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教师已看到了传统作业样式的诸多弊端,提出了开放性、实践性、鼓励合作等适应学生发展的作业新理念。事实上,传统的作业样式在今天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不要简单的否定,要对它加以改进,不使之异化为单纯的服从于考试的工具,而使之服务于《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关注学生发展这一总体目标。
近年来,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传统作业样式作了有益的改革,探求让学生诸多发展的途径。
一、整合重组,求发展
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存在“例题较多,教学步子较小”的问题,造成教学多耗低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效能。
如我在教学第十一册分数乘法的直接约分时,首先设计了下面一组题,让学生做:
计算下面各题。想一想,能否直接约分?试试看。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见第十册课本)。可见,约分本意是在“一个分数”中的“分子与分母”之间进行。根据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不难把一个分数乘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分数”,进而再在“分子与分母”之间进行约分。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一个分数中还是在一个分数乘法算式中,约分总是在分子与分母之间进行的。由此,学生不难想出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解题:几个分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与其他分数的分母(分子)约分;分数与小数相乘时,将小数看作为“分母”是1的“分数”的“分子”,与给定分数的分母“约分”。
至此,“分子与分母约分”中的“分子”与“分母”已自然扩展。
这种作业设计,抓准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与共l生,重组教材,把“一个分数中的约分”与“分数乘法的直接约分”进行整合。省去了大量的重复教学,从而留给了学生施展才能、磨炼毅力的广阔空间。
二、自评自悟,求发展
在传统作业中,对作业的评价是被动评价,而不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只评价作业的结果,而不关心作业过程;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对比。只要答案正确,不管解题的思路是否最优。对于答错者,则不管解题思路是否有亮点,统统一棍子“打死”,从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并无视学生作业的情感体验,抑制学生的发展。为此,我利用学生求果的迫切心理,对答案进行精心设计,变明确具体冷冰冰的“标准答案”为具有启发性的“模糊答案”,从而刺激学生去作“回头看”,使整个教学活动在无声中进入自评自悟的理想状态。
模糊答案的设计一般有以下几个途径:
1、堵塞错误思路。
如“人民电影院原有座位32排,每排有38个座位。扩建后,座位增加了8排,每排增加了10个座位。扩建后,增加了多少个座位?”
答案:10*8*(常用的判错符号)
用“算式带‘*”’的方式出示答案,能有效地堵塞错误思路,促使学生猛然醒悟,并顿生寻找症结的决心。
2、出示一步算式。
(1)出示第一步算式。“第一步”常常是解题的难点及关键,出示“第一步”利于解题的综合法训练。
(2)出示最后一步算式。最后一步是何种运算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照所求问题,从而弄清楚解题思路,利于解题的分析法训练。
3、提供思路图。
4、亮出典型草稿。
如选择题: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是2:3:5,这个三角形是( )。
(1)钝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
答案:(草稿)
生(3):(无草稿)
亮出了这样的“答案”,让学生对号入座。与生(1)草稿吻合者先是一“喜”,当看到生(2)只列了一个算式就行了,便又一“疑”,细细一想很有道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何种三角形,只要看它最大的一个角的度数。当看到生(3)没有草稿又是一“惊”,可让生(3)说说没有草稿是怎样解题的,从而明白解题的技巧:观察“2:3:5”,发现有两角度数之和等于第三个角的度数,由此直接推得是直角三角形。亮出典型草稿,能使学生大开眼界,相互取长补短。
三、摆脱束缚,求发展
如“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百整千的加减法速算”教学的难点是零头数前加减号的确定。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不少教师都是让学生熟记四句要诀:加多了要减,加少了再加,减多了要加,减少了再减。按这四种类型作单项练习不成问题,可就是“大混合”后难以对号入座。一旦忘记了要诀更是束手无策。追根究底,其原因就是教得过于精细,弄得学生眼花缭乱。事实上,速算第一步详细过程的写出(如1543-397=1543-400 3),正是难以突破难点的原因。因为第一步前面的加减号和加减数变“多了”或“少了”都写得很清楚,是个强信号,很容易对后面零头数前的加减号造成干扰。若借助口算先得出一个“大致结果”,则强信号的干扰也就自然排除了。“大致结果”与原题对照,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不难悟出。“多了”就减,“少了”就补。从而将四句要诀简化成了“多了就减,少了就补。”无需记忆。且不易出错。
那么,速算第一步详细过程能不能不写出来呢?很多教师认为“绝对不能。因为这一步是速算的主要过程,考试时不写速算的主要过程是要扣分的。”习惯和传统是创造的顽敌。因此,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必须要敢于摆脱传统的束缚,创造出学生发展的新空间。这类练习题可作如下设计:
计算下面各题。先想出“大致结果”,再想出“最终结果”,然后把主要过程写下来。
例如,(1)674 298=974-2=972
(2)1453-397=1053 3=1056
(3)2234-407=1834-7=1827
(4)395 1654=2054-5=2049
近年来,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传统作业样式作了有益的改革,探求让学生诸多发展的途径。
一、整合重组,求发展
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存在“例题较多,教学步子较小”的问题,造成教学多耗低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效能。
如我在教学第十一册分数乘法的直接约分时,首先设计了下面一组题,让学生做:
计算下面各题。想一想,能否直接约分?试试看。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见第十册课本)。可见,约分本意是在“一个分数”中的“分子与分母”之间进行。根据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不难把一个分数乘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分数”,进而再在“分子与分母”之间进行约分。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一个分数中还是在一个分数乘法算式中,约分总是在分子与分母之间进行的。由此,学生不难想出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解题:几个分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与其他分数的分母(分子)约分;分数与小数相乘时,将小数看作为“分母”是1的“分数”的“分子”,与给定分数的分母“约分”。
至此,“分子与分母约分”中的“分子”与“分母”已自然扩展。
这种作业设计,抓准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与共l生,重组教材,把“一个分数中的约分”与“分数乘法的直接约分”进行整合。省去了大量的重复教学,从而留给了学生施展才能、磨炼毅力的广阔空间。
二、自评自悟,求发展
在传统作业中,对作业的评价是被动评价,而不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只评价作业的结果,而不关心作业过程;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对比。只要答案正确,不管解题的思路是否最优。对于答错者,则不管解题思路是否有亮点,统统一棍子“打死”,从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并无视学生作业的情感体验,抑制学生的发展。为此,我利用学生求果的迫切心理,对答案进行精心设计,变明确具体冷冰冰的“标准答案”为具有启发性的“模糊答案”,从而刺激学生去作“回头看”,使整个教学活动在无声中进入自评自悟的理想状态。
模糊答案的设计一般有以下几个途径:
1、堵塞错误思路。
如“人民电影院原有座位32排,每排有38个座位。扩建后,座位增加了8排,每排增加了10个座位。扩建后,增加了多少个座位?”
答案:10*8*(常用的判错符号)
用“算式带‘*”’的方式出示答案,能有效地堵塞错误思路,促使学生猛然醒悟,并顿生寻找症结的决心。
2、出示一步算式。
(1)出示第一步算式。“第一步”常常是解题的难点及关键,出示“第一步”利于解题的综合法训练。
(2)出示最后一步算式。最后一步是何种运算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照所求问题,从而弄清楚解题思路,利于解题的分析法训练。
3、提供思路图。
4、亮出典型草稿。
如选择题: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是2:3:5,这个三角形是( )。
(1)钝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
答案:(草稿)
生(3):(无草稿)
亮出了这样的“答案”,让学生对号入座。与生(1)草稿吻合者先是一“喜”,当看到生(2)只列了一个算式就行了,便又一“疑”,细细一想很有道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何种三角形,只要看它最大的一个角的度数。当看到生(3)没有草稿又是一“惊”,可让生(3)说说没有草稿是怎样解题的,从而明白解题的技巧:观察“2:3:5”,发现有两角度数之和等于第三个角的度数,由此直接推得是直角三角形。亮出典型草稿,能使学生大开眼界,相互取长补短。
三、摆脱束缚,求发展
如“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百整千的加减法速算”教学的难点是零头数前加减号的确定。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不少教师都是让学生熟记四句要诀:加多了要减,加少了再加,减多了要加,减少了再减。按这四种类型作单项练习不成问题,可就是“大混合”后难以对号入座。一旦忘记了要诀更是束手无策。追根究底,其原因就是教得过于精细,弄得学生眼花缭乱。事实上,速算第一步详细过程的写出(如1543-397=1543-400 3),正是难以突破难点的原因。因为第一步前面的加减号和加减数变“多了”或“少了”都写得很清楚,是个强信号,很容易对后面零头数前的加减号造成干扰。若借助口算先得出一个“大致结果”,则强信号的干扰也就自然排除了。“大致结果”与原题对照,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不难悟出。“多了”就减,“少了”就补。从而将四句要诀简化成了“多了就减,少了就补。”无需记忆。且不易出错。
那么,速算第一步详细过程能不能不写出来呢?很多教师认为“绝对不能。因为这一步是速算的主要过程,考试时不写速算的主要过程是要扣分的。”习惯和传统是创造的顽敌。因此,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必须要敢于摆脱传统的束缚,创造出学生发展的新空间。这类练习题可作如下设计:
计算下面各题。先想出“大致结果”,再想出“最终结果”,然后把主要过程写下来。
例如,(1)674 298=974-2=972
(2)1453-397=1053 3=1056
(3)2234-407=1834-7=1827
(4)395 1654=2054-5=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