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以来,北京四中将每年6月份的高二学生农村义务支教正式纳入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管理体系,为每一名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给予相应的成绩评价和学分认定。截至目前,已有2 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四川、青海、江西、河北、山西、湖北的支教活动,完成授课1 000多课时,为贫困儿童捐助文具、书籍、电脑等物品约合人民币10万元,形成书面文字40万字,整理出版了《北京四中高中学生考察文集》《此岸彼岸》《见微知著》《校刊支教专题》《洗礼》等文集,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学生的实践课程,丰满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探索创新
第一,创意基础。北京四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着优良的育人传统。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其不竭的动力之源。2008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实际,以适应新时期教育规律、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需求和赋予四中传统以新内涵为根本,首创并实施了“体验式教育”模式。即将学生的体验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设计实践活动为不断开发和利用这一无形重要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在课程开发中,首先激发学生体验的内驱力,培养教师和学生“要开阔视野,到农村去,那里更能展示中国多样性”的意识。其次,拓展学生体验的活动空间。再次,开发与利用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从“心”开始,引领学生体验生活,做健康生活的主人,做一个有益于家国天下的大气之人。
第二,保障工作。北京四中的支教内容包括:到相对贫困的农村生活,到农村中小学学校当教师,吃住在农村学校,与农村的学生交朋友。据了解,目前中学组织一个年级的全员学生到异地进行社会实践,特别是到农村开展支教活动,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是非常少见的。这样的大型活动需要繁琐的准备工作。如,学校要提前半年对支教过程中的安全、交通、吃住、行程等问题做出细致的安排,要与农村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联络,还需要对实践地进行考察,设计支教活动内容等。为了保障支教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带领年级组长、班主任教师行程3 000公里,访问学校近20所,反复研究,作了细致的安全预案等准备工作。
第三,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新课程的相关规定,为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北京四中设置了缜密的综合实践课程。高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入学前的8月下旬对学生进行为期8天的军训,完成后获得2个学分。高一学年的第二学期,6月上旬(高考周)组织学生参加为期3天且不少于20小时的农业实践活动,为期4天且不少于20小时的职业见习活动,完成后各获得1个学分,共2个学分。高二学年的第二学期,6月上旬(高考周)组织学生进行为期6天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完成后获得2个学分。学生在进入高三以前必须参与不少于5个工作日,完成不少于80个小时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完成的学生获得2个学分。以上实践课程共8个学分。而且,支教活动是学生的日常德育课程,不是放假旅行,学生不得安排自己的事情。对因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不参加的学生,学校也将为其统一安排在校内的学习实践活动。
二、实践成效
第一,创新教学理论。“体验式教育”模式赋予教学过程新的内涵。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机械传输,也不再是课程计划的简单实施,而是学生主动发展与个性成长的过程,是对课程再开发的过程。“体验式教育”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而且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成为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支持系统。
第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智。首先,学生在不同境遇中学会感知自我。有些知识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从教师授课中获得,但有些知识,如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态度和观念,只有置身其中,才能获得有益的知识和体验,这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支教活动让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更懂得奉献。其次,在现实中确立热爱祖国,为祖国贡献的信念。2013届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从我国河北省贫困的平山县支教回来,我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那也是我一辈子的使命:为中国消除贫困。”再次,在角色体验中强化责任意识。上饶和平山均为革命老区,生活、学习条件十分艰苦,与大都市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但学生们克服了“骄娇”二气,与老乡、当地同学同吃住,发扬了四中“优苦严”的精神。从积极体验农村劳动,深入家庭走访调查,到精心为当地学生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学生的一系列行动得到当地老乡和学校教师的称赞。参加支教的高二学生说道:“慢慢张开双臂,保持平衡,一步步走在狭长的田埂上,嗅着泥土的芬芳,感受着柔软潮湿的泥土与光滑的石头。行走在田埂上,你须全神贯注地走好每一步。行走在田埂上,我感到心尤其的沉静、笃实。”
第三,推进教学相长。许多参与支教的带队教师也深受教导,增强了他们对青少年心理的理解。教育是生活的历程,其目的散落在教育的每个细节之中。王秋寰老师在手记中写道:“支教活动让学生们收获了一份难得的经历。……但我们也留下了,留下了心中最真挚的诚意和感情,留下了对这些山里孩子们的祝福和期望,留下了一份份沉甸甸的记忆。……”
三、展望与期待
展望未来,北京四中还将继续把支教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并在实践中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稳步推进,再创佳绩。
第一,把握正确的实践教学导向。学校将支教活动与“中国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梦成则中国梦圆”理念的指引下,健康成长,勇敢前行。第二,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未来学校应将支教活动与继承优秀道德传统相结合。在广阔天地间,在淳朴的民风和贫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博学、仁爱互助的优良品格。第三,把握社会实践的主体地位。学校应积极参与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走出教科书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一些条件性、素材性的课程资源,补充校内资源和文本资源的不足,积极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服务。第四,把握个人的心路成长历程。实践中,学校应时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进行。严于律己,自觉抵制一切不良风气的影响,带头弘扬社会主旋律,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短暂的支教活动,北京四中的学生们得以游走在祖国的山河之间,感受中国农村的面貌,体验农村的真实生活。也让他们了解到中国还存在着有些地方忽视基础教育,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管理失当,环境保护不利,卫生医疗条件欠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支教活动让学生们对国情民意有了更为真切的感知,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即便支教不会给支教地区带来多少现实的变化,但参与支教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也坚定了他们为祖国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作者系原北京四中副校长,现丰台二中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任媛媛)
一、探索创新
第一,创意基础。北京四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着优良的育人传统。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其不竭的动力之源。2008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实际,以适应新时期教育规律、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需求和赋予四中传统以新内涵为根本,首创并实施了“体验式教育”模式。即将学生的体验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设计实践活动为不断开发和利用这一无形重要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在课程开发中,首先激发学生体验的内驱力,培养教师和学生“要开阔视野,到农村去,那里更能展示中国多样性”的意识。其次,拓展学生体验的活动空间。再次,开发与利用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从“心”开始,引领学生体验生活,做健康生活的主人,做一个有益于家国天下的大气之人。
第二,保障工作。北京四中的支教内容包括:到相对贫困的农村生活,到农村中小学学校当教师,吃住在农村学校,与农村的学生交朋友。据了解,目前中学组织一个年级的全员学生到异地进行社会实践,特别是到农村开展支教活动,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是非常少见的。这样的大型活动需要繁琐的准备工作。如,学校要提前半年对支教过程中的安全、交通、吃住、行程等问题做出细致的安排,要与农村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联络,还需要对实践地进行考察,设计支教活动内容等。为了保障支教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带领年级组长、班主任教师行程3 000公里,访问学校近20所,反复研究,作了细致的安全预案等准备工作。
第三,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新课程的相关规定,为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北京四中设置了缜密的综合实践课程。高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入学前的8月下旬对学生进行为期8天的军训,完成后获得2个学分。高一学年的第二学期,6月上旬(高考周)组织学生参加为期3天且不少于20小时的农业实践活动,为期4天且不少于20小时的职业见习活动,完成后各获得1个学分,共2个学分。高二学年的第二学期,6月上旬(高考周)组织学生进行为期6天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完成后获得2个学分。学生在进入高三以前必须参与不少于5个工作日,完成不少于80个小时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完成的学生获得2个学分。以上实践课程共8个学分。而且,支教活动是学生的日常德育课程,不是放假旅行,学生不得安排自己的事情。对因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不参加的学生,学校也将为其统一安排在校内的学习实践活动。
二、实践成效
第一,创新教学理论。“体验式教育”模式赋予教学过程新的内涵。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机械传输,也不再是课程计划的简单实施,而是学生主动发展与个性成长的过程,是对课程再开发的过程。“体验式教育”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而且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成为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支持系统。
第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智。首先,学生在不同境遇中学会感知自我。有些知识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从教师授课中获得,但有些知识,如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态度和观念,只有置身其中,才能获得有益的知识和体验,这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支教活动让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更懂得奉献。其次,在现实中确立热爱祖国,为祖国贡献的信念。2013届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从我国河北省贫困的平山县支教回来,我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那也是我一辈子的使命:为中国消除贫困。”再次,在角色体验中强化责任意识。上饶和平山均为革命老区,生活、学习条件十分艰苦,与大都市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但学生们克服了“骄娇”二气,与老乡、当地同学同吃住,发扬了四中“优苦严”的精神。从积极体验农村劳动,深入家庭走访调查,到精心为当地学生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学生的一系列行动得到当地老乡和学校教师的称赞。参加支教的高二学生说道:“慢慢张开双臂,保持平衡,一步步走在狭长的田埂上,嗅着泥土的芬芳,感受着柔软潮湿的泥土与光滑的石头。行走在田埂上,你须全神贯注地走好每一步。行走在田埂上,我感到心尤其的沉静、笃实。”
第三,推进教学相长。许多参与支教的带队教师也深受教导,增强了他们对青少年心理的理解。教育是生活的历程,其目的散落在教育的每个细节之中。王秋寰老师在手记中写道:“支教活动让学生们收获了一份难得的经历。……但我们也留下了,留下了心中最真挚的诚意和感情,留下了对这些山里孩子们的祝福和期望,留下了一份份沉甸甸的记忆。……”
三、展望与期待
展望未来,北京四中还将继续把支教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并在实践中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稳步推进,再创佳绩。
第一,把握正确的实践教学导向。学校将支教活动与“中国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梦成则中国梦圆”理念的指引下,健康成长,勇敢前行。第二,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未来学校应将支教活动与继承优秀道德传统相结合。在广阔天地间,在淳朴的民风和贫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博学、仁爱互助的优良品格。第三,把握社会实践的主体地位。学校应积极参与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走出教科书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一些条件性、素材性的课程资源,补充校内资源和文本资源的不足,积极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服务。第四,把握个人的心路成长历程。实践中,学校应时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进行。严于律己,自觉抵制一切不良风气的影响,带头弘扬社会主旋律,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短暂的支教活动,北京四中的学生们得以游走在祖国的山河之间,感受中国农村的面貌,体验农村的真实生活。也让他们了解到中国还存在着有些地方忽视基础教育,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管理失当,环境保护不利,卫生医疗条件欠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支教活动让学生们对国情民意有了更为真切的感知,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即便支教不会给支教地区带来多少现实的变化,但参与支教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也坚定了他们为祖国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作者系原北京四中副校长,现丰台二中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