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时间前移,营造和谐;尊重见解,推动和谐;外援帮助,促进和谐;师生平等,共创和谐。
关键词:师生和谐;语文教学;方法
随着语文新课标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感到要贯彻这一理念,那么师生间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师生间如何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时间前移,营造和谐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课文的文本基本上比较长,如果学生不提前学习,而是在课堂上才接触课文,而课堂时间有限,每周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把课堂上的时间用来给学生预习课文、熟悉文本,造成的后果必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课堂气氛沉闷,如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涟漪。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指导学生把熟悉文本的任务放在课前完成,以实现学习时间的前移,课堂上则成为探究疑难问题的舞台。
比如:高一整个学年的必修课,笔者采用的是“四遍八步”读书法,即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四遍八步”,熟悉了文本,按步骤了解了该掌握的内容,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再集中到课堂上共同探索,完成合作探究。因为课前学生提前去看书、思考、整理,对于其他同学或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总能积极响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加上思维火花的碰撞,形成了不少新的智慧,令同学们大开眼界,收益匪浅!因此,倡导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往前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课堂上师生和谐关系形成的基础。
二、尊重见解,推动和谐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因其生长环境、个人经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看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感受,引导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唯有如此,学生想说、敢说,进而会说,从而彻底改变“教师唱主角戏”的局面。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逐步把学生引向成功的轨道。
比如:运用“四遍八步”读书法预习过《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后,上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谁能说说王熙凤的哭是真哭还是假哭,为什么?
沉默一会儿后,一位学生举手答道:“我认为是真哭。因为王熙凤是林黛玉的表嫂,她们之间虽然从未谋面,但亲戚关系早已铁定。林黛玉的妈妈即王熙凤的姑姑,姑姑去世,留下这么一个幼小的表妹,林黛玉的可怜身世,谁都会同情,更何况她们还是亲戚呢?”
这位同学的发言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掌声未停,接着一位学生提出是假哭。如果不是假哭,王熙凤怎么可能表情转换得这么快,随后,“忙转悲为喜,连责自己‘该打’”呢?”
刚发言的同学才激起了大家的一片掌声,另有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答道:“我认为是真哭。林黛玉的妈妈年纪轻轻就去世,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家庭的悲剧,亲人的去世自然会引发亲人间的悲痛,以至于伤心落泪也在情理之中。”
“哗哗哗……”掌声再度热烈响起,掌声中,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答道:“我认为是假哭。王熙凤是个势利、圆滑、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之人,恐怕在她一踏进贾母房中,就早已窥探到贾母悲伤的神色,她装出‘拭’的样子无非是想博取贾母的好感,以保持和贾母情感的一致……”
以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谁能说没有道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说实在的,备课时我没有想到,而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更令我始料未及,但在课堂上我都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赞扬。通过探讨,大家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当然,教师本身对文本也要有充分的理解,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促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学习,也才能推动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养成。
三、外援帮助,促进和谐
说实在的,泰宁县属于闽北的偏僻小县,平衡班的学生素质不会太高。一节课下来,总有个别不专心的学生,如何确保这样的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听课呢?笔者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或者叫学生复述刚才教师、同学所讲的内容,或者评价、质疑刚才教师、同学所讲的内容。被提问到的同学恐怕大都不会,如果教师当场批评、训斥、发火只会起反作用,笔者的做法是允许学生“请求外援”,即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请一位他信任的同学帮他回答,如果这位同学答不上来,他可以继续往下请,直到答案浮出水面为止,有时学生的答案都不尽人意时,教师要“当出手时就出手”。通过这样的提问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印象和了解,既避免了被叫又不会回答的学生的尴尬、维护了其自尊,又促进了学生间的协作关系,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可能产生于师生间的误解、矛盾、隔阂,促进了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四、师生平等,共创和谐
孙敬修说过:“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爱你、亲近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放下架子,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给他们以亲人般的呵护,以朋友般的真诚,与他们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中,学生才会爱学、乐学。
课堂上教师除了放下师道尊严的框框,平等对待学生,商量教学事宜之外,还应深入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才能获得他们的真心爱戴、拥护。
如高三下学期考试频繁,学生的考试作文我无法一一过目、点评,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学会某一类型作文的结构安排、谋局布篇,甚至语言技巧等,笔者总是利用课堂的点滴时间或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一视同仁地对待想与笔者探讨问题的学生,不管他成绩好坏、德行优劣,只要他愿意,笔者总是和他们并肩齐坐、促膝谈论,从而赢得学生的广泛赞誉。
有一次,高三(3)班的一位女同学拿出只得了35分的戏剧《失败的坚持》与笔者探讨。笔者坦然告诉她关于戏剧写作,自己知道的还不多,但笔者愿意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多以后再与她探讨。此后一星期,笔者忙于搜集相关资料,埋头研究戏剧写作理论。当笔者拿出较为成熟的意见和她共同探讨时,她满心欢喜、心悦诚服。此后,笔者发现她写作的热情大增,经常有一些好作品诞生,或被张贴出来供同学欣赏,或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反过来,学生也尊重教师、爱戴教师,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师生间共创的这种和谐关系将极大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唤发他们的青春活力,唤起他们的创造能力。
总之,以上是本人高中三年为促成师生和谐关系而做的一些努力。三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泰宁县泰宁一中)
关键词:师生和谐;语文教学;方法
随着语文新课标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感到要贯彻这一理念,那么师生间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师生间如何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时间前移,营造和谐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课文的文本基本上比较长,如果学生不提前学习,而是在课堂上才接触课文,而课堂时间有限,每周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把课堂上的时间用来给学生预习课文、熟悉文本,造成的后果必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课堂气氛沉闷,如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涟漪。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指导学生把熟悉文本的任务放在课前完成,以实现学习时间的前移,课堂上则成为探究疑难问题的舞台。
比如:高一整个学年的必修课,笔者采用的是“四遍八步”读书法,即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四遍八步”,熟悉了文本,按步骤了解了该掌握的内容,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再集中到课堂上共同探索,完成合作探究。因为课前学生提前去看书、思考、整理,对于其他同学或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总能积极响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加上思维火花的碰撞,形成了不少新的智慧,令同学们大开眼界,收益匪浅!因此,倡导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往前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课堂上师生和谐关系形成的基础。
二、尊重见解,推动和谐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因其生长环境、个人经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看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感受,引导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唯有如此,学生想说、敢说,进而会说,从而彻底改变“教师唱主角戏”的局面。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逐步把学生引向成功的轨道。
比如:运用“四遍八步”读书法预习过《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后,上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谁能说说王熙凤的哭是真哭还是假哭,为什么?
沉默一会儿后,一位学生举手答道:“我认为是真哭。因为王熙凤是林黛玉的表嫂,她们之间虽然从未谋面,但亲戚关系早已铁定。林黛玉的妈妈即王熙凤的姑姑,姑姑去世,留下这么一个幼小的表妹,林黛玉的可怜身世,谁都会同情,更何况她们还是亲戚呢?”
这位同学的发言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掌声未停,接着一位学生提出是假哭。如果不是假哭,王熙凤怎么可能表情转换得这么快,随后,“忙转悲为喜,连责自己‘该打’”呢?”
刚发言的同学才激起了大家的一片掌声,另有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答道:“我认为是真哭。林黛玉的妈妈年纪轻轻就去世,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家庭的悲剧,亲人的去世自然会引发亲人间的悲痛,以至于伤心落泪也在情理之中。”
“哗哗哗……”掌声再度热烈响起,掌声中,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答道:“我认为是假哭。王熙凤是个势利、圆滑、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之人,恐怕在她一踏进贾母房中,就早已窥探到贾母悲伤的神色,她装出‘拭’的样子无非是想博取贾母的好感,以保持和贾母情感的一致……”
以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谁能说没有道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说实在的,备课时我没有想到,而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更令我始料未及,但在课堂上我都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赞扬。通过探讨,大家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当然,教师本身对文本也要有充分的理解,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促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学习,也才能推动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养成。
三、外援帮助,促进和谐
说实在的,泰宁县属于闽北的偏僻小县,平衡班的学生素质不会太高。一节课下来,总有个别不专心的学生,如何确保这样的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听课呢?笔者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或者叫学生复述刚才教师、同学所讲的内容,或者评价、质疑刚才教师、同学所讲的内容。被提问到的同学恐怕大都不会,如果教师当场批评、训斥、发火只会起反作用,笔者的做法是允许学生“请求外援”,即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请一位他信任的同学帮他回答,如果这位同学答不上来,他可以继续往下请,直到答案浮出水面为止,有时学生的答案都不尽人意时,教师要“当出手时就出手”。通过这样的提问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印象和了解,既避免了被叫又不会回答的学生的尴尬、维护了其自尊,又促进了学生间的协作关系,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可能产生于师生间的误解、矛盾、隔阂,促进了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四、师生平等,共创和谐
孙敬修说过:“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爱你、亲近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放下架子,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给他们以亲人般的呵护,以朋友般的真诚,与他们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中,学生才会爱学、乐学。
课堂上教师除了放下师道尊严的框框,平等对待学生,商量教学事宜之外,还应深入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才能获得他们的真心爱戴、拥护。
如高三下学期考试频繁,学生的考试作文我无法一一过目、点评,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学会某一类型作文的结构安排、谋局布篇,甚至语言技巧等,笔者总是利用课堂的点滴时间或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一视同仁地对待想与笔者探讨问题的学生,不管他成绩好坏、德行优劣,只要他愿意,笔者总是和他们并肩齐坐、促膝谈论,从而赢得学生的广泛赞誉。
有一次,高三(3)班的一位女同学拿出只得了35分的戏剧《失败的坚持》与笔者探讨。笔者坦然告诉她关于戏剧写作,自己知道的还不多,但笔者愿意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多以后再与她探讨。此后一星期,笔者忙于搜集相关资料,埋头研究戏剧写作理论。当笔者拿出较为成熟的意见和她共同探讨时,她满心欢喜、心悦诚服。此后,笔者发现她写作的热情大增,经常有一些好作品诞生,或被张贴出来供同学欣赏,或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反过来,学生也尊重教师、爱戴教师,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师生间共创的这种和谐关系将极大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唤发他们的青春活力,唤起他们的创造能力。
总之,以上是本人高中三年为促成师生和谐关系而做的一些努力。三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泰宁县泰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