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引起海外关注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览群书》编辑部:
  前不久,一个亲戚回国探亲,特意带来几张国外报纸。其中一张报纸在2017年12月7日的专栏文章中,以《博览群书好习惯》为题,介绍了中国光明日报主办的著名读书评论类期刊《博览群书》。
  刊发这篇文章的,是马来西亚的《中国报》。该报由知名侨领李孝式等人创刊于1946年2月,迄今已有72年的历史,与《星洲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并称东南亚华文报业的“三驾马车”,在海外华人中有口皆碑。
  专栏作者张一文在《博览群书好习惯》中,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博览群书》杂志。这篇文章还被“知情网”等海外华文网站转发。据了解,很多华人都是“知情网”的粉丝。
  首先,作者对《博览群书》杂志很熟悉。作者写道:
  中国有本杂志,就叫《博览群书》。这本杂志1985年创刊,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刊名,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是该刊的追求,“知识人写给知识人”、“名家作品名家看”,已被这本杂志坚守32年。
  文字不长,但是核心信息清晰准确,使读者油然而生阅读期待。
  接着,该文作者还介绍了《博览群书》期刊开展的“我把书香送母校”——向老师赠阅《博览群书》活动。在作者看来,藉由向老师赠阅《博览群书》活动,通过教师这个纽带与桥梁,有效拉近了刊物与青年学生的距离,而读书类期刊,只有真诚拉近和青年的距离,才能让青年亲近阅读,亲近经典,亲近学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为刊物孕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代又一代读者群体,也塑造一代又一代乐于阅读的青年。
  最后,《中国报》的这篇文章,还引用了《博览群书》发表的几篇著名的文章。例如,引用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陆远老师的《读古诗者才是优秀现代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蒋寅教授《白话文的发达,不应以文言废弃为前提》,以及文学博士李春阳见刊《博览群书》文章里的精彩句子:“汉字和汉文是国人世代生存的依托,犹如国土与家园。”这些引用,让国外读者豁然开朗,所见即有所得。
  由于这篇文章是结合马来西亚华人中小学教育现状来写的,引起不少学生家长的关注。有的家长还特意跑去商务印书馆(吉隆坡)等华文书局,询问如何订阅《博览群书》等中国读书类报刊。
  读罢此报,笔者也是感慨萬千。在“一带一路”合作影响下,中国本土杂志能够影响到国外,是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自信”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成果。这样的成果反过来提醒我们,在中国文化成果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今天,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更应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创造更加精美的文化产品,与世界人民共享。
  蔡志玲(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校医院)
其他文献
曾看过部电影,叫《死亡诗社》,“向死而生”和“诗意栖居”这两个源自海德格尔的知名命题合而为一了。标题太好,“死”和“诗”两样都占,因此对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文青群体很有诱惑性。电影讲了一个有关文学教师的故事,他令人敬佩又令人着迷,一边违反学校教规和律令,按自己的方式授课教学;又把“诗”作为教学的理想和教学的基础,企图从生之此岸眺望死之彼岸。这多少有一点不切实际的诗人哲学家腔調,电影里的学生们似乎在他的
夏夜,当你仰望夜空,银河两岸两颗明亮的星隔河相对,位于银河以西的是织女星,位于银河以东的是牵牛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凝望中,人们赋予了这两颗原本客观的星体以人类的情感,并在中国人富有诗意的想象下,演绎出了一幕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七夕传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众所周知,七夕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密切相关。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牛、女故事的演变过程十分
从2017年开始,我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连续三个学期讲授中国文学史,三个学期讲授中国文学史从先秦到明清小说,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从我走上大学的讲堂以来,主要讲授的是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两个阶段,一首一尾的先秦两汉与明清文学,基本上没有过接触。但压力就是动力,课程讲授的需求就是学术研究的缘起动力。与此前三十余年的大学讲授相关,此前我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宋代诗词、东坡研究、至多
宋代民间旧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元夕节、烧灯节、三五等。此日民俗活动极多,宋词中多有描述。据笔者统计,现存宋词有200多首对上元节的风俗和娱乐活动做了生动的描摹,其作者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为我们留下了情趣盎然的民俗画卷。  赏灯。宋词中又称“放灯”,上元节无灯不欢,“重寻旧曲声韵,收拾放灯欢计”。(晁端礼《玉叶重黄》)整个都城是灯海,“帝城三五,灯光花市盈路。”(李邴《女冠子》)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陶渊  明《九日闲居序》),九九重阳,因其月日并应纯阳之数,谐音“久久”,不仅陶渊明爱之,世人无不爱之。相关研究认为,九月九日作为中国古代四大重数节日之一,当产生于序数纪日法得以使用后的东汉中后期(郭佳《九月九日重阳节探源》,《文化遗产》2017年第5期)。《旧唐书》卷十三载德宗五年春正月乙卯诏曰:“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晋纪重阳。”可见,重阳节在晋朝才成为受重视的
沈圣时(1914—1943),江苏苏州甪直人。原名储,后更名潜,字圣时。曾用名沈激。笔名有刚克、草间、聚文、秋山、红树、红叶等。现代诗人、作家。1932年就读苏州美专,中途退学。编过报纸副刊,做过中学语文教师。曾在《申报·自由谈》《现代》《文艺月刊》《小雅》等发表诗歌、散文等。出版有专著《中国诗人》(光明书局,1933年,蔡元培题字)、散文集《落花生船》(自刊本,苏州新苏印刷所承印,1936年5月
博览群书编辑部:  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发展到最后转化为生产力,是科技和经济活动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其结果受到各个环节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然而,有些关于科技成果的宣传文章忽视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陷入了概念炒作和价值夸大的窠臼,不仅会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还可能会给产业发展带来影响。  诚然,由于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近年来涌现
1984年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书写的“博览群书”四个遒劲大字,送来了;彭真、方毅、胡愈之、茅以升等名家的贺词手迹送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把他1983年7月29日在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选授奖大会上的内部讲话亲笔摘选修改后,送来了;中宣部出版局局长许力以撰写的创刊前言送来了;敢峰、刘开渠、李燕杰、来新夏、王维玲、方成、刘乃和、李学勤等名家的文章送来了;《博览群书》杂志首任主编王强
冯雪峰这封信不是新发现的,它以《答王实味先生》为题原载于1930年6月1日的《新地月刊》,后收入《雪峰文集》中。此信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波涛起伏、暗流涌动的革命年代,不仅能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冯雪峰的思想与人品,更重要的是,它也透露出了王实味当时的思想状态与个性特质,但它并未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因而值得关注:  实味先生:  本刊第五期我所译的《苏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技术底任务》一文中,“Kulak”一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艾思奇无疑是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人物。20世纪30年代,一代杰出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横空出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中国化,并使之变成大众的、现实