得离开家人。
④规则意识薄弱。有一部分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在上课时说话,和周围学生聊天,甚至随意离开座位。此外,有些学生在做游戏时不遵守游戏规则,有时会耍赖或者随意更改游戏规则,甚至会出现矛盾,发生肢体冲突。
⑤在人际交往中处理问题较为极端。上课时,学生的任务是学习,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在此过程中师生交往会出现分化,大多数学生能够与任课教师处于良好的互动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扰乱课堂纪律,这一时间段的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在课下,多数学生都能与老师和睦相处。在生生交往中主要有以下四类矛盾。第一,两人抢夺同一物品;第二,在没有获得允许的情况下拿别人的东西;第三,不经意的肢体碰撞导致两人发生矛盾;第四,因为玩游戏或其他原因使学生发生冲突。
⑥学生的集体意识缺乏。在观察和教师访谈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喜欢按照个人好恶决定是否执行老师的课堂任务,需要小组讨论时讨论与任务无关的事情,还有学生不参与小组讨论。在需要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听从安排,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升旗或者做操排队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站立,乱动、说话、打闹,不会顾及班级荣誉是否受损。
2.适应存在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①家庭结构影响学生的入学适应。家长的做法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有些学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家对学生过于宠爱、看管较松,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松懈。不少学生的家里有二孩,或者妈妈正在怀二胎,所以家长对学生的关注要分担一半甚至大部分给二孩,有些需要家长协助完成的作业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时间认真完成,也可能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有些家庭祖辈三代一起生活,学生平时由爷爷、奶奶照看他们,出于对儿童的疼爱,不让学生动手做事情,学生都由着自己的性子,较少顾及他人感受,不懂得分享,更不知道什么是集体荣誉感。
②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方面适应。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适应,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适应。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家长都给学生报了辅导班,过早接受一年级的知识,开学后有很多家长担心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利用晚上或周末给学生报了辅导班或者自己辅导孩子学业,这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家长向班主任咨询儿童在校情况时,内容都偏向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少有家长咨询在学校独立性、交往等情况。这也反映了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忽略了社会适应。
③家长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错误。家长认为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这一任务,学校有更大的责任。部分家长认为学生一天的时间都在学校学习,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帮不上忙。有些家长会把一年级的教师认为是幼儿园教师的延续。对此,老师们很苦恼。老师的工作时间被安排得很满,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有学校的其他任务,不能满足各个家长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偏差,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有其专业性的判断。
3.小学入学适应的家庭方面解决方法
①家长放手,让儿童养成自主独立的好习惯。很多家长会在暑期给学生报班提前学习一年级的知识,以期减少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但他们却忽略了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也需要学习规则、交朋友和照顾自己。在一年级,学生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例如穿衣吃饭、在冷热天增减衣服、自己接水喝水等。家长应敢于放手,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引导他们树立独立意识,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整理书包、收拾玩具、削铅笔等,这对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其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帮助。
②家长与学校联合,促进共同成长。在访谈中,很多家长对幼小衔接和入学适应不是很了解,了解基本概念后也大多认为学校应对儿童的入学适应负主要责任。但是如果家长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配合学校的教学内容,那么儿童入学适应过程必定面临诸多困难。所以家长与学校要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要多与老师交流,时刻关注儿童的变化,对儿童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增强其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家长还可利用家委会将合理的意愿传达给学校,使学校与家委会有效联合,广泛开展关于“儿童入学适应”的主题活动,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③家长要正确对待教师角色和教师评价。儿童入学适应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部分家长要改变对教师的态度和看法。有些家长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把很多琐事、杂事也交给老师,完全忽略老师的角色定位。比如,询问老师天冷了他家孩子有没有加衣服、看一看他家孩子是否还咳嗽等。教师的角色不仅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知己和家人,但是教师不是保姆。他们不仅要要上课,还需要批改作业、开教研会议。老师并不是围绕一个孩子在工作,老师也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工作。所以家长不应该一味的要求教师。从积极方面想,学生在学校照顾自己也是对学生自理能力和独立型的锻炼。
另外,很多家长们在教师指出孩子问题时会与老师发生争辩。每位家长都爱子心切,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这无可厚非,但是家长还是应该客观地看待老师的评价。毕竟,家长只看到了儿童在家里的一面,而老师看到的是他在集体中的表现。从老师的视角,能看出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更容易看出儿童在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家长要正确看待教师评价,与教师一起为孩子的茁壮成长做出最为正确的引导。
四、总结
本研究针对家庭因素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采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相结合等手段展开研究。本文总结了小学新生入学适应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有待提高、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规则意识薄弱、人际交往处理问题较为极端、集体意识缺乏六个方面;然后针对相应问题分析了家庭因素对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家长对入学适应重视程度和家长对教师角色定位三个方面;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及相应的家庭影响因素给出了让儿童养成自主独立的好习惯、家校联合促进共同成长、家长要正确对待教师角色和教师评价三个实际解决方案。本文可以帮助更好理解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方面问题,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提升产生有益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08):61-63.
[2]薛辉.在幼小双向互动中谈幼小衔接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4):72-74.
[3]李娟,崔蕾,李洋.幼小衔接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基于西安5所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47-48.
[4]赵延斌.入学儿童心理的转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衛生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5:1.
[5]邵明星,杨晓萍.从“开端计划”到“确保开端计划”:美英两国促进幼儿教育家长参与[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8):68-72.
【关键词】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家庭因素;解决方法
一、前言
从幼儿园到大学,在长达十多年的受教育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教育的起点,能否适应学校生活是儿童日后顺利进行学校教育的保证。如果儿童停留在幼儿园状态,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学习,在学习中会受到挫折,融入集体生活会很困难,严重者可能会产生厌学心理。此阶段也是儿童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阶段,能否适应学校生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交往与工作。因此,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的情况对儿童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儿童入学适应相关课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研究表明,有16%~35%的一年级学生对学校学习和生活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因此,小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己经成为学校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入学适应问题的研究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看待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杨文(2013)指出幼儿园采用和小学相同的教学方式,使儿童过早接受学习内容并不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部分家长重视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要求孩子提早接触一年级内容,使孩子在入学后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通过家长问卷、分析学校采取的措施,认为提前学习知识的学生在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己有的知识不足以适应学习内容时,劣势日益突出。主要从社会适应和生活能力两方面研究儿童入学适应,提出学生的自理能力有待提高。例如,学生丢失物品的现象较普遍,不能将自己的物品收拾整齐等。以上学者对入学适应的研究倾向于学习方面,对学生规则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儿童进入学校不仅是学习上的转变,还包括人际关系、规则意识等方面的转变。因此,对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研究不能局限于学习方面,也应该注重学习以外的观察与分析。
2.入学适应困难现象的原因研究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适应困难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些学者认为在“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小学生较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指出除了角色转变会导致心理障碍现象的出现,个性差異也是导致小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家庭的支持情况对学生的入学适应也有影响。提到美国的开端计划,其中家长参与项目对儿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也有利于家长自身的发展。通过问卷等调查方式,得出留守儿童的社会社会适应能力与经济地位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3.入学适应的解决对策研究
对于解决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既有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也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入学儿童学习适应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寻求的解决对策。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缩短入学儿童的适应期,温和的语言能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有学者认为可以从课程设置上减轻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指出导致一年级学生难以尽早适应小学环境的因素中,学校缺乏游戏课程和游戏式教学可能是首要原因。认为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仍然还是需要游戏本身来解决。还有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家长参与的方式解决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李杜芳、吴建民指出从“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转变过程中,需要家长与学校协同合作,共同努力。第一,家长和孩子共同“入学”,强调将学校教育带回家庭,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第二,教学进度以适应学校生活为先,以儿歌、游戏等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关注思维的活跃性。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独立性。在以上解决对策中,研究者多从学校角度出发,鲜少从家庭教育入手,以提高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在解决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时应该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一年级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二、方法
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及参与式观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研究家庭因素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影响及提出相应的优化解决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搜集以入学适应为主题的文献资料,找出相关问题的资料进行阅读与筛选,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本论文写作提供依据。
2.深度访谈法
访谈的对象是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乐泉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找出影响乐泉小学学生入学适应的原因。本研究访谈在职教师5人,学生12人,家长4人。
3.参与式观察法
研究者本身是一年级班主任,所以在本研究中十分方便参与到实际课堂中。观察时间从9月入学起至10月中旬,观察内容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课下的真实情况。另外,在观察时做到要被学生接纳,不要干预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展现最自然的状态。
三、结果与讨论
1.新生入学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①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在幼儿园,一节课的时间大约20分钟,而进入一年级后,一节课的时间增加到了40分钟,因此上课时学生容易开小差,手里摆弄文具,上课过程中一点声响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据家长反映,在家本来最多一个小时就能写完的作业总要拖拉很久才能写完,中途总是想看电视、玩玩具,很难在一段时间内专注写作业。
②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提高。首先在课堂上,学生们很难做到专心听讲。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上过幼小衔接班,很多学生己经掌握教师所讲内容,他们不愿意再去听第二遍;其次家庭作业本主要表现为“脏”“乱”“差”。书写情况不尽人意,纸上有很多折角,作业格式乱等。最后学生的坐姿不标准,脚随处乱放,眼睛与书本距离过近,需要老师频繁提醒以纠正坐姿。 ③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在学校里不能管理好自己的东西,经常会出现丢失物品的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几乎不会系鞋带,偶尔鞋带开了,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把鞋带系好。另外,一年级学生对家长有依赖心理,进校的时候一步三回头,舍不得离开家人。
④规则意识薄弱。有一部分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在上课时说话,和周围学生聊天,甚至随意离开座位。此外,有些学生在做游戏时不遵守游戏规则,有时会耍赖或者随意更改游戏规则,甚至会出现矛盾,发生肢体冲突。
⑤在人际交往中处理问题较为极端。上课时,学生的任务是学习,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在此过程中师生交往会出现分化,大多数学生能够与任课教师处于良好的互动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扰乱课堂纪律,这一时间段的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在课下,多数学生都能与老师和睦相处。在生生交往中主要有以下四类矛盾。第一,两人抢夺同一物品;第二,在没有获得允许的情况下拿别人的东西;第三,不经意的肢体碰撞导致两人发生矛盾;第四,因为玩游戏或其他原因使学生发生冲突。
⑥学生的集体意识缺乏。在观察和教师访谈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喜欢按照个人好恶决定是否执行老师的课堂任务,需要小组讨论时讨论与任务无关的事情,还有学生不参与小组讨论。在需要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听从安排,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升旗或者做操排队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站立,乱动、说话、打闹,不会顾及班级荣誉是否受损。
2.适应存在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①家庭结构影响学生的入学适应。家长的做法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有些学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家对学生过于宠爱、看管较松,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松懈。不少学生的家里有二孩,或者妈妈正在怀二胎,所以家长对学生的关注要分担一半甚至大部分给二孩,有些需要家长协助完成的作业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时间认真完成,也可能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有些家庭祖辈三代一起生活,学生平时由爷爷、奶奶照看他们,出于对儿童的疼爱,不让学生动手做事情,学生都由着自己的性子,较少顾及他人感受,不懂得分享,更不知道什么是集体荣誉感。
②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方面适应。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适应,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适应。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家长都给学生报了辅导班,过早接受一年级的知识,开学后有很多家长担心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利用晚上或周末给学生报了辅导班或者自己辅导孩子学业,这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家长向班主任咨询儿童在校情况时,内容都偏向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少有家长咨询在学校独立性、交往等情况。这也反映了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忽略了社会适应。
③家长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错误。家长认为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这一任务,学校有更大的责任。部分家长认为学生一天的时间都在学校学习,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帮不上忙。有些家长会把一年级的教师认为是幼儿园教师的延续。对此,老师们很苦恼。老师的工作时间被安排得很满,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有学校的其他任务,不能满足各个家长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偏差,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有其专业性的判断。
3.小学入学适应的家庭方面解决方法
①家长放手,让儿童养成自主独立的好习惯。很多家长会在暑期给学生报班提前学习一年级的知识,以期减少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但他们却忽略了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也需要学习规则、交朋友和照顾自己。在一年级,学生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例如穿衣吃饭、在冷热天增减衣服、自己接水喝水等。家长应敢于放手,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引导他们树立独立意识,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整理书包、收拾玩具、削铅笔等,这对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其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帮助。
②家长与学校联合,促进共同成长。在访谈中,很多家长对幼小衔接和入学适应不是很了解,了解基本概念后也大多认为学校应对儿童的入学适应负主要责任。但是如果家长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配合学校的教学内容,那么儿童入学适应过程必定面临诸多困难。所以家长与学校要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要多与老师交流,时刻关注儿童的变化,对儿童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增强其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家长还可利用家委会将合理的意愿传达给学校,使学校与家委会有效联合,广泛开展关于“儿童入学适应”的主题活动,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③家长要正确对待教师角色和教师评价。儿童入学适应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部分家长要改变对教师的态度和看法。有些家长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把很多琐事、杂事也交给老师,完全忽略老师的角色定位。比如,询问老师天冷了他家孩子有没有加衣服、看一看他家孩子是否还咳嗽等。教师的角色不仅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知己和家人,但是教师不是保姆。他们不仅要要上课,还需要批改作业、开教研会议。老师并不是围绕一个孩子在工作,老师也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工作。所以家长不应该一味的要求教师。从积极方面想,学生在学校照顾自己也是对学生自理能力和独立型的锻炼。
另外,很多家长们在教师指出孩子问题时会与老师发生争辩。每位家长都爱子心切,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这无可厚非,但是家长还是应该客观地看待老师的评价。毕竟,家长只看到了儿童在家里的一面,而老师看到的是他在集体中的表现。从老师的视角,能看出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更容易看出儿童在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家长要正确看待教师评价,与教师一起为孩子的茁壮成长做出最为正确的引导。
四、总结
本研究针对家庭因素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采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相结合等手段展开研究。本文总结了小学新生入学适应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有待提高、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规则意识薄弱、人际交往处理问题较为极端、集体意识缺乏六个方面;然后针对相应问题分析了家庭因素对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家长对入学适应重视程度和家长对教师角色定位三个方面;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及相应的家庭影响因素给出了让儿童养成自主独立的好习惯、家校联合促进共同成长、家长要正确对待教师角色和教师评价三个实际解决方案。本文可以帮助更好理解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方面问题,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提升产生有益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08):61-63.
[2]薛辉.在幼小双向互动中谈幼小衔接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4):72-74.
[3]李娟,崔蕾,李洋.幼小衔接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基于西安5所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47-48.
[4]赵延斌.入学儿童心理的转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衛生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5:1.
[5]邵明星,杨晓萍.从“开端计划”到“确保开端计划”:美英两国促进幼儿教育家长参与[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8):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