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大多重展示轻研讨,教师成了课例的绝对主角,几乎一手操办全部过程,其他人却成了“看客”。这样的教研活动参与面窄,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和研讨目的,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以“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研讨活动为例,用角色分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实现教研活动的“实效”目标。
【关键词】角色分工;教研活动;实效
一、活动背景
科组内的教研的活动常常是以课例展示加教学反思的形式开展。参与的教师往往以“看客”身份出现,即使是执教课例的“主角”也个别抱着一种“只要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心态马虎了事。如何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是我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为改变过去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能动性,只是以“旁观者”身份参与教研活动的现状。我们策划与实施了一次以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为课例的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尝试以任务角色分工引导教师有效参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策划与实施
(一)活动方案的确定
1. 活动主题
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2. 活动时间
2014年5月21日下午,活动地点:知信小学佳信校区。
3. 活动内容
(1)按角色分工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知识背景分析、目标制定说明。
(2)课例观摩:“长方体的认识”。
(3)执教者介绍设计意图与实施后的体会。
(4)讨论与交流。以课例为引子,结合你的经验谈谈: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课目标设计应关注哪些要素?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概念教学中困惑与问题。
(5)活动小结:教研员点评指导。
4. 活动准备
5. 活动要求
(1)活动前按角色分工准备相关资料,形成文字材料,并做好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在活动中关注教学预设与课堂实施效果,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
(3)活动后撰写一篇教学反思。
6. 参与活动人员
区教研员、区内部分兄弟学校老师、学校领导及科组老师
(二)活动的实施
1. 下发通知,布置活动前思考任务
在确定研讨的主题后,提前在Q群讨论组把思考的任务下发给参加活动的教师。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角色分工按要求完成资料的收集。
2. 资料整合与交流
之后,进行汇报资料整理情况和学习收获,主要围绕“我知道了什么;我是这样想的”两方面发言。“我知道了什么”主要检验教师通过阅读学习获得了什么知识;“我是这样想的”就是希望教师在内化了新知以后,能够有自己的见识。教师只有在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个人观点以后,基于问题的备课、观课与思辨才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不至于空洞肤浅。
3. 交流研讨,形成教学思路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应围绕解决三大问题而展开: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各面上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课堂实施围绕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通过观察与操作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与关系;在搭建长方体框架操作活动中,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建立长方体的表象,并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几大环节展开。
4. 课后反思,达成共识
观摩结束后,组织了交流研讨活动,教研员林毅云老师对科组的教研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结合课例进行了指导。科组老师通过本次研讨活动形成以下共识:
(1)几何形体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材料,帮助学生积累直观几何概念,形成表象。
(2)从概念的发展比较中,明确每一学段的目标要求。
(3)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导入概念、理解概念(初步理解与深入理解)、应用概念。
5. 积淀总结,形成案例
科组的每位老师围绕主题进行反思,可以就研读教材中受到的启发或引发的思考,也可以就课堂实施的情况展开讨论。
附二:(老师反思摘要)
5月21日,我校数学科迎来一件教研盛事——面向部分兄弟学校展示科组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数学科一学年来对教研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尝试,还展示了我们对几何形体中的概念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活动以《长方体的认识》为教学案例,科组老师全面参与到各个环节,从知识背景分析、教材研读、学情研究、教学目标制定等方面一一作介绍,分析了研究的意义、具体过程及收获。执教该课的舒老师,也分享了设计思路与课后反思,在活动中,老师们对教材的理解能力、课堂教学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区教研员林毅云老师更是充分肯定了科组的教研模式强调“议”;关注“悟”;落实“行”与“思”。
三、后续与跟进
本学年我们制定了以几何形体概念教学为研究专题,探索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一般模式。并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初步形成“使用角色分工促进教师有效参与”的较为有效的教研模式,但一次研讨活动不能尽善尽美。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此教研模式开展各年级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研讨活动,并在角色分工的轮换、资料分析与选取、教学模式的探究等问题继续深入。
四、启示与反思
1. 明确角色分工,改变袖手旁观的“看客”现状
在以往重展示轻研讨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往往认为课例的执教者是“主角”,搭台(教学设计)、准备道具(课件、教学具)、唱戏(课例展示)及独白(教学反思)等都由“主角”一手操办,其他人却成了“看客”。这样的教研活动参与面窄,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和研讨目的,大多是浮于表面的“看课”和“议课”。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知识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制定、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后反思与再研究等几大内容的分工,并在资料汇总与交流中引导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厘清关于长方体认识的各学段要求及知识架构,深刻体会因学而教,更重要的是通过研讨活动,教师对几何形体中的概念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明晰几何形体教学必须经历从具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的过程,并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形体的表象。而几何形体中的概念教学仍要遵循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
2. 提供恰当引导,促使教师专业的“登阶”发展
组织教研活动的意义在于搭建平台、营造气氛,为参加者在教学研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专业的支持。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者,必须提供恰当的引导。在本案例中,通过角色分工对教师的活动进行引导。如引导教师深入研读各版本的教材资料并作对比分析,尤其对人教版教材的详细分析(包括例题、操作、练习等),理解好教材编写意图;引导教师利用前测进行学情分析,找准知识的联结点与生长点;引导教师分析知识背景时不仅了解小学阶段的知识架构,还研读了初中教材的相关衔接的知识,把握好教学的“度”;引导教师学习《学业评价标准》中对教学目标要求的关键词,制定出准确和表述正确的教学目标;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再研究,形成改进教学行为的意识……只有这样,教学研讨才能迈向深入,教研活动才能成为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才能促使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
3. 促进有效参与,实现教研活动的“实效”目标
教研活动的实效主要体现在实现教研活动“以研促教”的功能,具体体现在提高教师的认识和改变教学行为上。要实现此目标,教师的有效参与是关键。只有把教研活动环节细化与落实,让教师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进行感悟,让教师经历“有实质”的教研活动,并在教研活动过程形成新教学思想,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建议,才能促进教师的有效参与。
在本案例中,我们针对教师在上研讨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就备课中关注教材、学生、知识背景及目标制定几大问题进行角色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务;在观课时关注设计思路与实施效果,进一步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做到人人有看法;并通过议课,进一步剖析课堂,反思教学行为,共同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最终达成此类型课的教学模式的共识,做到人人有思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教师较好地参与到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教研活动的“实效”目标。
【关键词】角色分工;教研活动;实效
一、活动背景
科组内的教研的活动常常是以课例展示加教学反思的形式开展。参与的教师往往以“看客”身份出现,即使是执教课例的“主角”也个别抱着一种“只要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心态马虎了事。如何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是我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为改变过去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能动性,只是以“旁观者”身份参与教研活动的现状。我们策划与实施了一次以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为课例的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尝试以任务角色分工引导教师有效参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策划与实施
(一)活动方案的确定
1. 活动主题
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2. 活动时间
2014年5月21日下午,活动地点:知信小学佳信校区。
3. 活动内容
(1)按角色分工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知识背景分析、目标制定说明。
(2)课例观摩:“长方体的认识”。
(3)执教者介绍设计意图与实施后的体会。
(4)讨论与交流。以课例为引子,结合你的经验谈谈: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课目标设计应关注哪些要素?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概念教学中困惑与问题。
(5)活动小结:教研员点评指导。
4. 活动准备
5. 活动要求
(1)活动前按角色分工准备相关资料,形成文字材料,并做好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在活动中关注教学预设与课堂实施效果,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
(3)活动后撰写一篇教学反思。
6. 参与活动人员
区教研员、区内部分兄弟学校老师、学校领导及科组老师
(二)活动的实施
1. 下发通知,布置活动前思考任务
在确定研讨的主题后,提前在Q群讨论组把思考的任务下发给参加活动的教师。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角色分工按要求完成资料的收集。
2. 资料整合与交流
之后,进行汇报资料整理情况和学习收获,主要围绕“我知道了什么;我是这样想的”两方面发言。“我知道了什么”主要检验教师通过阅读学习获得了什么知识;“我是这样想的”就是希望教师在内化了新知以后,能够有自己的见识。教师只有在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个人观点以后,基于问题的备课、观课与思辨才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不至于空洞肤浅。
3. 交流研讨,形成教学思路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应围绕解决三大问题而展开: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各面上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课堂实施围绕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通过观察与操作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与关系;在搭建长方体框架操作活动中,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建立长方体的表象,并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几大环节展开。
4. 课后反思,达成共识
观摩结束后,组织了交流研讨活动,教研员林毅云老师对科组的教研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结合课例进行了指导。科组老师通过本次研讨活动形成以下共识:
(1)几何形体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材料,帮助学生积累直观几何概念,形成表象。
(2)从概念的发展比较中,明确每一学段的目标要求。
(3)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导入概念、理解概念(初步理解与深入理解)、应用概念。
5. 积淀总结,形成案例
科组的每位老师围绕主题进行反思,可以就研读教材中受到的启发或引发的思考,也可以就课堂实施的情况展开讨论。
附二:(老师反思摘要)
5月21日,我校数学科迎来一件教研盛事——面向部分兄弟学校展示科组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数学科一学年来对教研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尝试,还展示了我们对几何形体中的概念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活动以《长方体的认识》为教学案例,科组老师全面参与到各个环节,从知识背景分析、教材研读、学情研究、教学目标制定等方面一一作介绍,分析了研究的意义、具体过程及收获。执教该课的舒老师,也分享了设计思路与课后反思,在活动中,老师们对教材的理解能力、课堂教学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区教研员林毅云老师更是充分肯定了科组的教研模式强调“议”;关注“悟”;落实“行”与“思”。
三、后续与跟进
本学年我们制定了以几何形体概念教学为研究专题,探索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一般模式。并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初步形成“使用角色分工促进教师有效参与”的较为有效的教研模式,但一次研讨活动不能尽善尽美。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此教研模式开展各年级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研讨活动,并在角色分工的轮换、资料分析与选取、教学模式的探究等问题继续深入。
四、启示与反思
1. 明确角色分工,改变袖手旁观的“看客”现状
在以往重展示轻研讨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往往认为课例的执教者是“主角”,搭台(教学设计)、准备道具(课件、教学具)、唱戏(课例展示)及独白(教学反思)等都由“主角”一手操办,其他人却成了“看客”。这样的教研活动参与面窄,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和研讨目的,大多是浮于表面的“看课”和“议课”。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知识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制定、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后反思与再研究等几大内容的分工,并在资料汇总与交流中引导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厘清关于长方体认识的各学段要求及知识架构,深刻体会因学而教,更重要的是通过研讨活动,教师对几何形体中的概念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明晰几何形体教学必须经历从具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的过程,并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形体的表象。而几何形体中的概念教学仍要遵循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
2. 提供恰当引导,促使教师专业的“登阶”发展
组织教研活动的意义在于搭建平台、营造气氛,为参加者在教学研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专业的支持。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者,必须提供恰当的引导。在本案例中,通过角色分工对教师的活动进行引导。如引导教师深入研读各版本的教材资料并作对比分析,尤其对人教版教材的详细分析(包括例题、操作、练习等),理解好教材编写意图;引导教师利用前测进行学情分析,找准知识的联结点与生长点;引导教师分析知识背景时不仅了解小学阶段的知识架构,还研读了初中教材的相关衔接的知识,把握好教学的“度”;引导教师学习《学业评价标准》中对教学目标要求的关键词,制定出准确和表述正确的教学目标;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再研究,形成改进教学行为的意识……只有这样,教学研讨才能迈向深入,教研活动才能成为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才能促使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
3. 促进有效参与,实现教研活动的“实效”目标
教研活动的实效主要体现在实现教研活动“以研促教”的功能,具体体现在提高教师的认识和改变教学行为上。要实现此目标,教师的有效参与是关键。只有把教研活动环节细化与落实,让教师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进行感悟,让教师经历“有实质”的教研活动,并在教研活动过程形成新教学思想,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建议,才能促进教师的有效参与。
在本案例中,我们针对教师在上研讨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就备课中关注教材、学生、知识背景及目标制定几大问题进行角色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务;在观课时关注设计思路与实施效果,进一步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做到人人有看法;并通过议课,进一步剖析课堂,反思教学行为,共同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最终达成此类型课的教学模式的共识,做到人人有思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教师较好地参与到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教研活动的“实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